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博物馆游记

006

<p class="ql-block">从农家乐返程途中,慕名来到宜兴博物馆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走进宜兴市博物馆,我仿佛踏入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这里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是一座现代化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共7200平方米,宜兴市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30824件/套,有珍贵文物153件。</p><p class="ql-block">馆内的陈列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每一件展品都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沿着展览路线缓缓前行,感受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的一角,一件西晋时期的青瓷神兽尊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件珍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但在这里通过复制品也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那流畅的线条、精致的造型,无不展现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我不禁想象着千年前的工匠们是如何将泥土变成如此精美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漫步至茶韵展区,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这里详细介绍了宜兴茶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让我了解到这片土地上茶文化的重要地位。看着展板上的文字,我仿佛能看到古代茶农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以及文人墨客品茗论道的雅趣。</p> <p class="ql-block">在茶道文化展示区,一块写着“朱葆堂”的牌匾格外醒目。下方摆放着一套紫砂壶具,这些壶具造型各异,工艺精湛。我静静地站在一旁,仿佛能看到古人围坐在此,煮水烹茶,谈古论今。茶道不仅是一种饮品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来到了一个专门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展区。这里详细展示了宜兴茶叶从东汉末年到宋朝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历史节点都配有生动的文字说明,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驻足良久,沉浸在茶香与历史交织的氛围中。</p> <p class="ql-block">在瓷器展区,两件古代瓷器精品让我驻足良久。一件是造型古朴典雅的青瓷提梁壶,釉色温润如玉;另一件则是精美的银龙茶具套装。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仔细端详着这些珍贵的文物,仿佛能看到古代工匠们精心制作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在另一个展柜前,几件青釉瓷器展品映入眼帘。罐子和壶等器皿摆放整齐,每一件都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我轻轻走过,生怕打扰了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着宜兴人民对美的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的深处,一组佛像雕塑群静静地陈列着。这些佛像形态各异,神态庄重。我站在玻璃柜前,凝视着这些神圣的艺术品,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佛教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每一尊佛像都是历史与信仰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离开瓷器与佛像展区,我来到了一段关于宜兴文化历史的文字介绍前。这里强调了当地的文化风气以及文人的影响力。我了解到,宜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这里孕育了无数优秀的文化人才。我为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到自豪,也为能亲身感受这一切而感到幸运。</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前墅龙窑的展区。这里不仅展示了龙窑的历史价值,还介绍了它的保存状况。我看到了古老的陶窑模型场景,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制陶工艺蓬勃发展的年代。这次博物馆之旅,让我对宜兴的历史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青瓷神兽尊</p><p class="ql-block">该尊高27.9厘米、口径13.3厘米、灰色胎。盘口,短颈,溜肩,长圆腹,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微内凹。腹部堆塑神兽,双目突兀,瞠目仰鼻,口含圆珠,象征性的绳索状前掌外翻,后掌下撑,背后有五只小半圆形扁横凸脊,从上至下排列。青釉微泛灰,胎釉结合好,釉质润泽,但釉色不均。周身有刻画的篦纹、戳印纹和堆贴文,以表示鬃毛、羽翼和胡须。底部刻有“东州”二字,疑为地名。神兽尊造型奇特,出土于纪年墓葬,珍贵至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一生中曾多次到阳羡,阳羡地处清波碧浪的太湖之畔,太湖则有“洞庭”的美称。</p><p class="ql-block">在苏东坡的眼中,阳羡的独山与蜀山相似,因而有买田阳羡以度晚年的想法,他甚至想在太湖边上购一小园种植柑橘三百本,并在小园内修建一亭,名之为“楚颂”。</p><p class="ql-block">元丰七年(1084年)十月二日,离开黄州将近半年的苏东坡在阳羡通贞观郭知训提举家中怀着激动的心情,写出了小记一篇,这就是《楚颂帖》,其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以乐死”, 殆非虚言。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p><p class="ql-block">元丰七年十月二日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