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的记忆

郝霞客

<h1>  中国客车空调化和中国铁路大提速之前,“老绿皮车”是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绿皮车”是中国铁路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中国旅客列车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h1> <h1>  时代的发展、技术力量的升级,导致客车类型大升级、多样化,绿皮车就如旧彩电、老电脑一样,成为列车史上的一个类型。当人们沉浸于飞机、高铁带来的高速快感时,“绿皮车”成了曾经独特的记忆。</h1> <h1>  从华山北站到太原,再到宁武县 乘坐的都是绿皮火车,与几十年前不同的是现在的绿皮火车干净整洁,有空调,乘客不多,感觉也很舒适!</h1> <h1>  看着站台上多年不见的这列绿皮火车好亲切,绿皮火车好像把我带回到几十年前,往事仍然那么清晰!</h1> <h1>  还记得第一次坐绿皮火车是考上大学的那年,第一次只身一人离开父母,离开那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带着对父母的不舍,对家乡的眷恋,带着第一次出远门的忐忑不安,坐了八、九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才到达目的地。下车后找不到托运行李的地方,只好先去学校。先报到的同学们帮我取回了行李,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可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原站</h1> <h1>  从上大学开始,每年寒暑假可以坐四次这样的绿皮火车。车上人很多,车厢里的过道上站满了人,甚至有人钻到座椅下躺着。那种拥挤现在都难以想象。</h1> <h1>  每次回家父母笑逐颜开,有说不完的话,张罗着做些好吃的,也消除了一学期的相互思念和记挂。</h1> <h1>  可是每到开学,临走时母亲都会送出很远很远,满心的不舍目送着我,等上了火车,安顿下来脑海里都是母亲的身影,开学以后母亲的身影仍然在脑海里萦绕!</h1> <h1>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小三线,生活的艰苦不必说了,交通不便,一年只能回一次家,来回坐两次绿皮火车。</h1> <h1>  那个年代生活必需品极度的匮乏,一个月28·5斤口粮,其中4斤大米,4斤白面,其余是粗粮。回家没什么好买的,在那大山沟里,上哪买点儿东西?就只好提前几个月把白面攒起来,千里迢迢带着二、三十斤白面,坐着站站都停的绿皮火车回家。虽然每个月都寄钱回去,但那时候有钱也买不到细粮,现在想起来有些不可思议!</h1> <h1>  后来父母都走了,也就无家可回,不用坐那站站停的绿皮火车了。</h1> <h1>  在曾经被错划为右派的安振东省长的推动下,关停了小三线,人们都回到不同的城市。因此,这位从未模面的的省长也是我最感激的人之一。现在又是飞机又是高铁,出行方便快捷,一般情况下都不坐绿皮火车了!</h1> <h1>  在宁武火车站下车后看着这列多年不见的绿皮火车,亲切感犹然而生,,于是拍了许多客车、货车的照片,乘客都走没了,工作人员等着我们锁门!</h1> <h1>  </h1> 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5月21日摄于山西宁武县火车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