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胜迹两朱子 万里投荒五谪臣 从流放到流芳

隆瀟鋒

<p class="ql-block">在海南游历,如果想要拜谒古迹,当地人一定会首推五公祠。尽管他们也会说,五公祠里供奉的并不是海南本地人,但在提到五公祠时,他们却有一种发自肺腑的荣耀感。古代的海南孤悬海外,远离中原文明,堪称化外之地。唐宋时期,海南作为官员贬谪流放之地,深受贬官名臣带来的中原文化影响,间接开启了大兴文风之路。位于海口琼山区的五公祠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也是海南名副其实的文脉之地。</p> <p class="ql-block">“五公”何许人也?五公是唐、宋朝时期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分别是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以及名臣胡诠。</p><p class="ql-block">李德裕,曾任翰林学士、观察使、兵部左侍郎、左仆射,唐宣宗时因党朋之争被贬海南崖州,并终老南荒。其为一公也。</p><p class="ql-block">李纲,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一位有魄力、有才华的宰相,因受奸臣陷害被贬海南。在海口登岸住宿华远馆(今海口得胜沙一带),3天后便遇赦北返。李纲在海南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在历史上抗击外侵的壮举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为二公也。</p><p class="ql-block">李光,官居县令、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极力反对秦桧而被贬海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李光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被贬琼州(今海南琼山),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其为三公也。</p><p class="ql-block">赵鼎,曾任宰相,因反对秦桧的投降主义被贬海南。尽管是一贬再贬,但他忠于朝廷与抗金救国的思想永远不会改变,最后以死来表示抗争。 其为四公也。</p><p class="ql-block">胡铨,先后任知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少监、起居郎、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反对与金议和而被贬海南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编管。其为五公也。</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李德裕</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李纲</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李光</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赵鼎</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胡铨</i></p> <p class="ql-block">流贬是古代重要的吏治惩罚手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贬官都是当时著名的有良知的官员和爱国者,受奸臣迫害被贬谪到海南。奸臣当道主要是因为皇帝的昏庸,没有皇帝的支持,奸臣是难以得逞的。但</span>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被贬的官员对海南的文明进步立下不朽之功。海南与内陆的文明程度经常相差一个时代,当内陆已经是青铜时代时,海南尚处于刀耕火种时代。正是这些被贬的官员为处于蛮荒状态的海南带来了内陆的文明和先进的文化,这些被贬的官员是海南人教化的先驱,他们对海南文明进步的贡献也铭记在海南历史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虽然“五公”被贬海南的朝代不一样,在海南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但千百年来同样被海南人尊崇,显然是有原因的。五位都是所在朝代的高官,更是仕途不顺的被贬高官,他们都是官场上的失意之人,又被发配到偏远之地,同为天下沦落之人,自然会得到当地民众的普遍同情。但从同情到尊崇是有相当大的心理跨度的。“五公”能被当地人尊崇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从精神层面上看,“五公”不是一般的犯官,特别是宋代这四公都是因为主战派,为了抵抗外侮而受人陷害。当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际遇和情怀就会被成倍地放大,他们的被贬更具有悲情意味和悲壮色彩。也因为格局更大,也更让人仰望。</p> <p class="ql-block">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源起于黄河长江流域,在商周秦汉时,就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之后延展到岭南,再跨海到海南岛。海南开化开发较晚,带动海南开化开发的,首先还是唐宋时的一些贬官。被贬官员谪居海南,传播中原文化。唐宋时期,多有朝廷重臣和文化名人被贬海南,他们带来中原文化,推动海南之民风开化,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实为强化海南与中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史载,除了李德裕、李光、李纲、赵鼎、胡铨五人,被贬海南的文化名人有:王义方、苏东坡、苏过等人。</p> <p class="ql-block">这些贤相名臣,或者因廉洁勤政为即得利益的王公权贵所不容,或者因犯颜直谏得罪了皇帝,遂被赶出京城,被贬到蛮荒偏远的海南。有些官贬到大陆最南端的雷州还不够,皇上要他们过海再南去。应该说,这五位和苏东坡都是优秀的有责任心的宰相级高官,也都是大文化人。虽被贬到离庙堂尽远的海南岛,还在一心苦思报国。好在无谗言可惧,终可以静心思考,有所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中原先进的文化教育科技,就由他们首先带到海南。</p> <p class="ql-block">他们谪居海南,或以身为则,言传身教,示范中原风俗风尚;或结交黎族民众,启发文思,传播中原文化;或直抒胸臆,实录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留下名篇华章;或开办学堂,讲授诗书,培养弟子,开海南弟子科考取士、入朝为官风气之先。他们虽为谪居,实为海南文化开化作出努力,更为海南与中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作出重要贡献,为史书留下浓墨重彩之篇章。苏东坡在琼四年,成绩最为突显,被史称“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p> <p class="ql-block">古人说,福祸相依,福祸相互转化。他们因为忠君报国得罪奸臣昏君而致祸被流贬,海南却因为他们这些名人的祸而得福祉。如果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消沉颓废,一蹶不振,那么他们就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个匆匆过客,转瞬即逝。海南有了这些贬官,才开始了海南文明的腾飞。官员被贬,谪居荒僻,对官员是悲,对边远之地对中国文化却可能是喜,由此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贬官文化。海南可以说是中国贬官文化的最大受益者!</p> <p class="ql-block">若论历史贡献,两伏波祠里供奉的西汉的路博德和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怕是要远远胜过这“五公”的。特别是路博德的南征,为南部边疆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确定了我国南方的版图,使封建中央政权开始对南疆的开发,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如今,“五公”之名远盛于二位伏波将军。人们来到这里,多为拜谒“五公”,而伏波祠仅仅是游客一走一过的所在,不会让人有太多的驻足。</p> <p class="ql-block">除了这“五公”的悲惨经历、人格魅力等诸多因素之外,更在于他们是真正融入了海南人的群体之中,成为了海南人中的一员,他们在和海南人共同生活中,以诗词和办学等文化方式润泽着海南这片土地和海南人的思想和心灵。流放海南的“五公”已无权势之威,艰困之中还需当地人的接济,作为忠臣,他们只剩一身赤胆,但作为文人,他们手中还有笔,他们的思想与品格在以血为墨写就的诗文中迸射着璀璨的光芒,如同绽放在枝头的火红木棉花,给海南人、给海南这片土地带来了穿越历史烟云的亮色,这就是文化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被贬,在江州写《琵琶行》;范中淹被贬,到岳州写《岳阳楼记》;柳宗元被贬,有《永州八记》《捕蛇记》;韩愈被贬,“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欧阳修贬滁州写《醉翁亭记》,遂使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名句千古传颂;苏轼贬黄州,不仅得“东坡”名,更写出《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绝世名篇。人生得意须尽欢,人在得意时写出的东西,绝对没有落魄失意时写出的东西更有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五公祠门口有一副清岁贡冯先標撰写的楹联:“千年胜迹两朱子,万里投荒五谪臣。”他们都是心忧江山社稷、时刻关注民间疾苦的清官名相。当年,他们被贬到海南,没有怨天尤人,意志消沉,而是努力为民兴办实事,发展教育,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动了海南后世人才辈出,追赶古代的灿烂绽放的中原文化和现代文明,流芳百世,让后人敬仰。五公祠里面有一副楹联盛<span style="font-size:18px;">赞 扬了五位宰相的功绩</span>:“道统应时海疆从此开风气,菁华乘运僻野至今有翰章。”</p> <p class="ql-block">忠义昭日月,惠民传千年。无论人生旅途一帆风顺,还是波涛汹涌,只要一个人一直怀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心忧天下,心系民生,不断付诸实践,那么,他的祸患和屈辱就一定能够转化成别人的福祉和快乐,能给老百姓带来福气和好运。成千上万老百姓的好口碑就一定能治愈宦海沉浮给他带来的伤痛,为他带来吉祥和福报,让他化祸为福,青史留名,百代传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