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完《忧郁的东北人——端木蕻良》,仿若开启了一段深邃且幽微的心灵旅程,踏入了端木蕻良那交织着故土眷恋、时代哀愁与文学理想的精神世界,内心久久难以平静。</p><p class="ql-block"> 端木蕻良(1912一1996)生于东北,长于东北,那片白山黑水是他灵魂的原乡。书中满溢着他对东北大地炽热深沉的爱,那是对广袤黑土地、莽莽森林、奔腾江河的深情凝望。“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他笔下的东北,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与情感的厚土,承载着祖辈的奋斗、民俗的传承。东北的冬日,“大雪封了天,老北风扫着山岭”,严寒虽凛冽,却也孕育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在日寇铁蹄践踏东北之时,这份对故土的眷恋被无限放大,化作他文字中浓烈的哀愁与悲愤。他目睹家乡沦陷,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忧郁”自此如影随形。这种忧郁,并非个人的伤春悲秋,而是家国之痛的深沉表达,是为山河哭泣、为民族命运担忧的大情怀。</p><p class="ql-block"> 在时代的洪流中,端木蕻良以笔为剑,试图唤醒沉睡的灵魂。他的创作风格独特,融合了现实主义的冷峻与浪漫主义的激情。从《科尔沁旗草原》中对封建地主家庭兴衰的刻画,展现社会变革的暗流涌动;到《大地的海》里对农民抗争精神的歌颂,他用文字勾勒出东北人民不屈的群像。他擅长在宏大叙事中融入细腻的情感,在描绘战争残酷、社会动荡的同时,不忘关注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书中人物或在苦难中挣扎求生,或为尊严与自由奋起反抗,他们的故事里,有血有肉,有泪有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东北人民的苦难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东北地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也对战争的残酷与民族精神的伟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端木蕻良用文字为东北立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发声,他的忧郁在书页间流淌,却也点燃了我们心中对和平的珍视、对正义的坚守。在当下,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先辈们的苦难与抗争不应被遗忘。从端木蕻良的文字中汲取力量,铭记历史,方能更好地前行,守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本传记小说,对那个时代的东北作家群的许多文人的心路历程皆有深深的震撼。特别是以前只知萧红与萧军的生死之恋,原来端木蕻良才是陪伴萧红走完31年人生路的“大男孩”痴情丈夫。战争年代的文人在生存环境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夫妻双双又是使命感特强的作家。他们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端木蕻良将妻子萧红的一缕青丝身边珍藏61年,直到萧红家乡一一黑龙江省呼兰县1992修建萧红墓时才把它献出来,安放在萧红的衣冠墓中。</p><p class="ql-block"> 1942年8月间端木蕻良将萧红的生平故事写成词谱,交给梨花大鼓艺人董莲枝在民间广泛传唱,引起大众对萧红才华的敬佩及早逝的同情。后来柳亚子听到了感慨万分,当即赋长诗一首,以表慰藉,长诗的结尾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代红颜怜下葬,</p><p class="ql-block"> 皓躯成骨骨成灰。</p><p class="ql-block"> 成灰成骨恩情重,</p><p class="ql-block"> 山阳邻笛恒伊弄。</p><p class="ql-block"> 浅水湾头随泪碑,</p><p class="ql-block"> 七星岩畔相思重。</p><p class="ql-block"> 梨园弟子董娇娆,</p><p class="ql-block"> 宛转歌喉唱六朝。</p><p class="ql-block"> 谱就新声传恨事,</p><p class="ql-block"> 有人珠泪湿红潮。</p><p class="ql-block"> 1987年11月4日,端木蕻良由黄力父女陪同,和妻子钟耀群终于到广州银河公墓,亲自祭扫萧红的墓。在萧红的墓前,端木蕻良虔诚地敬献了自己的祭词:</p><p class="ql-block"> 生死相隔不相望,</p><p class="ql-block"> 落叶满屋梁,</p><p class="ql-block"> 梅边柳畔,</p><p class="ql-block"> 呼兰河也是潇湘,</p><p class="ql-block"> 洗去千年旧点,</p><p class="ql-block"> 墨镂斑竹新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惜烛不与魅争光,</p><p class="ql-block"> 箧剑自生芒,</p><p class="ql-block"> 风霜历尽情无限,</p><p class="ql-block"> 山和水同一弦章,</p><p class="ql-block"> 天涯海角非远,</p><p class="ql-block"> 银河夜夜相望。</p><p class="ql-block"> 这份痴情如果不读此书,到死也不知道他是这样一个重情重义却被众人误会了一辈子的寂寞文人。读别人的故事,渡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文学的借荐力量和治愈功能吧!</p><p class="ql-block"> 1996年10月5日中午12时正,端木蕻良再次抱了一抱自己的妻子钟耀群,眼睛里溢满了泪水,然后安然地躺回枕上,闭上了他的眼睛,与世长辞了。</p><p class="ql-block"> 端木蕻良逝世的消息很快在港台地区及大陆引起反响。1996年10月13日至16日,台湾《联合报》整版报道了有关端木蕻良的生平、著作以及纪念文章。到了1997年,端木蕻良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有关纪念、评论他及作品的文章多达百篇以上。1998年7月,“端木蕻良文学创作生涯7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与会的学者们对端木蕻良的文学创作及其在文学史的贡献和地位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热烈而又公允的讨论和评价。端木蕻良这位被遗忘的天才作家终于在他生后“复活”了。这种复活实在是端木蕻良作品内在质量的体现。尽管他已经远离人世,但是对一个作家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得到读者的认同更值得高兴的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