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丧:东上官的一场葬礼

记者 贡嘎尼玛

富平讯(记者 鲁华 唐先林)喜丧,泛指家中高寿、福寿双全、家族兴旺且善终老人去世所举行的葬礼,是中国古今以来具有奇特意义的特殊丧葬形式。而且,具备三个核心条件,即全幅、全寿、全终。 在陕西渭北富平县城东的上官村,记者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西部工作站站长助理王金龙、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范德民一起见证了村中建国后唯一活过92岁男性老人举办“喜丧”的全过程。亲身感受了传统“喜丧”文化的魅力和传承。 上官村因古代上官一族居住于此而名,地处县城之东,得名东上官村。2025年2月11日16时,也就是农历正月十四申时,享年92岁的王老先生在家中安详离世。 王老先生祖籍陕西蓝田,娶山东女为妻。其姊妹弟兄众多,自己膝下育有四男二女,儿孙满堂,是四世之家。王老从小立志,忧民报国。读私塾,上完小,走出村庄。闯社会,展才华,立功建业。曾就职省建司,工作省建委等,后响应号召,回乡支农,立身务农,大有作为于广阔天地,展示社会主义新风尚,一生奉献家和国,无怨无悔。王老过世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孝子多达50余人。 按照东上官村习俗,老人入殓后在家停棺六天,于2月16日即正月十九日举行安葬仪式,入土为安。 停棺这几天,南来北往的亲朋好友前来家中吊唁者络绎不绝,花圈、挽幛、纸扎摆放的满满当当。吊唁者在灵堂前燃香叩拜,跪在灵堂两厢的孝子磕头回礼。亲属者,则穿戴孝袍礼拜,燃香、行大礼,下跪敬酒、祭拜、磕头。 在客厅设置的民间秦腔自乐班,从老人入殓进棺设灵堂后,就开始敲打唱戏。孝子们即此点亮灵堂长明灯,日夜守灵。 2月15日下午,王老先生的几个儿子在经过数天守灵后,开始“迎饭”。帮忙的乡邻会把亲属们前来吊孝所带的供礼饮食在村口摆上礼桌,在吹打鼓乐队的引导下,到村口一一迎接回祭堂灵桌上摆放。 “迎饭”仪式举行的同时,前来为老先生送丧的富平县秦剧团在早已搭好的舞台上出演《祭灵》《三娘教子》等著名的折子戏助兴;厅堂自乐班在迎饭结束后开始演唱,吹打乐队会在自乐班演唱结束后,燃放烟花,接受孝子们额外请礼,为逝者吹奏礼乐或歌曲,以表对亡者的思念与谢恩。 2月16日中午12时,老人灵柩被抬上灵车,吹打乐领路,孙辈打着的红色引路灵幡随后,男孝子依照辈份大小排队在前跟进,灵车后则是依照辈份大小排队随行的女孝子。整个出殡队伍在遇到十字路口时,都会燃放鞭炮。 抵达墓地后,所有孝子跪地,见证老人灵柩在众乡邻簇拥下被下放进早已挖好的地府堂中,关上石门,开始填土封墓。由于乡邻众多,几十张铁锨上手封埋,十几分钟就完成了坟头封土。这时,坟头插上花圈、周边边摆好鲜花,封顶插上撑开的一柄黑伞,此间鼓乐齐响,然后鞭炮齐鸣。圆满完成“喜丧”入土礼仪。 当天晚上开始三晚“打怕怕”,次日“复山”,第三天“谢孝”。整个过程结束后,丧礼才算全部完成。 这正是:<br>一生终念家国情,教子育女训示铭。<br>家风继世传千古,寿终正寝留英名。 <br><br><br><div><br><br><br><br><br><br><br></div><div><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