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9年正月十五拍摄于子洲中学校门口</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看全国秧歌展演有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乙巳蛇年元宵节,全国秧歌展演在榆林盛大演出,陕北的蓝天,映衬着节日的气氛,榆阳区二街张灯结彩,世纪广场演出点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秧歌队伍齐聚古城,还有几支外国艺术团的表演团队,黄土高原上的这座城,锣鼓喧天,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不爱挤人群的,女儿还小,生怕人多了走失,于是,娘儿俩沏一壶清茶,摆一盘水果,用手机投屏到电视上看榆林传媒中心的直播。与此同时,家乡子洲也有来自县城单位和乡镇的秧歌正在过街表演,此刻家乡情怀尤为深厚,于是,又拿来平板电脑,同时播放子洲融媒的现场直播。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自己用电视和电脑同时观看两个地方的秧歌展演,朋友立刻给我发来一张相似的照片,我们在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对秧歌文化的热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们通过电视镜头,都能感受得到秧歌演出的现场氛围,花式彩车,仪仗队,威风锣鼓队,霸王鞭队,秧歌队,腰鼓队,伞头队,以及外地和外国的各具特色的表演队伍,街道两旁人头攒动,整个场面霸气十足,气势恢弘。尤其是我们陕北的秧歌,每一个队伍都各具特色,陕北姑娘婀娜多姿,身着盛装,满面春风,笑容绽放,扭出了黄土高原的温柔;头戴羊肚子手巾的陕北小伙儿,撑着花伞,绑着腰鼓,手持霸王鞭,跟着嘹亮的唢呐声,扭出了黄土高原的粗犷。古城的元宵节,展现给全国乃至世界的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是一场文化的盛宴,看的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脑的镜头中,县城的街道也是人流如织,比肩接踵,三街到二街,宽阔的马路就是演出场地,锣鼓队,仪仗队,秧歌队,这是秧歌表演队伍的标配,中式的秧歌表演服,羊肚子手巾,也是秧歌文化的名片,看家乡的秧歌,感觉置身其中,还有更重要的看点是,寻找熟悉的面孔,看熟人扭秧歌,看的更亲切。女儿问我会不会扭秧歌,我立马从柜子拿出两把双手扇子,跟着秧歌队扭起来,虽然现在只会扭十字步了,但不影响扭秧歌的热情,也扭得满头大汗,随性扭秧歌,是最自然的感情流露,以后退休了,有机会也跟着老年秧歌队再扭一扭,重拾儿时的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陕北人来说,尤其是我们八零后这一代人,印象中,过年和秧歌是顶配,我们是看着秧歌表演,扭着秧歌长大的,但如今的规模真的是今非昔比啊!朋友突然给我发来我们上高一时候扭秧歌的合影,顿时,记忆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岁月啊,转眼二十多年就过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没有人专门教我们扭秧歌,腊月排练秧歌的时候,我们就会挤在人群中去看排练,正月上街看秧歌是寒假最大的快乐。元宵节是县城单位和乡镇上所有秧歌队伍欢聚一堂,过街表演的一天,这天的县城,人声鼎沸,农村的人骑着自行车,城东城西会有集中存放处,县城的人早就占好自己的观看点,仅有的一道街上,远看树上都挂着人,那时候的楼房都不高,楼顶上也站满了人,人们尽力在人群中寻求最佳观看点。这一天,山沟沟里,山峁峁上,能走出家门的人,大概都涌向了县城的一道街。陕北的春天总是姗姗迟来,虽然节气已过立春,但倒春寒却让人们无法脱去冬天厚厚的棉衣,观众们身着棉袄,演员们穿着单薄的秧歌表演服,却扭得满头大汗,孩子们挤在最前面,对于秧歌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就是在这人群中开始的,从小看都能看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犹记得,那时候,我们在县委家属院住着,白天在县委大院看大人们排练秧歌,回家后就组织一支队伍也开始排练秧歌,小伙伴们在院子排成长队,模仿熟悉的大人们扭秧歌,我也是文艺爱好者,跟在队伍里,扭得特别尽兴,我们自编自导自演,为的是正月也能演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时过年的快乐简单又幸福,除夕开始,家属院的两排窑洞年味儿十足,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喜庆的对联贴起来,正月初一清早,我们集结小伙伴儿,穿着腊月就缝好的中式红色的新衣服,在院子正式演出,一路扭着秧歌,挨家挨户拜年,还会收到一元或者两元的压岁钱,那时候,扭秧歌就是我们对于文艺的理解,也是我们对于艺术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扭秧歌的孩子也会被学校的秧歌队选中,我第一次正式上街扭秧歌,参演的是县实验小学的秧歌队。那次,老师只是统一了服装颜色,喜庆的红色套装,让自己准备,大家都相互借用,母亲的表妹赶着给我织了一套红色的毛衣毛裤,能穿上新衣服扭秧歌,那可是自信满满的,扭得时候都格外带劲儿。母亲的表妹说,一眼就认出我了,扭得可好了,母亲的同事说,一路跟着秧歌队,光看我扭,扭的可亲了。我们统一扎着双马尾,身着红色套装,当时请县剧团的人给我们化妆,浓妆艳抹,感觉像唱戏去,化了妆自己都有点不认识自己了,感觉不适应,但是,心里却乐开了花儿,我们从一道街扭到二道街,每个细胞都跳跃着快乐的音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正式上街扭秧歌,是文艺爱好者们的荣耀,朋友发来的那张照片记录下的就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一次秧歌演出。我们正上高中,那年正逢建县五十五周年,我参演的子洲中学秧歌队,当时可谓是前所未有,规模最大的一次表演队伍。仪仗队,威风锣鼓队,男生霸王鞭,女生双手扇,学校的秧歌最大的亮点就是规模大,子洲中学当时有初中和高中,秧歌演员是自愿报名,集中筛选出来的,那年的导演也是县上赫赫有名的曹导,他指挥着一支最有活力的秧歌队,少男铿锵有力的步伐,少女曼妙柔美的舞姿,在这规模最大的秧歌队伍中尽情表演,在锣鼓喧天中演绎着陕北的秧歌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被选送到市上参加全国秧歌展演的子洲代表队,导演也是曹导,与往日不同的是,演员更加专业化,有一定的舞蹈功底,姑娘们长得俊俏,身材纤细,满脸笑容;小伙子们英俊帅气,精神饱满,充满活力;高亢的唢呐声,激情四溢,激荡人心,为观众们呈现出更好的精神风貌,也扭出了陕北人的豪放和激情,用陕北话说,可栓正,可局劲儿了!(此处意为夸赞秧歌队伍很棒)愿我们陕北秧歌文化,代代相传,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2-12农历正月十五</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