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陟山桥的西端,智珠殿的东面,有一座三间四柱三楼的木牌楼,紧挨着半月城,黄色琉璃瓦屋面和繁杂精美的斗拱彩画,气宇非凡,既与智珠殿相互映衬,又衬托了远处白塔的卓越姿态。<div><br></div><div>这就是陟山桥牌楼即智珠牌楼。<br></div> 智珠牌楼有很多不同于一般牌楼的特点,其特点之一是明间没有匾额,代之以五层平行的额枋。顶层额枋两侧挑出垂柱花板,共同承载上面的斗拱。智珠牌楼是陟山桥西端的标志,在桥岛浑然天成的环境下,提醒游人此刻已身处琼华岛之上。<br><br>因为是纯木结构,智珠牌楼柱两侧有戗杆。北京风沙较大,偌大的牌楼为了长期立在地面不倒塌,除了必要的基础埋深,还必须有戗杆作为依附。在每根戗杆下都要有一块大活石托顶着作为支撑点,这即 “戗石”。<br><br>通常的戗石就是用普通的方形石块顶住戗杆,以使戗杆保持稳固,而智珠牌楼的戗石做法十分考究,工匠成功地运用了石制的神兽来作为戗石露出地面以上的造型。这样不仅美观神秘,而且神兽弯曲的腹部要比普通的条石更能紧密地夹住戗杆,使其能够更加牢固稳定 华丽的智珠牌楼还有着一个不得不说的特点,就是其特殊的斗拱——四跳“云头如意斗拱”。倘若站在半月城城台上平视智珠牌 楼 ,它一层层堆叠起来的如意斗拱,瞬间让人对目不暇接一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在如意斗拱之下,花板的外侧又附有一排垂花,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让人觉得非常有气派。<br><br>这种多层 “如意斗拱” 的牌楼非常少,它的构造与其它斗拱不同,称为网状斗拱,是地方做法移植到北京的一例 ,颇具特色,在北京的云居寺和雍和宫也可以见到。 根据牌楼的功用,可将智珠牌楼划定为标志坊。它同半月城(般若香台)一起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智珠牌楼使用的是如同网状的“云头如意斗拱”,看上去十分奢华。而且在如意斗拱之下,花板的外侧又附有一排垂花,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让人觉得非常有气派。倘若站在半月城城台上平视智珠牌楼,它一层层堆叠起来的如意斗拱,会让人对目不暇接一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目前有这种多层“云头如意斗拱”的牌楼非常少,在北京的云居寺和雍和宫也可以见到。<br>明清的木牌楼都有戗杆,现在新制的牌楼都没有了。这是因为科技的发展,牌楼的骨架都已改成钢筋混凝土的完整结构了。原先为保持牌楼平稳的戗杆逐渐失去其往日的威风,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摆设。因而现今有戗杆的木牌楼就相对比较少了,而有戗兽的牌楼就更加稀少了。 北海智珠牌楼每根戗杆下都有一只石雕神兽<br>北海智珠牌楼是座坐西朝东的牌楼,其西侧有两根戗杆,东侧有四根。每根戗杆下都有一只石雕神兽,一共六只,它采用了“实体雕”(整雕、圆雕)的刻法,模样十分逼真传神。<br>西侧两根戗杆底下的戗兽为蛟龙;东侧最外面的两只是石狮,里侧则是两只麒麟。这四只神兽在空间上呈对称结构。<br>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有尾似龙。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吉祥,还能保佑人们婚姻美满、平安生子,因此古人将它视为祥瑞的象征。据说它是海中的神兽,其中,头上长着一只角的叫“麒麟”,长着双角的名叫“天禄”。后来,民间逐渐将它们统称为“麒麟”。<br>蛟龙跟麒麟长相十分相似,但蛟龙的脚为兽足(爪状),麒麟的脚为蹄足(蹄状)。狮子别称狻猊(音酸尼),又称金猊、灵猊,是百兽之王。戗兽用狮子和麒麟,主要是祈求祥瑞、招富纳祥之用。<br>园内规模最大的木制牌楼 文字资料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