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俄速记(五)圣彼得堡最后一瞥

老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月20日,晴</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在圣彼得堡的最后一天。早餐后,去参观彼得保罗要塞。所谓要塞位于涅瓦河中的一个岛上,那地方也叫兔子岛,是沙俄对抗瑞典的军事要冲。彼得大帝占领这里后,在岛上建要塞和教堂,从军事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巩固所占之地。要塞由城墙、堡垒和教堂构成,红色的城墙沿河而建围护着整个要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座小桥将它与彼得堡城相连,门楼上精美的浮雕记录着俄罗斯人战胜瑞典人到达圣彼得堡的故事。要塞中的彼得洛巴甫洛夫斯基—拉尔十字教堂,由瑞典建筑设计师特列席尼设计建造。其钟楼高130米,塔尖装有象征胜利的带翼天使,极具俄罗斯传统特色,是18世纪巴洛克建筑的杰作,圣彼得堡的标志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色的城墙在冰雪和河水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一群群水鸟自由自在地冰河中漫步觅食、上下飞翔或者栖息在城墙上晒太阳。没有战火的城堡显得特别安宁温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早地从彼得要塞出来,地陪导游把我们带到一个小商场。他说,这个商场挂了俄罗斯国旗就表明它是国营店,价格会比较公平,且明码标价。不过对这个导游的话,我一点都不信,说不定这就是他们的合作伙伴店。从后来的情况看我的推断应该没有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涅瓦河边,阳光下冰封的河面晶莹剔透。打响十月革命第一炮的“阿芙乐尔”号这个苏联时期传统教育的巡洋舰,静静地被冻在河边。除了两个中国旅游团队参观,没有其他游人,显得有些冷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结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其实,这一声炮响更多地给我们带来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集权体制。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围剿封锁,列宁不得不采用“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保住了襁褓中的苏维埃政权。为改善民生列宁又提出“新经济政策”,从而让新政权获得了民心,在国内外反动势力包围下站稳了脚跟。这也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惜,列宁逝世太早,斯大林接管苏联后并没有将“新经济政策”一以贯之,而是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最终形成僵化的计划模式。虽然,在苏联早期计划经济取得较大成功,一举让苏联成为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它的发展却有些畸型,除了钢铁和军工非常发达,轻工业和其他国计民生的产业却没有长足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没有太大的提高。特别是二十年代末的快速集体农庄化,引发全国大饥荒。后来,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这些都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赫鲁晓夫在六十年代想进行改革,但不久就被赶下台。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改革不成反而让苏联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好在,我们的改革开放及时拚弃了僵化的旧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让我们得到空前的大发展,远远超越了当年的“老大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本身确实有些传奇色彩,它曾是旧俄时期波罗地海舰队的主力舰。1905年参加日俄海战惨败,被扣压一年,几经周折才回国。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也无甚建树。它主要功勋是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攻打冬宫时,发射了一枚空包弹作为起义信号,这一声炮响成为十月革命标志性事情。苏联时代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舰阿芙乐尔号辟为海军博物馆,长期停泊在涅瓦河畔供人参观。我们到达时,它并没对外开放,我们只能在河岸观看拍照。我们沿着涅瓦河浏览,前面有条仿古大船开设的咖啡馆。在冰封的河面上也非常好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距离参观阿芙乐尔巡洋舰后,我们又前往斯莫尔尼修道院。斯莫尔尼修道院游客很少,我们到达时主教堂正在举行什么活动,不让游客进入。我们便在教堂周边游览。在俄罗斯印币厂门前,有个摄制组在那里拍电影。有人施放烟雾,营造一种晨雾弥漫的氛围。一位身着二战军服的军官,载着一位修女开着一辆二战时间大吉普从迷雾中驶来,根据这组镜头估计他们在拍二战期间的战争片。由于他们拍片,钱币厂和另一个小教堂我们就没法参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折返主教堂,活动已经结束。我们进去参观,几束阳光正好照入教堂大厅,那些圣迹油画在阳光或明或暗地照射下,更显得庄重和神秘。教堂一角,有十来名妇女轻轻地唱着赞美歌,她们虔诚而深情的歌声在大厅里飘渺回荡。看着墙上的圣像,听着轻柔的颂歌,这浓郁的宗教气氛让人不自觉地放缓脚步,身心也有一种纯净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母像前有人排着长队前去亲吻祈祷,队伍中大多是妇女和老人,从严肃而虔诚的表情看,他们很可能是为在前线的儿子们乞求平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几天的行程中,这场景在其他几个教堂也遇到过。虽然在大街上和商场里看不出俄乌冲突正在进行的迹象,但教堂中妇女和老人们的祈祷从侧面泄露出战争的阴霾。如果仔细观察,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公共场所很少见到青年男子。无论是商场超市还是公园教堂,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妇女和老叟。俄罗斯的商业广告并不多,但征兵广告却到外可见。城市生活似乎平静如常,如果细察,战争的阴影却也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乘坐晚上的火车返回莫斯科。在圣彼得堡火车站候车大厅,我突然发现天花板上的油画是苏联时期的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列宁的头像在迎风飘扬的红旗上,苏联人民在红旗下奋勇向前。这列宁的头像我们非常熟悉,当年《列宁在一九一八》的电影海报似乎就是用的这幅列宁像。我们“文革”中用得最多的马恩列斯版画,列宁头像也同眼前的头像一模一样。人们在大厅里出出进进,谁也没有在意头顶上的壁画。我突然记起,十月革命前夜列宁带领军事革命委员会就住在斯莫尔尼宫,亲自指挥了攻打冬宫政府的工兵起义。这幅壁画应该就是反映当年攻打冬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圣彼得堡苏联时期的雕塑绘画已不多见,沙俄时代的彼得大帝等雕塑画像等却有不少。从这可以看出,他们在刻意消除苏联时期的影响。这头顶上的壁画,让我终于找到了苏联时期的痕迹。在我看来,历史是不能切割,不能回避的,无论如何当代史总是前代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俄罗斯历史上也有“西化”和反“西化”争论,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最“西化”的城市。它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式样完全是西欧风格,是世界上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有人说,圣彼得堡是十八世纪欧洲建筑露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行列车哐当哐当滚滚向前,我靠在座椅上随着列车摇晃的节奏眯着眼打盹。列车员推着个小车从过道走过,边走边叫卖着什么。我睁开眼瞧了瞧,发现列车员不是卖食物盒饭,而是在卖报纸。这让我一楞,这年月了火车上还会有人买报纸?我目光追随着小车,发现真还有几位俄罗斯人买报纸。早就听说,俄罗斯高等教育普及,国民文化素质高,尽管手机已经普及,国民仍然喜欢读书看报。眼下这卖报车,或许可以佐证。这几天不论是莫斯科还是彼得堡街头,我都看到过书报售卖亭,在火车站的候车厅和夜行列车上还有不少人在读书读报,而国内这场景恍若隔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