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步入这座古色古香的传统中式建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那黄色琉璃瓦的屋顶在蓝天白云下闪耀着庄重威严的光芒,门前的石狮子静静地守卫着,红色灯笼高高挂着,满是喜庆的气息。这让我想起了明秀寺,那也是一个充满古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明秀寺,又名琉璃寺,坐落在晋源区晋祠镇王郭村西北。这里建筑多以琉璃瓦盖顶,故得名琉璃寺。它南临北齐娄睿墓、隋代虞弘墓,与台骀庙近在咫尺,西临晋阳大道,东与大运高速公路接壤。寺旁原本有晋水支渠流过,寺内古树参天,殿宇参差,景致幽雅。据碑文记载,它始建于汉(前202-220),明朝时毁于兵火,又在明朝重新修建。寺内古代建筑遗存与明代壁画遗存,堪称山西地区明代佛教壁画艺术代表。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仿佛能看到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起伏,每一处砖瓦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寺前的石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这简单的几个字,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它见证了明秀寺的沧桑变迁,也提醒着人们要珍惜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站在这石碑前,心中满是对历史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据寺内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明秀寺碑记》记载:“明秀寺始于汉,历载有重修。”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修明秀寺记》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边将失守,北狄入寇,经兵火,而寺为煨烬矣”。“明秀”者,山明水秀也,这便是寺名之来由之一。据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修明秀寺记》记载:“引以晋水,植以宜木,时风恬浪静,明光树影,参差荡漾,所谓秋月寒潭者也。”寺名明秀当取此意。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人们在寺内引水植树,精心打造着这个充满诗意的地方,那风恬浪静、明光树影的景象,一定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大殿墙壁上的明代彩绘壁画是这里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原本东西南北四面的山墙上都有壁画,壁画总面积为80余平方米。北面墙壁上的壁画虽在1952年前还在,后毁坏现已无存,但位于殿门两侧的东西墙壁上,分别彩绘有千手千面观音佛像;南侧山墙上,彩绘有千佛图,西壁上左右对称,彩绘有三圣佛图和二十四诸天。西壁中间彩绘有释迦牟尼佛像。在南山墙和西壁的每尊佛像旁,都留有信众名号,这在其他寺庙中是极为罕见的。这里的绘画博大精深,丰富庞杂,却又安排得井然有序,杂而不乱,各式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整体建筑和彩塑、壁画均为明代手法,形式庄重,布局严谨,彩绘手法细腻、色彩鲜艳、壁画精美。这些作品距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浓缩着古晋阳的发展史。我站在大殿内,仰望着这些壁画,仿佛穿越回了明代,看到了当时画师们精心绘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太原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70余篇文章。解德辉先生对明秀寺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用文字记录下这里的点滴,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古老的寺庙。我读着他的文章,仿佛跟着他一起走遍了明秀寺的每一个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