<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我住在距江边不远的老房子里,江,当然是指长江。除去严寒酷暑的天气,大多数的下午我都去江边走路,没有遵照医生的建议快步走,而是信马由缰不徐不疾的走,像江流一样从容不迫地向前。连走路都成了任务,都有了条条框框的要求和标准,人还活个什么劲!江边非常适合走路,人少,地旷,景阔,既有动态的波浪又有辉煌的夕阳,还有习习的江风,爽爽的。常常眺望彼岸,视野开阔心胸也为之宽广。网上说人的心胸是被委屈撑大的,我认为应该先用壮丽广阔的风景扩大了心胸,再用这样的心胸去接纳委屈。你意下如何呀?</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江堤像城墙似的雄伟坚固,牢不可溃,任它风浪高,城里自逍遥。有一段江堤的外围朝向江的一面,紧挨着江堤有一道几十米长的土坎,高1米多,宽2一3米不等,土坎上种了一溜十多棵栀子花树,可以说是一道风景线。树高1.5米上下,树冠面积与一张圆餐桌相当,称得上是大树了。到了春天,春风拂几下,不就百花盛开了吗?凭着栀子花特有的浓香,这香气一聚集,驭风而行,飘到江南与金灿灿的菜花来一场芬芳的邂逅,岂不美哉。正常情形下是这样的,但我们周边的环境正常吗?至少局部和某个时段是不正常的,如果我们觉得正常,那是我们见多不怪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江边走路走了很多年。从来没见过一朵开放的栀子花。何也?被那些捷手先摘了。那栀子花花骨朵刚成形,就被那么一些人敏锐的发现了及时的采去了。我多次特意登上土坎走近栀子花树,紧贴着俯身细致观察,偌大的花树竟没有一朵花苞。不幸的花树呀,难道你和某个贫困生一样生错了地方?如果没有外来的“扫荡”,这棵花树至少生发出几十个花苞。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一对母子,在树边伸长胳膊于茂盛的树叶丛中拨弄翻找。那儿子20来岁,母亲四、五十岁,恶劣低下的品质都是祖传的呀。</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问:“这小花苞掐回家干嘛呀?”干嘛呢?我们发挥一下想象,一是搞回去卖,恐怕卖不了几个钱;二是搁家里用水养起来,等它绽放。实际上某个人不论掐了多少花苞回去,从物质层面上看,收获微乎其微。致使他们来摘花苞的动机不是为了发财,不是实际利益的获得,不是娱乐好耍,而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为了满足他们沾便宜的心理:“白捡个便宜,多好的事呀;凡正没人管,不掐白不掐。”我确信他们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愉悦,</p><p class="ql-block"> 你们对这种“辣手摧花”的行为一定很气愤,很鄙夷,我更多的是同情,他们的四肢可以轻易地登上那个土坎,但他们的精神却迈不上那高一个层次的台阶。</p><p class="ql-block"> 打破砂锅(纹)问到底,这问题的根子在那儿哩?当然在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嘛。</p><p class="ql-block"> 2015.2.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