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东南行(7) 福州三坊七巷(2)

QiHang

亭亭如盖的青翠榕树,白墙黛瓦的明清古建……,在福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心脏地带,三坊七巷 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繁华的都市之中,它不仅是福州的骄傲,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br>  经过精心的保护和更新,三坊七巷 基本完整保留了唐宋“鱼骨状”坊巷格局,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br>  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老的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坊七巷是“闽都名人聚居地”。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曾经涌现出150位进士、300多位举人,以及300多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等,被誉为“近代名人聚居地”。<br>  因此,三坊七巷也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盛名。 裹挟着时代大潮,一棵网红“爱心树”竟隐约有成为 三坊七巷 新地标的迹象。 2010年, 福州三坊七巷 内补植了一批大树供游客遮阴避暑,其中一棵大榕树定植于南后街的南侧。经过十余年时间生长,它蓬勃生长的树冠宛如一颗爱心,被游客亲切地称为“爱心树”,已成为三坊七巷拍照打卡C位树。<br>  “爱心树”高近30米,冠幅约25米。<br> 负责 养护工作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原本想借此打造一个见证爱情的景观,后期出于保护树木和古厝景观整体性的原因,并没有过多处理。 经媒体渲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似是而非间,网红“爱心树”一时盛名,“好玩”起来。 严复故居 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9平方米。 严复(1854.1.8—1921.10.27),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新法家代表人物。<br>  严复 先后毕业于 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div>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出版有《严复全集》。</div><div> 民国十年(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7岁。</div> 严复 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座清式规制,主座与花厅两座毗连,门内三面走廊,前设有插屏门。<div>  大厅面阔三间,正间分前后厅,左右边间为前后厢房。主座前廊西有小门通花厅。花厅前后走廊、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 </div> 故居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 李厚基 为 严复 购置的。严复 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尽管严复于此的居住时间不长,但仍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 厅两侧挂 严复 墨宝 严复故居 建筑融合了中国晚清及民国时期的风格。 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 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己任。 严复 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西学第一人 严复 生平译著汇刊为《严译名著丛刊》,另有《严几道文钞》、《瘉壄堂诗集》等行世。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严复故居。 康有为 称赞 严复 是“精通西学第一人”。<div> 梁启超 称赞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div><div> 毛泽东 曾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div><div> 胡适 称赞“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br></div> 严复 孙女 严停云,笔名华严,是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长在郎官巷。<div> 她在《吾祖严复》、《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曾娓娓动听地讲述她的郎官巷故居和她外婆的杨桥巷“台湾林”宅院。</div> 习近平:<div>  ①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第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爱国主义和追求真理的思想,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学的严肃态度,代表了千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走过的道路。</div><div> (1993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言)</div><div> ②纪念严复缅怀先哲历史功绩,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全面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要意义。</div><div>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向第六次严复学术研讨会发去贺信)]</div> "二梅书屋" 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郎官巷西段南侧25号,是福州最著名的古书屋之一。<div>  始建于明朝, 系清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进士 林星章宅院,因院内种植两树梅花而得名。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div><div> 清代道光、同治年间曾几次大修过,</div><div> 现为“福建民俗博物馆”,2010年2月10日正式开馆。它结合二梅书屋的房舍布局结构,通过展示近千件的闽派古典家具、木雕木刻、福建各窑口瓷器、名人字画、工艺精品等民俗文物,以反映富有福建特色的民俗文化。</div> 坐南朝北,东、中、西三座毗连,是一座单层土木结构的屋子。 前后、左右共五进,占地面积2434平方米,自郎官巷通达塔巷。<div>  门头双重大门,第一重朝街六开大门,原门额中挂“进士”金字匾;入门,中间小厅,两侧耳房。</div><div> 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东西两廊宽2米,安放仪仗、执事牌。廊下天井,中为走道,两旁栽花。</div><div> 从天井上三层台阶为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正间用彩金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大厅高敞,两侧厢房房门四开,窗用木格编排成各种纹饰,门扇、窗扇、壁板等全部楠木构成。</div><div> 二进建筑与首进大略相同,所不同的是厅前庭院略小,天井两侧有披榭。</div><div> 所有门、窗、壁板等皆用楠木制成。窗子都是双层漏花,冬夹窗纸,夏蒙窗纱。壁板、门扇上部堵板都有油漆绘画,有戏剧故事和花鸟树木。</div> <p class="ql-block">  寿山坑头晶石 乐在棋中</p><p class="ql-block"> (现代)</p><p class="ql-block"> 长17.5cm,宽2.8cm,高12.2cm</p> <p class="ql-block">  寿山都成坑石 携琴访友</p><p class="ql-block"> (现代)</p><p class="ql-block"> 长10cm,宽3.7cm,高20cm</p> <p class="ql-block">  寿山田黄石 山水人物薄意章</p><p class="ql-block"> (清代)</p><p class="ql-block"> 长41.12mm,宽24.19mm,高72.76mm,重102克。</p><p class="ql-block"> 通体莹润细腻,正面薄意雕刻。</p> 云烟缭绕的远山和密林中若隐若现的楼阁以及由近至远的台阶,整体布局饱满,极具观赏价值。 <p class="ql-block">  寿山石 荔枝洞石兽钮章</p><p class="ql-block"> (现代)</p> <p class="ql-block">  绿釉荷叶吸杯</p><p class="ql-block"> (清代)</p><p class="ql-block"> 长15cm,宽8.8cm,高4.0c m</p> <p class="ql-block">  豆青釉荷叶形洗</p><p class="ql-block"> (清代)</p><p class="ql-block"> 高5.4cm,口径6.9c m</p> <p class="ql-block">  德化窑加官晋爵人物</p><p class="ql-block"> (清代)</p><p class="ql-block"> 宽14.5cm,高36c m</p><p class="ql-block"> 文昌像面庞丰腴,五官端正,人物像左手持笏板。右下站有一只可爱的小鹿。文昌帝君掌理考试命运、主宰士子的功名利禄,受读书人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  德化窑文昌坐像(清代)</p><p class="ql-block"> 宽14.7cm,高25.4c m</p><p class="ql-block"> 文昌像雍容慧颜,腆腹而坐,细节表现一丝不苟,为德化窑人物塑像之佳作。</p> <p class="ql-block">  德化窑白釉妈祖像</p><p class="ql-block"> (现代)</p><p class="ql-block"> 宽13cm,高28cm,厚10cm</p> <p class="ql-block">  龙眼木雕达摩东渡立件</p><p class="ql-block"> (现代)</p> <p class="ql-block">  寿山石雕 "采菊东篱下"</p> <p class="ql-block">  德化窑白釉漁翁坐像</p><p class="ql-block"> (清代)</p> <p class="ql-block">  寿山焓知奇降石踏雪寻梅</p><p class="ql-block"> (现代)</p> 在福建民俗博物馆中,文物是和民居融为一体的。挂在墙上的字画,摆放的瓷器以及家具、摆件,没有复制品。<br> 东侧墙外即是“二梅书屋”,一间藏书屋、一间书房,屋前有两株梅花,自成小院落。 <p class="ql-block">  金鸳鸯胸佩</p><p class="ql-block"> (明代)</p> <p class="ql-block"> 长方麒麟金带饰</p><p class="ql-block"> 桃形麒麟金带饰</p> 厅前小花园有两座古亭,并有一株100多年的荔枝树和一株棕树,树后假山和塔巷仅一墙之隔,由东侧小门连结。 三坊七巷 不愧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 注: 文中部份文字摘自”百度百科“ 等网络资料。 Qi Hang 摄影 制作 于 2025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