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正在消失(119)街上再难见邮筒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  【内容提要】如今,遍布大街小巷的邮筒已难觅踪影,只是在一些邮局门前,偶尔还能看见它们的存在。手机、微信已作为新型的交流沟通载体,取代了昔日的书信往来,让邮筒少有人前去光临,孤零零地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注视着人来车往,望着邮筒熟悉而亲切的身影,不禁又勾起了我们这代人内心深处笔墨传情、鸿雁传书的悸动与波澜,也更加怀念着那个不谙世事的生活节奏徐缓的年代。尽管衣食简陋、日子清苦,却也处处充满了情窦初开、快乐梦想的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街头再难见邮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十岁以上的人们或许还记得,当年在城市里的街巷里弄,或是乡村的集镇重地,都会矗立着一个绿色的金属圆柱体,这个物件就叫邮筒,一个方便人们寄送邮件的工具,也当年一道别致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通信一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通信方式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烽火狼烟、驿站飞驰到后来的飞鸽传书,再到现在的电子邮件、短信和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变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在这些通信方式背后,有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邮筒(也称为邮箱或者信箱),它承载着人们的思念和期待,见证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作为投寄信件的一种邮政工具,邮筒与人类关系密切,凡有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放置于世界每一角落的邮筒,各具地域特色,从形状、颜色、字体、标志等,都能见证当地文化及时代变迁,无论风吹雨打,行雷闪电或经过战争洗礼,屹立在地球超过一个世纪的各地邮筒,所留下的邮趣逸事,并不少于邮票。邮筒有很多形式,有挂在墙上的,也有挂在柱子上的,最经典的也是最常见的,莫过于立于路边的绿色圆柱体邮筒。不同于信箱方便收信,邮筒则是寄送信件的第一站,人们把贴好邮票的信投进邮筒,邮递员按照邮筒上的时间取信,再送往邮局。</p><p class="ql-block"> 邮筒的起源,可追溯到800年前。1488年,由葡萄牙一位名叫迪亚士 •巴 托洛梅欧的航海家率领的船队在海上遇险,除他本人乘坐的那只船得以幸免外,其余船只全 部覆没,一些船员下落不明。迪亚士返航前命 令部下给可能生还的同胞写了一封信,放在一只靴子里,挂在海边一枯树枝上。一年以后,葡萄牙的另一位航海家索奥•诺瓦途经此地,意外地“收”到了“邮筒”里的那封信。于是,便 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小教堂,纪念遇难同胞。慢慢的,小教堂附近兴起了一个村镇,靴子“邮筒”的故事被传为佳话。而这只靴子 作为邮筒使用了很久,后人受这只靴子的启发而发明了邮筒。随着时间的推移,邮筒的设计逐渐改进,开始出现金属材质的邮筒,以便于携带和运输。此外,邮筒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圆形发展为方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这些改进使得邮筒更加实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进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邮政系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邮筒的数量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同时,邮筒的设计也更加精美,有的甚至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这一时期的邮筒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只邮筒,约在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即中国发行第一枚邮票(1878年)后19年,才有正式邮筒出现,之前投寄信件是用木箱盛载。邮筒为墨绿色,筒顶印有金色双龙戏珠,圆形单柱有凹坑纹,外形独特。世界各地邮筒的主流颜色有别,英联邦皇室系列,以红色为主。西欧国家大多数用黄色,如法国,德国,瑞士,西班牙,卢森堡...东欧国家喜用浅蓝色,日本用橙色,新加坡用白色,美国用蓝色,快邮信件邮筒用国旗颜色,即蓝白红。中国邮筒以绿色为主,包括台湾地区,香港回归后,邮筒由原来的红色亦转为绿色,可说是中国邮筒的主流颜色。</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邮筒,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内存四海之情感,多少期待从这里启航。绿色的邮筒,黑色的邮递口,加了把锁的箱门,在手机没诞生的年代里,在没有论效率的时代里,这里积聚着最浓烈的情感期盼,它会运来远方亲人、师长、朋友、同学、恋人的问候、交流抑或是相思。</p><p class="ql-block"> 邮筒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一个小小邮筒传递着绵延数千年的大文化——邮文化、书信文化。我国的邮文化源远流长,自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3年在江苏高邮筑高台、置邮亭,就拉开了华夏与邮文化抹不掉、扯不断的千世因缘。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也为我们留下无数“鸿雁传书”“鱼传尺素”的诗词与典故。无论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还是“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都表达了收到家人、老友书信时的无比欣喜与激动。</p><p class="ql-block"> 邮筒是亲情的集结之所。邮筒虽然体积没有高楼大厦庞大,但它的心胸比那高楼大厦还要宽广,因为它的心里装着很多的信件,它能给千家万户带来喜乐哀愁,它给村子里的来母亲送来了远在国外求学的儿子的成绩,它给焦急不安的孩子送来了录取通知书......总之,它的心里装着整个世界,但人们常常把它忽略。 夏天酷热的太阳没有把它动摇,它里在那儿,坚守岗位,绝对没有一点退缩之心;冬天冰冷的雪花飘在它的身上,有时又会莫名其妙地下一场大雨,它却还是立在那儿,情愿自己淋也不让肚子里的信件沾上一滴水......。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 </p><p class="ql-block"> 邮筒是心灵的收发驿站,收发着写信人的悲欢喜乐。它就像一尊笑呵呵的弥勒佛,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无论你是喜气盈盈,还是悲不自禁,它都用它那能容天下事的“大肚子”全部接收,让你的快乐能分享,悲伤有宽慰,同时也把回信人传递的爱心、浓情蜜意又馈赠给写信人,远隔千里的期盼只能靠书信来往,靠邮递员一步一步的投递,仿佛那些文字走过千山万水,变得的更有感染力。信封的两端是两座遥远的城市,你在这头,我在那头,所有的情谊幻化成文字跃然纸上,淋漓尽致。每投递出一封信,心里就多了一份惦念,不知道信什么时候会被送到,对收到信人收到信的模样充满了想象,对那个陌生的城市也更多了向往。</p><p class="ql-block"> 如今,遍布大街小巷的邮筒已难觅踪影,只是在一些邮局门前,偶尔还能看见它们的存在。手机、微信已作为新型的交流沟通载体,取代了昔日的书信往来,让邮筒少有人前去光临,孤零零地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注视着人来车往,望着邮筒熟悉而亲切的身影,不禁又勾起了我们这代人内心深处笔墨传情、鸿雁传书的悸动与波澜,也更加怀念着那个不谙世事的生活节奏徐缓的年代。尽管衣食简陋、日子清苦,却也处处充满了情窦初开、快乐梦想的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