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之光:中国远征军与知建朵怒江渡口

『山巅云游』在路上

<p class="ql-block">(知建朵,地名,位于福贡县鹿马登乡亚坪村结布德小组区域内的怒江边。) </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亮了民族的记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的英勇抗争,1942年虽以失利告终,但他们的归途却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尤其是当他们穿越野人山,历经千辛万苦,经失孔山到达国境内,最终在亚坪人民的帮助下,通过知建朵怒江渡口重返祖国的怀抱。这段历史,不仅是战争与胜利的颂歌,更是人性光辉与民族团结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野人山的试炼</p><p class="ql-block"> 1942年,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以期阻断日军北上之路,保卫滇缅公路这条国际生命线。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远征军虽浴血奋战,仍未能扭转战局。战略撤退之际,他们选择了一条几乎无人敢走的道路——翻越野人山。这片原始森林,密林深处危机四伏,毒蛇猛兽横行,瘴气弥漫,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危险。无数勇士,在这片原始森林中倒下,但更多的,是凭借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胜利的渴望,艰难前行。</p><p class="ql-block">亚坪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当远征军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走出野人山,迎接他们的,是亚坪这片陌生的土地和淳朴善良的人民。对于这群远道而来的英雄,亚坪人没有丝毫的陌生与排斥,而是以最真挚的情感,敞开了怀抱。家家户户,拿出仅有的粮食,熬成热腾腾的粥,为远征军驱寒暖身;老老少少,用粗糙但温暖的手,为他们包扎伤口,抚平心灵的创伤。在亚坪,远征军得到了短暂的休整,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关怀,如同冬日里的阳光,温暖而珍贵。当时,福贡人民维系在刀耕火种,缺吃少穿的极度贫困线上,远征军途经福贡境内时正是青黄不接的饥荒时节,但福贡人民宁可自己吞糠咽菜,也要为归国部队提供力所能及的粮食、酒肉、蔬菜等,据不完全统计,支援粮食近十万公斤,组织了三千六百多的民夫为远征军接运物资,开辟道路,并用篾溜索、竹排把1700多名子弟兵从怒江上一个个安全地送往江东。福贡儿女用自己最大的民族热情和牺牲精神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怒江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休整之后,归国的路依旧漫长且艰难。怒江,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横亘在远征军面前,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然而,亚坪人民没有退缩,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为远征军搭建起了一座生命的桥梁。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村民们巧手编织,先用竹篾巴制成粗壮的绳索,一端固定在怒江西岸的高树桩上,另一端则延伸到东岸的低矮处(一个巨大的石头上),形成了一边低一边高的溜索。接着,他们又精心编织出一个个竹篮,每个竹篮足以容纳四五个人,大竹篮于竹缆绳索上,上系长绳2根,牵于两岸,渡时岸上扯绳即过,远征军便是在这样的竹笼篮中,缓缓滑过怒江,从西岸溜到东岸。</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村民则忙着制作竹排。这些竹排轻便而坚固,一次能承载七八个人。在怒江上,村民们划动着竹排,载着远征军,一次次穿越波涛汹涌的江面,将他们安全送达对岸。每一次成功的渡江,都是对生命的一次胜利,也是对团结与友爱的一次颂扬。</p> <p class="ql-block">知建朵归国渡口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如今,那个曾经见证无数英勇与温情的知建朵怒江渡口,已成为了历史的遗迹。但那片土地上,仍保留着当年架溜索时留下的痕迹,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不朽的故事。据史料记载,这个归国渡口一共护送了1700多名远征军安全回国。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传奇的经历,以及亚坪人民与远征军之间深厚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  站在怒江边,望着那波涛滚滚的江水,不禁让人沉思: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远征军跨越重重困难,又是什么让亚坪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伸出援手?</p><p class="ql-block"> 是信念,是对和平与正义的渴望,更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坚韧与团结。</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归国渡口的故事,如同一曲激昂的战歌,穿越时空,激励着每一代人。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继续前行,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