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一样新,宁可不文章 一一写在“腊月纪事”联合征文散文评审之后

荒原的马蹄声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自幼喜琴棋诗书,长年沦落天南。业余文字涂鸦。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声明:文中涉及了几个作者及其参赛文章,只是引用以说明问题,且仅代表个人观点,与获奖与否无关!</b>)</p> <p class="ql-block">  春节前后,汤圆文学社联合诗韵墨香现代诗圈子、连云港同城圈子、南阳同城圈子,举办“腊月纪事”征文比赛。我是这次征文比赛的散文评委。自征稿之日开始,天天看投来的散文稿件。文章着实不少,因此我为美友们积极参与的精神感动。但看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话想对参与征文的作者们说。当然,想说的话中,有好话,也有不中听的话。但都是真心话。如果作为作者的你看到了,觉得说得对,就在以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如果觉得不对,就一笑而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选点儿新鲜的材料吧</b></p><p class="ql-block"> 看文章,还要评高低,所有的篇章都得逐字逐句地认真看完。这是职责。每天的工作量却真的是不小,也可说是一件“苦差事”。不过话说回来,征文最火的正是春节前后几天,人家热热闹闹吃饭玩耍走东家串西家,我一个人躲进小屋看文字,这“苦”倒是乐意承受。但是,投来的许多稿件中,有些现象却真的让我感觉到“苦”。</p><p class="ql-block"> 首先,就是很多文章“千人一面”,都差不多长一个样子。腊月纪事,有太多的事可记。可是,无数篇都是吃腊八粥过小年,赶集逛超市,准备各种好吃的,吃团圆饭,写贴春联,游子回家,等等,然后来几句亲情啊,传统文化啊之类的议论。第一篇这样,第二篇这样,第三篇还是这样,第四、五、六……唉,还是这样,说句真心话,这样子,看得人昏昏欲睡。打个玩笑似的比喻,就算是一大排绝色美女,如果都长一个样子,没有了千姿百态,你一路看下来,看不了几个,也会不再想看的。以前说写文章写别人写滥的题材,是“嚼别人嚼过的馒头”。想想看,别人嚼过的馒头,嚼着有啥味道?</p><p class="ql-block"> 记得很久以前,有人问过我,文章如何才能写好。我说,首先你得“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至少,要“不走大路走小路”。意思是说,写一篇文章之前,你得想想,这种内容范围的文章,有哪些材料是别人写滥的,哪些材料别人写得少,哪些材料别人还没写过。你要写的,最好就是别人没写过的。如果实在找不到人家没写过的,就尽量写人家少写的。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以新鲜感。</p><p class="ql-block"> 文贵创新,首先就是题材新。这次征文中,题材新颖,让我印象深刻的也有几篇。比如相儒逸墨的《洗澡》。回忆早年生活条件差的年代去大澡堂洗澡的题材,此次征文中有少数几篇文章写到,只不过相儒逸墨的这篇文章只是细细地写父亲带“我”去大澡堂洗澡一件事,在众多的千篇一律的直叙腊月准备过年诸多事情的文章中,就让人眼睛一亮。当然,这篇文章的成功还有其它的方面,下文会提到,这里暂且按下。</p><p class="ql-block"> 老菜苔的《腊月寻菜苔》,是此次征文中题材选择最为新鲜的文章之一了。腊月里那么多事,作者都不写,而是选择了“我”对腊月里的红菜苔的特殊喜爱与执念,以此来表现对“年味”的追寻、热爱与思考,新颖独特。如果作者能在内涵挖掘方面更深刻些,会更好。</p><p class="ql-block"> 难得明白的《除夕的等待—那如山的父爱》也是一篇选材较为新鲜的文章。征文中,写到父爱的文章不算少,但都是写父亲忙过年的过程。而难得明白的这篇,写的是多年以前,父亲在大年三十出去做小生意的事,这就与别的文章不一样了。且作者叙述深情细腻,很是感人,因而是篇比较成功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要特别提一下熠熠牧歌的《雪落边关》。也许是作者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吧,文章写的是边塞将士过年的情形。并且,作者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进行细腻而富有诗意的描绘,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也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这是这次征文中独一无二的一篇新颖的较好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另外,悦溪散人的《母亲的火烙铁》与九月菊的《糊窗》两篇文章,取材也不錯,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当然,征文中题材较为新鲜的文章不只我举的上面几篇,只是写得不怎么成功,我就不一一列举了。</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吧,我们写文章,动笔之前就得想一下,我写的东西会不会是别人写得太多的。别人写多了的东西,我们最好避开不写。题材新,文章便有了成功的最好开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把材料裁剪一下,诗意一点,别再记流水帐了</b></p><p class="ql-block"> 看了上面的文字,可能有人会说,我手边没有别人没写过的东西,怎么办?其实,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路径都不可能与别人完全重合,在你的生命历程中,总有些事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p><p class="ql-block"> 写文章,动笔之前,在你记忆的库存中仔细搜索一下,总能找到些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当然,如果你经常写作,的确会碰到没有新东西可写的情况。千百年来,自然万物,人活世上,很多事情是不变的。比如四季轮回,生老病死,风花雪月。腊月也一样,每年的过程也都差不多。没有新东西写了,一般情况下是不写。但很多时候,旧内容是避不开的,如上面提到的四季轮回等。</p><p class="ql-block"> 非写不可,这时候我们就得想想,如何处理这些自古以来人们都写过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如何处理?首先就是对材料进行裁剪,裁掉那些你认为不太重要的,留下你印象深刻,你认为很重要的。不要把整件事从头至尾一点不漏地不分轻重地都记录下来,让文章变成一本让人看了生厌的流水帐。</p><p class="ql-block"> 比如这次征文,许多作者就犯了这毛病。从进入腊月开始,腊八过小年,吃腊八粥,逛集市买年货,打糍粑,写贴春联,准备年夜饭,吃团圆饭,包饺子吃吃饺子,等等等等,一件不漏地一一记下来,且平均使用力量,无轻重无主次。这就是流水帐。说句可能会伤人的话,喜欢这样干的人,你很适合去当会计,就是别来写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留下了重点的材料之后,也不是把这些重点材料平平叙述完就能成好文。我们还得对这些材料作细腻的描写,诗意的描写。要写得形象动人,诗意浓郁,能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并从中挖掘出比较新颖深刻的蕴含,这样才算成功。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散文的裁剪与诗化。(读者若有兴趣,可参看我发在美篇里的《散文的裁剪与诗化》一文。)</p><p class="ql-block"> 其实,征文中有些文章把一些事情写得也很细。比如有人写做年羔,有人写打糍粑,把食材,各个环节,连参与者的动作都细细地写出来了。可惜的是,平平淡淡,读来无趣,就还是一本流水帐。</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描写时,你所用的手法,或者同样的手法怎么用,最好要有点新鲜感。例如,比喻自古以来都在用,但你把一个很多人都在写的东西比成什么,这就有讲究看本事了。一句话,要出新。有句流传很久的话,不大中听,但说的是至理,就是,第一个把姑娘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姑娘比作花的是蠢才。</p><p class="ql-block"> 当然,征文中也有几篇把旧事写得比较细腻诗意的。如野狼的《腊味飘香岁月长》,写重庆人腊月制作腊肉腊肠的事。不仅写得细致,有些地方还比较有诗意。抽出两段来看看吧:</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冬日的阳光格外暖煦,轻柔地穿过稀疏的枝叶,在农家小院洒下一片片碎金般的光斑,为整个村子披上了一层梦幻而温馨的薄纱。每当腊月的寒风裹挟着新年的气息相面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着腊肉香肠,分享着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温馨画面。那笑声,那香气,仿佛从未远离,一直温暖着我漂泊的心。我在异乡的街头巷尾徘徊,渴望能再寻到那熟悉的味道,可即使偶尔遇见,也总觉得少了那份家的温度。</span></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些深情诗意的描写,一篇文章便支撑起来了,成了较为成功的篇什。</p><p class="ql-block"> 上文提到的相儒逸墨的《洗澡》,其成功第一是选材新,还有就是对澡堂洗澡过程中父亲的一些话语与动作的细腻而动人的描写。没有了这个,材料再新,也难成好文。此篇我就不再抽段举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这篇文字。仔细看,仔细体会,应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篇文章,知秋的《腊月里》,也是将准备过年的桩桩件件,一一道来。但作者用写诗的语言与手法来写这些事,就有种娓娓道来的味道,而不会让人觉得是在记流水帐。当然,如果作者对材料作些裁剪,一些重点事件写得再细腻些,浓墨重彩一些,会有更感人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不过,有一点需注意,诗意的描写很多时候虽然可以打破常规,无理而得诗趣,但应遵循起码的逻辑规律。如果连起码的逻辑规律都违反了,就成了语病,弄巧成拙了。</p><p class="ql-block"> 如有人在文中写出这样的句子:“腊月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点燃了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牵挂。”试问,水墨画如何去“点燃”?牵挂又如何被“点燃”?再如,有人这样写:“期望有你温暖的双手捧住我凝固的眸子。”眸子就是眼珠,眼珠怎么会“凝固”呢?</p><p class="ql-block"> 这些细小的地方,我们写作的时候不可大意。否则,追求诗意的目的达不到,还会让语言不伦不类。</p><p class="ql-block"> 总之一句话,流水帐不是好文章。这应该是谁都懂得的道理。但愿我们的美友们写作的时候记住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3、内涵挖掘深刻一点,体会独到一点,别再停留在人人都知道的层面</b></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说一个让我觉得遗憾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美友们很少能够从材料中挖掘出新颖深刻的蕴含。多数文章,写完腊月的一些事情,然后就是几句团圆,亲情,传统文化,等等,再无别的。大家想想,这些东西谁不知道?既然人人都知道,人家又有什么必要与兴趣来看你的絮叨?</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说上面提到的内涵不能写,而是说要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比如有人在文中写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的贫穷与简单,以及那时候父母总还要想尽办法让一家人把年过得好点。而写这些,内涵却基本上停留在母爱与父爱,对新年的期盼的层面。看到这些,我就想,难道这些材料我们就不能对其再深挖一点升华一点?比如说,父母在艰苦中对过年的认真, 我们是否可以想到“如何活着”的主题?是否可以在文中体现出“生命意识”?是否可以表现他们对于生活,对于自然天地的虔诚与敬畏?在任何条件下,都认认真真地,满怀虔诚地生活,对祖先土地充满感恩与敬畏,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础也是最本质的人性之美。很遗憾,这些东西在大量的征文中基本见不到。</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有文章写到了过年时的舞龙舞狮(我家乡的这些活动是在正月,也许别的地方习俗不一样)与其它的一些文化活动。写完之后也就加上几句要好好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或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就完了。眷恋传统,上了点年纪的人都有;要继承发扬传统,这道理谁不知道?你着意写篇文章,就到这为止了,又有什么意思呢?难道,写完这些,我们不可以去想想,舞龙舞狮地方戏,这些东西对乡村文化的促进,对乡村人们心灵的熏陶,对一个地方民风的巨大影响?不可以去想想,这些影响与熏陶对我们民族的历史社会的深刻意义?</p><p class="ql-block"> 有人还在文章中写到过去过年舞龙舞狮唱地方戏,搞各种地方文化活动,如今过年很多人出外旅游或者窝家里玩牌赌博。这种今昔大变,鲜明对比,本是腊月写作的好点,但遗憾的是,写完之后,泛泛地发几句今昔巨变,珍惜生活之类的感慨就结束。</p><p class="ql-block"> 这里,应该可以挖一挖旅游过年新风的原因,还有它的好处与弊端;对于许多人过年沉迷于玩牌赌博,我们也可挖掘一下这些人是怎样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与当今社会人们整体心态和社会整体风尚的关联。如若这样,不是比空发几句“年味淡了”的感叹要好得多吗?!</p><p class="ql-block">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母爱,残疾之后的消沉与奋起,一些人都有过。就是说,《我与地坛》所写的材料算不上有多新,但作者文中到处都是的诗意的描绘,动人的母子情深,深沉的生命意识,对自己灵魂的深刻拷问,使这篇文章站上了思想的高地,具有了迷人的魅力。对这样的文章,我们的美友们应抱着谦逊的态度,好好读,好好体会,好好学习。(很有可能,我们的一些美友,就是好文章看得有点少,写起来才总是平平淡淡流水帐。)</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有些材料话题,主题基本是永恒的。比如上文提到的四季轮回,风花雪月,父爱母爱等。写这些,要在内蕴上出新意,就是天才也难(注意,是难,不是不可能),何况我们是一般文学爱好者。</p><p class="ql-block"> 那么,面对这些东西,怎么办?还是上文说过的,能避开的就避开不写。非写不可,那就要有不同于别人的处理方法,反正是不能总陈辞滥调,写来一本流水帐。</p><p class="ql-block"> 概而言之,文章之好,主要在新。文之新有三,材料新,手法新,蕴含新(包括深刻)。三者居其一,便可能成就好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