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古韵,漫游流坑古村

史永坤

<p class="ql-block">  流坑古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紧邻乌江,占地面积约3.61平方千米。这个村庄始建于五代南唐时期(937年至943年),至今已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和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被誉为“千古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p> <p class="ql-block">  武当阁,始建于明代,由廊庑、玄武殿、阎王殿、土地庙和僧舍组成,后经多次修葺或重建,占地约500平方米,是一座融道教、佛教和民间诸神于一庙的建筑。正门上书“玄武阁”,入门供奉弥勒佛,后墙东端有门通“玄武阁”。东侧为前后两进的阎王殿。后殿供奉观音和护法韦陀等。</p> <p class="ql-block">状元桥</p> <p class="ql-block">桥头亭</p> <p class="ql-block">神社</p> <p class="ql-block">流坑高坪别墅</p><p class="ql-block"> 此宅为士绅董蕃昌所建,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7),具后代于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平面布局仍保留明制,为前带庭院两进一天井建筑。</p> <p class="ql-block">院门上方嵌砖刻“双寿坊”额,为乐安知县吴淮为庆祝董蕃昌及其妻高寿所立建成祭祀董蕃昌的家祠。</p> <p class="ql-block">蕃昌公祠”是重建时所制。该宅为后代改董蕃昌,号高坪,为流坑董氏第二千兴世,无功名官爵,娶牛田峡圳张氏为妻,夫妻均年道八十,是村中高寿而有德望之人。</p> <p class="ql-block">董公祠</p> <p class="ql-block">流坑村是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整个村庄布局独特,被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形成了一个自然屏障,同时也为村庄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这个村庄曾经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五王庙</p> <p class="ql-block">酒肆</p> <p class="ql-block">织布店</p> <p class="ql-block">龍之蛋</p><p class="ql-block">简介:龙蛋,南海龙王盘踞于此所生,流坑有龙王的庇护,人才辈出,延绵至今。历史:流坑,由于继承了儒家文明,从古至今人才不断,辈辈相传,试目未来的流坑。</p> <p class="ql-block">  秘阁校书祠是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古村的一座明代建筑,由流坑董氏家族为纪念其三世祖董文晃而建。董文晃,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因其子董洙(一门同年五进士之一,任广州观察推官)被追赠为秘阁校书郎。秘阁校书祠的建造反映了流坑董氏家族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秘阁校书祠的建筑风格为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具有三进两天井的布局。它包括享堂五开间和后厅三开间,整体占地面积为656平方米。中堂部分有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刘绎于同治六年(1867年)手书的长联,表达了对流坑地灵人杰、教化昌盛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  绳武先生祠位于流坑村西街上巷龙湖西侧,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经过后代的多次维修和修缮,至今仍保留着其原始的建筑风貌。该祠是后人祀奉董氏先人十五世董明善之所,也是村中现存最大的明代宗祠之一。其建筑风格和结构都体现了明代建筑的特点,包括两进一天井,三开间的结构。尽管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但其木构架仍然保存完好。祠内的柱础均为鼓形石质,木构架为穿斗式,天井间纵向以月梁式的柁梁承托上部构架和出檐。天井两侧的厢房,纵向往往以数扇隔扇装修。隔心和绦环板的雕刻简朴、古典。房间都是双开隔扇门格局。绳武先生祠内还留存有清代的农具、家具,具有浓厚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  流坑历史文化陈列馆装饰工程是将原有的流坑陈列馆(明斋绳武两先生祠)和秘阁校书祠联合改造升级而成。新展馆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序厅、古村风韵、历史人文、风土民俗和未来展望,旨在展示流坑古村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砖、石雕品</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这个村庄曾经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流坑古村拥有26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几乎完好无损,群落完整,在中国自然村落中非常罕见。这些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当时村庄在族人的精心规划和建造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格局:七横一竖的街巷,族人按照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之间设有望楼,望楼之间又有村墙,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  从建筑元素来看,其采用了青砖砌墙,屋顶有飞檐翘角等装饰,体现了江南古建筑的精巧工艺。门前的木质大门古朴厚重,门前的台阶和地面铺设有石板和鹅卵石拼花图案,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和韵味。</p> <p class="ql-block">资深居建筑组群</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为儒商董廷标的书室与会客厅,清咸手五年(1855年)为响应知县新丹书号召,董廷标督率村民参加团练、并与犬平军作战,董廷标因此被授为贡元“而流玩遭术平军的杀掠。</p> <p class="ql-block">写资深居,平行而建的九德堂,为董廷标支付董宗捞所建,树德堂,为重廷标之宅,三栋建筑互为连通构成水绅山笏:住宅组群。</p> <p class="ql-block">  流坑德恩公祠,即乐安董氏大宗祠,是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的一处重要历史建筑。这座大宗祠是为祀奉流坑董氏的开基祖董合而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董合因其第八代孙、状元董德元官至参知政事,并代天子祭南郊礼成而特旨追赠为大司徒,因此祠堂的全称为“宋赠大司徒董公大宗祠”​。</p> <p class="ql-block">尚义门</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p><p class="ql-block"> 以其壁画中有的凤凰:图誉称“凤凰厅”。为明晚期流坑儒商善士董国举之宅、建成于明万历年初。</p> <p class="ql-block">  此宅以堂前照壁上壁画最著称。壁画分左、中、右三幅,雕成丹凤朝阳”爵禄封侯”“荣华富贵”“三级连胜”等多种图案,寓意手富,极富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董国举(1529-1600年)经商成豪富,乐善好施,而常以文自娱,曾从师于罗汝芳。照壁上“正大光明”额和建于正堂上的“怀德堂”匾均为罗汝芳所题。</p> <p class="ql-block">  流坑古村还被称作“浓缩华夏耕读文明最后的孤本”和“中国古代农村文明的活化石”,200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了保护这些古建筑,当地政府自2012年起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补助资金,对流坑古村进行修缮和保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流坑大宾第,也称为“村中村”或原名“金沙钱”,是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流坑古村的一处重要历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这个建筑群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占地近2000平方米,布局呈长方形。大宾第由两组建筑分列相对组成,北组包括州司马第、昭明有融居等,而南组则由务兹堂、肃臣公书屋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  东侧的务德堂也是建筑群的一部分。整个建筑群内部结构复杂,巷连巷、门对门,有曲径通幽、山环水复之感,文化艺术氛围十分浓郁。</p> <p class="ql-block">  大宾第的建筑风格典雅,各房屋墙体相连,统一采用青砖灰瓦,一排排烽火墙昂首相望,显得古典而壮观。</p> <p class="ql-block">  檐宇、墙头、门楣、窗栏等处装饰有雕刻、堆塑、墨绘墨书,堂室内部的梁枋、隔扇、窗棂、神台以及家具等均以雕刻装饰,并彩绘描金,与匾联相映生辉,营造出富丽堂皇的氛围。庭院、门道一律用花岗岩条石铺地,相互联通,环境雅洁。</p> <p class="ql-block">  流坑古村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景点。古村内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住宅、祠堂、宫观庙宇、牌坊等建筑,反映了古代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色。流坑古村不仅建筑规模宏大,而且建筑装饰精细,集砖、石、木雕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建筑价值​​​。</p> <p class="ql-block">流坑古村的主要景点包括董氏大宗祠、状元楼、翰林楼、武当阁、文馆、永享堂、理学名家宅以及大宾第建筑群等,这些景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