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

蔡文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源寺,又称悯忠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街7号,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是北京较古老的名刹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为纪念阵亡的将士始建寺庙,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寺庙完工,赐名“悯忠寺”。辽代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改称“大悯忠寺”。明正统二年(1437年)大悯忠寺改名为“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崇福寺,并更名为“法源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法源寺。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中国佛教学院在此成立,为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场所。1980年,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也在法源寺内建立,成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1983年,法源寺被国务院作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16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1400多年的风风雨雨,法源寺见证了众多历史事件,被誉为“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在历史变迁中,法源寺曾多次更名,最终由清雍正皇帝赐名“敕建法源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整体坐北朝南,为七进六院,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要建筑所在,由南至北依次为一字影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毗卢殿、大悲殿、藏经楼。寺院东路另有三座建筑,北侧为斋堂,面阔七间,悬顶,筒瓦屋面,另两座为僧房。西路北端也保存一座僧人居住小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门为三门形式,中间为正门,歇山顶筒瓦屋面,门前有石狮子一对,山门两侧建有八字影壁,门对面为一座砖砌的一字影壁。门内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钟楼、鼓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王殿位于山门后面,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前檐开石券脸门窗。左右两侧连廊庞,廊庞又向北折,直抵最后一进建筑一藏经楼,形成一个内配殿及配房围合成的东西宽50米、南北长180米的封闭殿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雄宝殿,为第一进院的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歇山顶筒瓦屋面,前出抱厦三间,殿前有砖石月台,月台两侧有石碑六通。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音殿,为第二进院的正殿,又称“悯忠台”,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呈方形,此殿台基较高,据传为唐悯忠寺正殿基座,台基四周有砖砌护栏。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支撑式样,内部保存着法源寺的历史石刻、经幢等。以《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等较为珍贵。殿外山墙上还嵌有清代翁方网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要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毗卢殿为三进院正殿,又称净业堂,面阔三间,前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殿内供奉毗卢点遮那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悲殿为第四进院的正殿,面阔五间,硬山顶挑大脊,筒瓦屋面,殿中悬挂的“存诚”匾额为清康熙皇帝御笔,牌匾为六龙边饰,匾芯上方为康熙闲章“万几余暇”。正殿两侧各接朵殿一间,东西配殿各三间,现辟为万代佛经版本展室,陈列唐朝以来各朝代藏经及多种文字经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藏经楼,位于第五进院内,面阔五间,两卷勾连屋面,现为历代佛像展室,陈列自东汉至明清历代佛造像精品数十尊,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槃像长约十米,是北京最大的卧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源寺不仅是佛教信徒的朝圣地,更是历史爱好者探访古都文化的重要场所。寺内保存众多历史文物,如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法海真源”牌匾,清代“渎山大玉海”等,展示了皇家对法源寺的重视以及寺院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