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往返五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参观了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的马帮古城。这座古老的城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虽然只有两户人家的古宅对外开放,但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红河县马帮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咸丰年间(1853年),当时迤萨人组成的第一批马帮穿越崎岖的山路,将盐巴驮运到老挝边境销售,并将当地的药材、山货驮回迤萨,从而开启了马帮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从蒙自乘大巴,一路山路崎岖,通过红河大桥,我们进入红河县。红河县政府驻地迤萨是云南省三大侨乡之一,还完整地保留着古民居建筑近百幢。迤萨东门古建筑群位于县城东门街,整个古建筑群由6幢单体建筑组成,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有120多个房间。该古建筑群共包括东门楼、姚初基民宅、姚初基后院、钱二官民宅、钱二官附楼,还有3幢私人民居。均建于民国初年,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有“江外建筑大观园”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马帮古城的东门石缸,据说是用于为过往的马帮提供水源,帮助马匹补充水分,保持体力,以便继续前行。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马帮是主要的运输方式,石缸对于维持马帮的正常运转起到了关键作用。</p> <p class="ql-block">姚初民居四合院与东门城楼相连,现在一半分作为马帮文化历史博物馆。姚家聘法国设计师从1937年开始建设,历经7年,于1944年竣工,占地面积584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其房屋为中西式三层三进四合院跑马转角楼,瓦顶砖墙,外观成方形碉堡状,周围砖包土基墙,阳台处设防御射击孔,其建筑利用陡坡地形灵活多样地做成高低错落的台状地基,坚固稳重,俗雅紧凑,大门顶所装饰图案按英、法等国家的建筑式样,设有“钟表”“十”字等立体图形,无彩绘,用水泥灰色沟缝制作,其建筑格局以天井和两边厢房为水平,倒厅一排五间低于天井,正堂的三间两耳则高于天井,房屋整体风格以法式建筑风格为主,内部建筑却属中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钱二官迷宫式的砖拱大院堪称江外第一,整幢建筑没用一根钢筋,大小共8个天井,44个房间,188道门窗,结构像迷宫,主要建筑特点是窗拱、门拱、平面楼。整幢建筑既有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有江南建筑的风情,同时还杂合了当地特色,是多种建筑风格的有机结合,表现了红河人兼容并蓄的思想和勇于创新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三角形天井</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建筑群外的迤萨镇里还有许多这种古典➕现代风格的建筑。古镇的石板路坑坑洼洼,蜿蜒曲折,两边古建筑风格迥异,行走其中,似乎耳边响起马蹄细碎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广场遇到一个哈尼族婚礼,很热闹!找了半天才在舞蹈队伍里找到新娘和新郎。你试试,看能不能找到!</p> <p class="ql-block">历史记载,红河马帮不仅在商品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马帮将百货及友谊播洒南亚诸国,又将国外的财富和文明驮回家乡,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山间铃响马帮来”是形容马帮文化最经典的一句。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马帮在茶马古道上穿行的场景,翻山越岭,行进在云贵高原、滇藏高原、东南亚、南亚及西亚广袤的高山丛林之间,往来交通,货畅其流,千年来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p><p class="ql-block">马帮文化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马帮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从掌帮到马锅头,再到赶马人,每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任务。马帮的马匹也非同一般,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承载着货物的重量和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马帮古城观后,觉得这里的开发尚需完善,古城区供游人参观的地方不多,只有姚钱两家,最多参观一个多小时就够了。而古城外的新城建筑面积和格局很大,商铺设计居多,不知道什么原因仅有少量开门迎客,其余均空空荡荡,显得冷清。</p><p class="ql-block">马帮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象征着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真心希望马帮古城承载着先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把景区越办越好。</p> <p class="ql-block">古城外的商业新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