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声声话古道

江南一季

<p class="ql-block">京西的蟠龙山下,有条约1.5公里长驼铃古道(现今模式口大街)。它形似一条盘龙蜿蜒盘踞在大山脚下,又称“龙形古道”。</p> <p class="ql-block">这条古道是东接京城,西连塞外的重要商贸通道之一,它把西山的煤炭和木材,塞外的皮货和山货源源不断运到京城,同时也把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来粮食、茶盐运往塞外。</p> <p class="ql-block">史书记载古道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闻名于明清时期,昔日游商往来穿梭,驼铃声绵延不断。</p> <p class="ql-block">古道的名字源于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宫殿–磨室宫。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蓟县)西北三十五里,山底村亦曰旁村,北辛安,已上村在永定河东,旧有宁台,元英,磨室宫后此”。椐当地一些文史学者考查,,磨室宫就在磨石口此地。宋朝时,人们发现此地石料质地精良,特别适合研磨刀具使用,采石加工就此发展起来,也带动了人口的增长,当地人把磨室的谐音改名磨石,此地是隘口,称之为磨石口,把这小山村称之磨石口村。</p> <p class="ql-block">1919年,私营的华商电灯股份公司在石景山区开办发电厂,两年后,向京城通电埋栽输电线杆,与磨石口村的村民发生纠纷,村民阻挡线路从农地通过,本村有位直隶省议员李堪,颇有威望,他认为通电是件好事,即可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又能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于是他积极劝解村民并与资方商议,给村子通了电,同时也建立一所小学。通电后磨石口村成为农村发展的楷模,于是他上请宛平县府,把磨石口村改成模式口村,即诸村之发展模式。</p> <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交通发展,狭窄的古道已无法承受大量的物流运输,慢慢的退出历史的使命。当被人们重新提起时,是老舍先生小说《骆驼祥子》,老舎在书中描述了祥子与模式口的故事,祥子在西直门被散兵抓住,祥子就是从模式口逃走,逃走时带走溃兵遗留的三头骆驼,因此也落下了“骆驼祥子”的大名。</p> <p class="ql-block">2021年,石景山区政府将破旧拥挤的模式口大街,把模式口大街列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计划。整改开发后模式口大街入选了“北京美丽街巷”和“北京市旅游休闲街区”,成为游人网红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明清之际,模式口有高大的围墙环绕,驻兵设防。大街东西设四座门楼(又称过街楼),入夜楼门落锁。现在大街两侧还残留着门楼石基和守门的残破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一声驼铃带来了一条历史闻名的驼铃古道,一片传奇的地方产生了一个有酒有故事的古道,古道不仅是历史积淀沉厚,而且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