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破教育旧茧,绽心灵新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拥抱教育新概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作者:金志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人文学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与温暖”教育倡导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际重大时事锐评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传统教育观念里,课堂往往被视作提升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的主阵地。很多教育工作者殚精竭虑,一心扑在改进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工具上,以为这样就能牵住教育的“牛鼻子”。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沉重一击:学生的厌学情绪日益高涨,教育成果并未如预期般显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似乎本末倒置了。课堂,这个看似教育核心的存在,实则只是一个上位概念,其背后真正的关键在于“非知识因素”。学习的价值、情感与兴趣,才是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动力。当我们一味地聚焦于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学习者内心的情感需求、情绪状态以及学习心理时,教育就如同在沙漠中种花,难以结出硕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究其本质,应是“人学”,是对人心灵的滋养与培育。若偏离这一轨道,就可能沦为“非人学”,成为束缚学生发展的枷锁。强迫学生学习,与强迫不幸福的教师去爱学生一样,是一种粗暴的强权思维。爱,无法被强迫,学习同样如此。行政化的手段或许能在短期内维持表面的秩序,却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解决他们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教育是一场“在心灵上种花”的修行,是要让学生在心中孕育幸福与合作的种子,而非仇恨与对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办学校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更应肩负起探索与创新的使命。若仍深陷应试教育的漩涡,执迷不悟,那无疑是自断生路。民办学校本应凭借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创新的教育理念,率先打破旧有的教育认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此,我们号召并倡议天下教育工作者,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积极投身于探索科学的教育之法、管理之法的征程中。我们要培养既有中国灵魂又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内驱力。让更多的学生热爱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让更多的老师关爱学生,以春风化雨般的师爱滋润学生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的变革迫在眉睫。让我们携手共进,打破旧有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培育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共同走出一条师生幸福的教育大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