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淄博“小箭扣”

知秋

<p class="ql-block">  昨晚看群里加油哥他们在淄博驴友仙人球群主带领下去淄川岳阳山“小箭扣”了。从年前开始,济南好多户外群都争相来此打卡,让平日寂静的大山一下子应接不暇。我也是临时决定过来看看的。去陌生地方爬山,没向导会寸步难行,为此还加了仙人球老师好友,一大早他就发微信说可以视频指导我线路,让我感动不已。最让我兴奋的是在K7053列车上偶遇淄博土圆大哥带领五位驴友一路同行,更让我无后顾之忧,深深体会到天下驴友是一家的亲情。</p> <p class="ql-block">  太河镇城子村四面环山三面环水,为莱芜故城遗址,西汉时这里设莱芜县城,北魏时废止。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齐长城在城子村处也经历了一个九十度的转折。它跨过淄河,沿着村南向东延伸,直至三台山,然后向东而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一处重要的军事关隘,守卫着齐国的南大门。莱芜故城800米见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距离齐国都城临淄仅五十公里,是进出齐国咽喉要道,当年有重兵把守,</span>建有庞大的城堡和规模宏大的总兵府,四周建有土筑城墙。城门为楼阁式建筑,一层为券洞式,二层建有房屋。原城墙高约7米,宽3米,南北有城门通道,可惜毁于上世纪50年代。城子村东临著名的三台山,马鞍山,西接雄伟的九九岳阳山,淄河像一条玉带, 呈“S”形将村子环抱其中,河水到此由东往西,绕过村子掉头再向东流去。河水充足时,从周边山顶望去, 如同一幅巨大的太极图,为这千年古村平添几分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  岳阳山主峰海拔高 881米,因山前有五条长岭,犹如五条盘踞的长龙,又被称“五龙山”。由于周围地势相对平坦,晨曦晚照,可观日出日落,无时不光,遂取岱岳向阳之意,所以称之为“岳阳山”。岳阳山有九十九顶,其绝顶有神庙三院”。岳阳山一年四季游人不断,只要能独立爬此山就被驴友们戏称“小学毕业”。</p> <p class="ql-block">  在城子村淄河岸边有无污染的天然泉水成为虹鳟鱼、鲟鱼、三文鱼养殖基地。尤其泉水养殖的三文鱼比海水养殖的还要好,颇受客户欢迎。</p> <p class="ql-block">  淄河是淄博人的母亲河,过去部分山村吃水十分困难,为此政府从1965年至1984年,历经近二十年开工建设淄水西调和引淄入坪工程,共开凿山洞8条、修建倒虹吸、渡槽,建方塘8座、扬水站6个、打深水机井3眼。一级扬水站用直径一米粗水泥管道从淄河沿山体向上至泵站。一根根笨重的水泥管道不知道在那没有任何机械化起重设备的年代是如何靠人工爬坡搬运、精密组装为一体的,对那一穷二白的年代能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感觉不可思议,可见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感叹那个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愚公移山精神可谓惊天地,泣鬼神!</p> <p class="ql-block">  来自各地的驴友们被这伟大的“乡野丰碑”所感动,在十几米好的渡槽上大显身手,玩的不亦乐乎。据说到了双休日人都爆满,大家都来一睹她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水泥渡槽底部设计为圆弧形,不仅坚固,而且让流水更加流畅,这是我见过的济南柳埠镇西山村群英渡槽、莱芜崔楼渡槽、王老村渡槽、我们章丘几处渡槽所没有的。</p> <p class="ql-block">  今天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虽然没下雨可是太阳公公却躲在云彩里不露面。渡槽上高处不胜寒,巾帼不让须眉,金鸡独立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p> <p class="ql-block">  二级扬水站管道为铁质钢管如今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水泥斜坡,实在是令人吃惊。</p> <p class="ql-block">  一百多米接近七十度“天梯”堪比北京箭扣长城的难度,二级扬水站就有了“小箭扣”的昵称,从此名扬四海,几天后也会像“淄博烧烤”一样人们会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p> <p class="ql-block">  山体渡槽宽、深不到两米,据说有三十公里长,全部就地取材用石头砌成,行走在上面确实令人十分震撼。</p> <p class="ql-block">  被命名为“铁姑娘隧洞”的是一条长约700米, 由一群十七八岁的姑娘一锤一凿开出来的,仅这条隧洞就开凿了近10年,据说钢钎、铁锤就用了十吨半!不次于河南郭亮村挂壁公路的工程量。在那个没有掘进机,破岩机、盾构机的时代,仅靠原始的人工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真是难以想象,铁姑娘们丰功伟绩必将永垂青史,万古流芳!</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宽和高大约两米多的山洞,洞内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洞顶为石头劵成拱形,水渠部分为混凝土浇筑而成。“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登山包里的头灯和手电又派上用场,七百多米我们走了一刻钟,而铁姑娘们走了近十年,可想而知当初她们千辛万苦是怎么熬过来的!而且从两头同时开凿,几乎没有偏差打通在那个时代是如何定位的?真是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p> <p class="ql-block">  出来隧洞我们跟着土圆哥继续沿水渠前行,要去看四百米外的仙人桥。</p> <p class="ql-block">  原来“仙人桥”也是水渠,只是架在空中十几米高的两山之间一百来米距离上。当初为了行人方便,在水渠上拉起两根直径二十毫米钢丝绳,在桥面铺上一层木地板,人们可以平稳过去。</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就到了水渠过山间村庄部分,几百米长水泥管子从山顶到山底村子又一直升到对面山上,如此浩大工程也是让人叹为观止,惊奇不已。看来这是利用倒虹吸的原理,其结构类似于一个连通器,但不需要人为制造管中的真空,所以才被利用到小型水利工程上。‌</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石头房子简直盖的板板正正,每块石头都像精心挑选过的样子,真是用心了,这是户外难得一见的石屋中的“精品房”。</p> <p class="ql-block">  初春的柿子树上还有不少风干的柿子,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去年秋天没落的柿子在山阴处逐渐被风干还恋恋不舍的长在树上,如果不是用力摇晃树枝它还不落下来。尝一颗柿干又甜又筋道,真是不可多得美食,比柿饼好吃多了。</p> <p class="ql-block">  山脚下的山西村在十几米高的山体悬崖上还有座上下两层的“洞庙”,始建于清代雍正六年,供奉的顺天姑和石大夫。顺天姑是当地的民间信仰,相传是天上仙姑下凡在附近池板村的一户人家,护佑着当地风调雨顺,百姓感恩都建庙供奉。石大夫其实就是泰山石敢当的化身。在我们章丘普集东岭山西侧鸡冠峰下还有块百十吨巨石,长得像个人脑袋还有鼻子有眼的,据说就十分灵验,有求必应的。《章丘县志》都有对它故事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我们坐上24路车回淄川区,又转1路车,土圆大哥还亲在送我下车才倒车回家的,今天也是我乙巳年首驴,打卡淄博“小箭扣”不仅收获了美景更结识了仙人球、土圆、齐鲁梦诸多新驴友,一路相伴也是三生有幸!感谢感谢!</p> <p class="ql-block">  作者宋斌,笔名知秋,出生于1970年9月,祖籍章丘区绣惠街道东北隅村。爱好户外爬山、写作,是济南市作协会员,铁路货车检修工程师,美篇生活领域优质作者,齐鲁壹点情报员,微头条首发创作者。从2016年开始写美篇1297篇,加精802篇。在章丘人论坛发帖加精122篇。被推送《章丘往事》43篇。齐鲁壹点发布文章698篇,今日头条发布768篇文章。2018年写的《再看四关四隅》两篇文章载入《2018年章丘大记事3》。《金章丘古城一—绣惠镇的前世今生》发表在《海右文学》2022年第6期上 。发表在齐鲁壹点文章《小时候打过的刀》阅读量达到50万,《我的小姑奶奶》达到47万,《母亲学车的故事》达到30万。2023年6月《又是一年父亲节》达到108万阅读量,并获得6月份优秀个人壹点号及奖励。自2023年11月开始连续13个月获得《美篇精选创作者》荣誉证书,2024年1月获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2023年度影响力创作个人》荣誉证书,8、9月连续两次获得优秀个人壹点号及奖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