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州阊门走西街</p><p class="ql-block">《走西街》是苏州学者李大怀先生的一篇游记。</p><p class="ql-block">2024年冬,苏州学者李大怀先生和姑苏春沈兰生先生相约从阊门起"走西街″。</p><p class="ql-block">文中用纪实而细腻的笔法从阊门皋桥、张广桥进入西街,沿下塘街、润德里,神仙庵、中市桥、崇真宫桥,祖孙二状元陆痒生故里、崇安里、牛牙场、同仁街、桃坞桥、文丞相弄、文山寺等地,一路走来,边走边讲述了古今苏州西街的土风人情,故事旧梦。</p><p class="ql-block">阊门西街皋桥旁的吴趋坊是唐伯虎的出生地,是四大才子切磋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文中一句"苏南苏北心连心"让人动容。</p><p class="ql-block">李先生写道:难怪听到苏州人与苏北人吵架,一般来说是不会骂祖宗的。在明朝初年"洪武赶散",几十万苏州人从阊门被遣送到苏北沿海地区开荒种地。因而,苏北人的老祖宗就是苏州人,也有了现在阊门外渡僧桥旁的寻根之处。</p><p class="ql-block">李先生在最后深情地说:苏州阊门西街一定会在阊门地区的繁华中,扮演一份重要的角色。</p><p class="ql-block">与李先生同游的"姑苏春″先生,这名字好啊,姑苏春是希望苏州永葆青春与活力,永远是春天。</p><p class="ql-block">呈李大怀先生的《走西街》。</p> <p class="ql-block">走西街</p><p class="ql-block">一一李大怀</p><p class="ql-block">阊门内西街是一条名不径传的小街巷,苏州古城内小街小巷很多,在这些小街小巷里走走,对生活在古城里的人来说,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事。也许是一种默契吧,与朋友姑苏春聊起阊门西街今世前生,也就一时兴起,相约到阊门西街去走走。</p><p class="ql-block">甲辰年冬至后的一天下午,我们相约在阊门皋桥头,经张广桥就进入西街。朋友姑苏春是一位吴文化学者,对古城保护颇有研究。因而,他说走西街要在"走"字上,去看看、去寻觅、去发现,小街小巷中不同年代的痕迹与故事。我们从皋桥折入张广桥,便转入阊门内下塘街。</p><p class="ql-block">没走几步路,姑苏春突然向旁边一条叫润德里的小巷里,快走了几步,原来姑苏春看见了一口井,他一看井的栏圈是水泥的,他又探望井壁,叹了一口气说"唉!一口明朝的井,井栏圈是水泥的,变成不值铜钱哉"。姑苏春对苏州的古井研究独有情钟,我曾经听过他的讲课,他讲古井的故事绘声绘色,会使你产生共呜。他呼吁对苏州古井的保护,也是对苏州古城保护的天际线。</p><p class="ql-block">姑苏春与我边走边聊,不一会儿就走到了下塘街神仙庙遗址,神仙庙正名是福济观,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是供奉吕纯阳的地方。农历四月十四在这里轧神仙,是苏州人的狂欢节。曾记得,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刚恢复在中街路的轧神仙,那真是人山人海,可以说,苏州人倾城而出,那时大人将小孩倚在身上轧神仙,卖气球的商贩卖得手都酸了。如果小孩拿了大人买的气球,一旦在空中爆炸了,一阵喧闹声,都说轧到神仙啦!吕洞宾来哉!</p><p class="ql-block">1998年石路南浩街综合改造,石路商业一位大茄在南浩街造了一座神仙庙,苏州古城一年一度的轧神仙,就从城内搬到城外南浩街上。从此,到南浩街轧神仙,就在石路地区扎下了根。其实,对于阊门内下塘街的神仙庙遗址,老苏州还是念念不忘的。</p><p class="ql-block">那天,也正巧碰到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从园区赶来神仙庙遗址看看,他(她)们说"这里是真货,伲忘不掉小辰光轧神仙的味道"。姑苏春与我在神仙庙遗址的北面转了一圈,见到的行人很少。我们又回到下塘街上,也看到一些外地散客的旅游者在走走、看看,不时地用手机拍小巷中的景点。</p><p class="ql-block">走到中市桥东,有两位北方中年女性游客,指着下塘河对岸的一级一级石驳岸询问,我告诉她们,一级一级石驳岸是古城特有的风景,是古人对沿河临水房屋便于生活,设计的親水理念建筑。</p><p class="ql-block">走到这里,姑苏春催我到前面的崇真宫桥去看看,到了桥边,姑苏春沿着桥的西堍下去,指着桥的南北向桥樑说,东西石桥樑各垫铺着一根粗的木头,据说这座桥在古代轧神仙期间,发生了坍塌,为了安全起见,在修复时又增加木头。</p> <p class="ql-block">见此,我对姑苏春对苏州古城保护,熟悉的细微之处,有了更深的敬佩。</p><p class="ql-block">其实,崇真宫桥我是熟悉的,多年前,我经常来这里,在桥的北堍修车摊旁与棋友下棋。其中,认识一位年长我近十多岁姓吴的棋友,他在六七十年代曾当过苏州国画院的院长,文革中为保护苏州国画院的著名画卷作过贡献。</p><p class="ql-block">这位姓吴的棋友告诉我,1969年苏州的大批知青与部分职工,下放到苏北农村,他曾作为苏州市慰问团成员到苏北慰问下放人员,有一句标语"苏南苏北心连心、上山下乡干革命"。</p><p class="ql-block">他在苏北各县作慰问巡迴报告,他把苏北与苏州的历史渊源的血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讲。讲的下面听众个个热泪盈眶,明白了"苏南苏北心连心"的道理。</p><p class="ql-block">难怪听到苏州人与苏北人吵架,一般来说是不会骂祖宗的。在明朝初年"洪武赶散",几十万苏州人从阊门被遣送到苏北沿海地区开荒种地。因而,苏北人的老祖宗就是苏州人,也有了现在阊门外渡僧桥旁的寻根之处。</p><p class="ql-block">翻阅苏州地方志,历史上崇真宫桥北堍曾是清朝的制币局,其规模要占全国的25%以上。据说苏州的一句俗语"板板六十四",就出典于此处。因为银铜币装箱,每一板箱横竖都是板板六十四枚。后被誉为做事认真,就称为口头禅"板板六十四”。</p><p class="ql-block">崇真宫桥朝东30米处,就是清未陆痒生状元的故居。姑苏春与我走到门前一看,大门紧锁。姑苏春本想与我一起走进去,看看陆痒生的故居。</p><p class="ql-block">2023年这里的几十户居民户,房屋都被征收安置后搬走了。</p><p class="ql-block">陆痒生是清未苏州的最后一个状元,他的祖父也是状元,一家出了两代状元是很少见的。</p><p class="ql-block">陆痒生在甲午战争后的1897年,一手创办了苏纶纱厂与苏经丝厂,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先驱。我是苏纶厂的职工,我有一位同事就住在陆状元故居内,我去好多次,几十户人家就象七十二家房客一样,拥挤在长30米备弄的两侧。</p><p class="ql-block">现在陆痒生状元故居正等待焕发新的门第景象。姑苏春和我从陆状元故居折回到崇安里,崇安里是建于1930年的民国建筑,是当时名医赵仓洲的侄子赵惕寅出资建造的民国风格的房屋,也是与电影《都挺好》中的同德里同一个时代、同一个风格的民国建筑。</p><p class="ql-block">崇安里4号住着我认识的一位叫朱正荣的朋友,今年八十一岁的他见我与姑苏春登门拜访,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前朱老原在新桥巷的房屋拆迁,他用货币安置的钱,购买了崇安里4号的房子。他说,他喜欢住姑苏古城背街小巷的老房子。他更是一位"爬房子"的高手,泥水木匠漆等各行手艺都精通,他每天打理着房子。2006年,他又把紧靠崇安里4号西侧的一户下塘街后71号近两百平方的房子买下。他不断地跑刚拆迁的工地,寻觅购买民国期间老房子的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他自己设计,将两处房子打通,又不断地进行修缮整新,形成了楼台亭阁别具一格的园林式私宅。朱老自己整修民国建筑房子的事,经媒体报道后,影视界闻讯赶来,与朱老洽谈。就此,这里成了影视基地。著名导演黄建中、影星陆益、韩珠慧(韩国影星)等大牌人物都来此摄影。据朱老说,在此拍摄了几十部电影与电视剧,其中一部《善良的背后》影片,他至今还记得。朱老是好客的,他带着我和姑苏春,在他的宅院里兜了一圈,朱老象介绍他的作品一样,讲解他家正厅的门雕、花窗,还有后院利用空间佈局,做的半亭独有匠心。姑苏春看后感叹地说,古城保护确实需要更多的民间能工巧匠。</p><p class="ql-block">姑苏春和我从崇安里4号朱老家告辞后,姑苏春还是念念不忘地,寻觅散落在小巷里的古井。我们直径来到东角墙 中段。这里有一处双口井还在使用,可惜其中一口井的井栏是水泥的。后又到东角墙东,看了另外一口井,姑苏春说,这口井从井圈、井壁来看,时间的判断也就在解放前后。</p><p class="ql-block">东角墙向北就是民国建筑长鎏邨,五幢石库门式二层楼,墙砖间隙经近百年的风化,仍显风骨铮铮。这里的宁静引起了姑苏春的沉思。姑苏春跟我说,象长鎏邨与崇安里相距这样近,又同属民国建筑,在历史遗存的整体保护上,还是要在开发利用上植入一些元素,在文旅项目开发上,可以进行区域性的整体规划开发。</p><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俩又经牛牙场、更楼里转悠到河沿街,再折回在几个小巷里兜转,经过前同仁街时,见一位六十出头的妇女在井上洗衣服。姑苏春上前一看,这口井,井台、井栏都很完好。就和她攀谈起来。一问话,她的口音勿是苏州人。原来她是东北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十多年前她家买了这里的一处房产,又翻建两层小楼。老俩口住在这里很舒适,她说这里很幽静,没有喧闹声,交通又方便。从她的脸上洋溢着生活在苏州古城的小巷,就是一份福气。</p><p class="ql-block">我们俩从前同仁街经西角墙转文丞相弄,走到桃坞桥,眺望东西两边河景,冬天的桃花坞河的两岸,在暖冬阳光的照耀下,帎河人家景色仍然那样迷人。可以想象600多年前明朝中叶,唐伯虎那个年代,桃花坞河两岸的桃花美景,怎能不产生闻名与世的苏州四大才子呢!</p><p class="ql-block">离开桃坞桥,姑苏春说,还是走文丞相弄到文山寺去看看。到了文山寺,我们在里面转一圈。姑苏春说,寺庙在布局上都大相径庭,区别的是规模、品质。他又说了,文山寺与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典故。他感叹地说,现在又有多少年青人知道民族英雄文天祥。走出文山寺,我们俩在文丞相弄向西遛达。不一会儿,就走到了阊门西街,西街的北端是桃花桥。站在桃花桥上向东望去,桃坞桥遥遥相望。姑苏春说,难以想象六佰多年前,唐寅在遭遇仕途不顺时,路过桃花桥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走在阊门西街上,东段错落有致、黑白相间的苏式风格的建筑群,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西段因紧靠五峰园,除了有一地块是临时停车场外,其他的地块仍用围挡挡着。没走几步路,西街的东段,除了几家中医馆外,唯有一家叫平阊园苏式面馆在经营。走进面馆,在店员引进下,我们俩进入店内,在收银台一看价格表,一只松鼠桂魚面,表价188元。大堂经理说,也有8元的光面。我们俩向大堂经理打了一下招呼后,进入堂内参观。超乎我们的想象,已经是下午3时了,这里仍是顾客盈门。园林庭院式的包厢,在假山花草的点缀下,似乎并不是以吃面为目的,显然这里是一个交际的场所。</p><p class="ql-block">离开平阊园面馆,姑苏春和我走在阊门西街上,他告诉我,这条街在北宋时期平江图上就有了,我们今天到这里走走,是走一走阊门西街衍生的区域。据我熟悉的原二十年前西街社区的一位徐姓老主任介绍,西街社区,是东临都亭河、南接中市河(内城河)、北靠桃花河、西连阊门西街。这里历史遗址多、人文典故多、街巷地名多,苏州古城最有影响力的两座庙,太伯庙与神仙庙都在阊门西街两侧。</p><p class="ql-block">姑苏春与我在走回到皋桥分手时,他说,我们今天走西街,看到的是,古城的市井生活还充满着烟火气。用现在空间国土的眼光看西街社区,在古城保护与繁荣阊门地区,这里的杠杆作用不可小靓。是的,皋桥旁的吴趋坊是唐伯虎的出生地,阊门西街又是600多年前四大才子切磋的必经之地。阊门西街一定会在阊门地区的繁华中,扮演一份重要的角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撰写者:李大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