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2年4月,我在《漳州武术源流初考》中梳理了一下漳州捷元堂的历史。在书中明确了漳州精武体育会成立于1925年。龙溪国术馆成立时间未考证。岳口、古塘武馆成立于1929年。待御巷武馆成立于1932年。郑文参加国考获得“勇士”称号在1933年。张日章参加省考夺冠是1934年。今天,重新增补资料仔细论证下从前结论和增补源流错漏,以及漳州武术前辈对社会的贡献。</span></p> 鹤法流派问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捷元堂的白鹤拳流派为什么叫“独脚鹤”,因为捷元堂拳谱有云:“</span><b style="font-size:20px;">后蒙白鹤仙师下凡传度七娘。化鹤飞到门墙上,张形作势,开翅合翅。鹤顶升起,独脚搭地,双翅合融,飞墙崩坏。七娘心内意想:鸟有几分之力?双翅合落,飞墙即崩。此法大有研究之处。</b><span style="font-size:20px;">”开篇这段讲“独脚鹤”渊源,并可知本门鹤法特色在于“力法”。</span></p> 永春少林寺问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捷元堂拳谱开篇</span><b style="font-size:20px;">《永春少林寺传授拳法祖·白鹤拳法妙用》</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年来永春县出土了记载“永春少林寺”的和尚墓志铭,揭示了那座鲜为人知的“少林寺”。捷元堂拳谱和墓志铭相互佐证了该寺的存在。</span></p> 永春师承问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传,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永春人张苍荣携女儿香娘来漳州定居,购房于北桥街北桥亭北侧第一间。在1940年资料中此住处以“北桥捷元堂”命名。1964年端午,张杨华嫡传弟子黄金镇(1893-1964)、黄海西(1907-1986)师徒合影延续“北桥捷元堂”名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苍荣受聘于漳州北门街郑瑞珠香烛店为制香师傅。张苍荣以女儿香娘招赘香烛店伙计杨华(1871-1944)。杨华因此改姓名为“张杨华”。张苍荣人称“苍师”,因为读音也有记为“聪师”。张杨华人称“赏师”,因为谐音也有记为“奖师”,甚至因此误以为他姓“蒋”。朱健聪(1936-2017)师伯曾介绍苍师是郑礼的师兄。林其塔(1947-)老师的调查资料记载苍师是郑礼的师兄弟。香港郑文龙(1913-1984)回忆笔记也记载苍师慕名去永春寻曾四习武,跟郑礼是师兄弟。这些传说其实都不对。因为郑礼生活在清初康熙年间,而张苍荣生活在清末光绪年间,不可能同辈。翻阅漳州捷元堂拳谱里的记载才明白是一场误会。拳谱中记载曾四的侄儿曾路是郑礼的师兄,该拳谱是曾路这支师承传下。后世捷元堂弟子因为古文阅读能力较弱,误把前辈祖师的故事当做苍师的故事。</span><b style="font-size:20px;">漳州捷元堂的师承是:方七娘、曾四——曾路——(永春历代祖师)——张苍荣——张杨华。</b></p> <p class="ql-block">黄海西</p> <p class="ql-block">林其塔老师在1985年的调查资料中写到:白鹤拳师(张杨华)常称“奖师”。奖师的师父名“张聪”,永春人,是郑礼的师兄弟,同是永春方七娘的弟子。张聪师和奖师当时同在北庙塔脚(口)庵郑瑞珠的香店做工,奖师因此有机会向张聪师学拳,后被张聪师收为女婿,因此奖师在本来姓名前面加上“张”字,是张聪师的姓,全名张杨华,张聪师的拳号“捷元堂”,后来奖师、奖师的学生黄海西也沿用“捷元堂”拳号。</p> <p class="ql-block">张胡山(1920-)老师在1988年《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况》中写到:时有杨华(后人称赏师)系一嗜爱武术的青年,那时他在北门郑瑞珠香店当夥计。探知苍师武功精纯,深藏不露,乃登门求教。遂拜苍师为师。由于他勤学苦练,技艺大进。加之对老师执礼甚恭,苍师爱女香娘,幼随其父相依为命,苍师见杨华之诚,乃招赘为婿,因而尽得其白鹤拳法真传。杨华因感师恩浩大,且属半子,乃易名张杨华,以尽奉养之职。</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九年(1940)龙溪县第一期保长、副保长、社训分队长训练班档案资料,北桥捷元堂黄上海。张杨华首徒黄海西曾经担任过保长,而大家都没听过黄上海这个人。黄上海应该是黄海西的笔误。</p> <p class="ql-block">1964年端午,北桥捷元堂</p> 漳州精武会成立时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春,有西洋力士奥音来上海,在四川北路亚波罗影戏院表演西洋力士技术,口出狂言,轻蔑华人,扬言向中国人挑战,沪人哗然。孙中山助手、同盟会元老陈其美(英士)、农竹(劲荪)等爱国志士愤慨万分,经宋某推荐延聘河北虎头庄技术名家霍元甲来沪与西洋力士比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3月,霍元甲携徒刘振声来打擂,住沪北租界火车站界站之竹深居。奥皮音闻讯丧胆,不战而遁。上海蓬路三元里日本人技击馆约较技,霍刘师徒赴约胜出。自此之后,沪人知元甲武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6月1日,陈其美(1878-1916)与农竹(1862-1953)等同仁租赁闸北王家宅旧式两厢一厅平房为校舍,创办“精武体操学校”,农竹担任校长,聘霍元甲担任总教习,有陈公哲等50名学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农历八月(一说1910年9月14日),霍元甲因咯血病服用日本仁丹,病情反而加重,送新闸路中国红十字会医院医治两星期,不幸病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0年3月3日(宣统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此时王维藩为上海万国义勇队中国队员,因知火车站早桥堍,有万国商团中国义勇队故址,是可租用,年租索三百金,由王维藩商减为二百元,由陈公哲与姚蟾伯担负一切费用。 迁人新址,正式创“精武体操会”。 9月,陈其美办理会员证,证号183。</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1年9月,召开第一次运动大会。自此,社会人士始知有“精武体操会”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5年5月18日,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暗杀。6月,“精武体操会”迁入提篮桥培开尔路73号新会舍,更名为“精武体育会”,仍简称“精武会”。该新会址由陈公哲捐地,陈公哲、姚蟾伯、陈凤元共同出资建设。陈铁笙任总会秘书长兼总编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9年,孙中山(1886-1925)参加精武会建会十周年纪念活动,并为《精武本纪》撰写序文,题写“尚武精神”横匾。孙中山后来把武术称为“国术”。精武会创办人陈公哲《精武会50年》:缘精武自提倡以来,“国术”二字已成为武术之专用名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各地乃至南洋诸国、美国、加拿大纷纷建立精武分会。精武会奉行“体、智、德”三育并举和“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宗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3年,军阀张毅部进驻漳州。张毅原是福建督军李厚基的部属,入漳后,依附于北洋军阀孙传芳,被委任为福建陆军第一师师长,兼厦门镇守使,但当时厦门为海军陆战队林国赓的地盘,张毅不敢冒犯,只徒挂虚名,实际并没有到厦门就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4年,卢炜昌主持上海精武总会工作。相传,上海精武总会先在厦门创办分会,鼓浪屿、漳州精武会随后成立。按《鼓浪屿武术史初探》记载:“1924年7月17日,厦门精武体育会成立。9月21日,鼓浪屿精武会举行表演大会。”陈公哲著《精武会50年》记载:厦门精武会成立于1925年3月,周醒南(1885-1963)等人于厦门中山公园内赠建永久会所。漳州中山公园也是周醒南主持建设的。漳州精武会成立时间应该也是在1925年,地址在漳州中山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其塔老师1985年笔记:“约六十年前,奖师(赏师张杨华)到公园龙溪国术馆教拳。”1985-60=1925,可知张杨华在1925年到公园龙溪国术馆教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香港郑文龙笔记:“本人恩师(张杨华)在(龙溪)国术馆当教师廿十年,门徒万余。”19周年头尾算是20年,张杨华去世于1944年,1944-19=1925,可推张杨华在1925年到龙溪国术馆教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漳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中有篇《漳州学生运动的回忆》记载:“1925年“五卅惨案”…张纯厚(二师学生,精武体育会会员)”,可知,漳州精武体育会成立不晚于1925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溪国术馆”是1927年“国立国术馆”建立之后的事。</span><b style="font-size:20px;">1925年在漳州建立的国术组织应该是“漳州精武体育会”。张杨华担任漳州精武体育会总教习。</b><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张杨华执教二十年的事迹可知后来成立的龙溪国术馆是漳州精武体育会的延续。两个招牌一批人马。漳州精武会的成立,促进了漳州武术在学校和农村的发展,洪岱社等地武馆纷纷成立。中国共产党利用学校和武馆作为掩护,开展革命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5年,在南校场举行“漳属各县运动会”,这是漳州第一次中小学体育赛事。龙溪县立国民第一高小学举办“建校十周年纪念运动会”,表演了“国技杖术”,即武术中的棍术。“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大小城市愤怒地举行示威游行,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反对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大屠杀给全国民众书》,指出这是“中国民族自觉的反抗帝国主义时期的第一页”。漳州的工人、商人、市民、学生在这情势下也怒吼起来了。6月22日,不顾张毅的种种威胁,响应中共的号召,由、震中学社卜益友(甲商学生)、精武体育会张纯厚(二师学生)等率领同学千多人,走上街头,举行盛大游行示威运动,沿途高呼:“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这是漳州学生爱国主义又一次的表现,也是反对军阀张毅的斗争。事后,卜益友被张毅杀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6年冬,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二师”)学生王占春(1905-1932)以家乡邹塘武馆为基地创办夜校,向乡亲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讲述革命道理,传播革命思想,启发大家团结起来进行革命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7年,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更名“福建省立龙溪师范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高渭南(1907-1933)经王占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利用家乡乌石武馆开展革命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1919年“精武十年”,孙中山赠字“尚武精神”。</p> <p class="ql-block">1919年,市美社武术照片</p> <p class="ql-block">厦门精武已有分会--设在鼓浪屿。选自:《精武杂志》第46期,1924 </p> <p class="ql-block">郑文龙回忆笔记</p> <p class="ql-block">《精武会50年》:厦门精武创立于一九二五年三月,发起人卢吉鹏、郭文兰、李宗明、黄汉石、苏行三、陈清俊、周家森、谢云山、 刘清来等,第一任会长邓世熙,各人年少有为,热心会务。 中央精武特派教员刘金泉教授武术,会址在中山公园,青年子弟闻风加人,有会员数百人,附设其他运动如篮球、足球、排球、绒球、粤乐等。其初会所简陋,只用杉木搭盖棚厂,能遮雨而不能蔽风。数年后,发起募集捐款,建筑宫殿式之会所,形式虽小,规模壮丽,为厦门体育之惟一明星。 一九三八年日敌侵华,厦门沦陷,刘金泉遂迁香港。 一九四五年后,自设金泉健身学院于黄泥涌道。</p><p class="ql-block">备注:刘金泉,山东人,地蹚八卦门,在香港有传人。</p> <p class="ql-block">1925年2月,漳州龙溪县“洪岱社武馆公司全体艺员摄影纪念”,可知当时武术团体名称。</p> <p class="ql-block">龙溪县立国民第一高小学校运动会摄影,十周年(1915-1925)纪念运动会,国技杖术。</p> 龙溪国术馆成立时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7年成立“国立国术馆”。1928年6月改称“中央国术馆”,之后各省陆续成立国术馆。中央国术馆组织考试。考试分为3级,即国考、省市考和县考。国考每年10月举行,省市考每年4月举行,县考每年12月举行。第一届国术国考于1928年10月1日至7日在南京举行。福建有福州和永春两地拳师参加。漳州没有参加,可知当时还没加入国术馆体系。1928年11月24日,永春县国术馆成立,是福建最早的国术馆。龙溪县国术馆成立应该晚于永春县国术馆。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遍设国术馆(社)。《国术馆组织大纲》规定“省、市国术馆正馆长,应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长兼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事会推荐资望相当者充之”。“县国术馆正馆长,应推县长兼任, 或由董事会推选资望相当者充之”。规定区、村、里国术社“正社长由区、村、里长兼任,或由各该董事会推选资望相当者充之。副社长亦然”。各级国术馆、社的负责人由当地政府首脑人物担任,保证了各地政府对各级国术馆的拨款,也促进了各地国术馆的组建。国术馆规定, 各下属单位的教员需要通过由上一级单位指派,并且每年举行考试一次。各地国术馆、社的建立,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国术馆系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3月,王占春领导“程溪暴动”,成立农民游击队。张贞奉命率独立第四师入驻漳州,掌握漳州、泉州、龙岩三属16县党、政、军、财大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1月,曾被周恩来派为揭阳县县长的陈卓凡(1898-1976)应张贞邀请,来漳州担任龙溪县县长。漳州武林现存一张“龙溪县国术馆市美社民国十九年十月摄影纪念”。可知龙溪国术馆建立时间不晚于1930年10月。张胡山著《武林逸事》回忆“1929年3月24日成立中央国术馆,1933年成立龙溪国术馆。”显然上述时间有误。</span><b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3月24日成立的应该是龙溪县国术馆。由漳州精武会成员张纯厚申请成立“中央国术馆龙溪分馆”,简称“龙溪县国术馆”或“龙溪国术馆”,地址在位于漳州文庙府学的“通俗教育馆”,漳州精武会总教习张杨华被推选为首任馆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0年4月15日,漳州开办“龙溪县中小学校会操检阅大会”。其主旨在于发展体育,提倡</span><b style="font-size:20px;">“尚武精神”。</b><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会硬性规定每个中小学校最少参加一套,由评审会进行评审定出名次,以示策励。地点在马肚底公共体育场。当表演竞赛时,成千上万观众围在四周观赏,每当表演到精彩之处,全场响起热烈掌声。5月29日,高渭南领导“乌石暴动”,带领赤卫队占领乌石亭伪联防团,之后在乌石、下苍、浦尾、北斗、北星、高坑、塘边等村打土豪、抓地主,在下苍村宣判处决了群众最痛恨的封建家长林查某,根除了北乡一大祸害。12月,中共福建省委派陶铸到漳州主持闽南特委,陶铸合并漳州南乡、北乡的两支赤卫队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一支队,王占春任支队长。高渭南率领北乡赤卫队加入了红一支队。红一支队把活动范围扩大到龙溪县的西部以及漳浦、平和、南靖四县的边界地带,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2年,“通俗教育馆”迁到中山公园内,改名为“芗江民众教育馆“。龙溪国术馆也随之搬迁到中山公园内(地址在解放后的“少年之家”),张杨华首徒黄海西在馆中担任助教。4月到5月红军进漳,龙溪国术馆因为战争而停办。王占春率领游击队积极配合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城。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任主席,并任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常务委员,参与领导创建闽南革命根据地。高渭南在漳州北乡石亭的埔尾村,成立赤卫队大营,他被委任为总指挥,同时成立北乡、西乡苏维埃政权。5月,游击队扩编成立红军独立第三团,王占春任政治委员。红军主力撤离后,王占春率第三团坚持斗争。6月6日,王占春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久牺牲。高渭南退守天宝大山。隔年受其结拜兄弟、郭坑土匪头吴某的诱骗,高渭南被枪杀于郭坑“角仔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3年初,林语堂侄儿林惠元担任“芗江民众教育馆”馆长,被各界推举为“龙溪县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负责全县抗日救国工作。当时,日军攻占热河,进犯华北长城各关口。为配合全国各地的抗日救亡活动,林惠元组织抗敌会会员在漳州城乡开展反帝抗日宣传,号召民众齐心救国。</span><b style="font-size:20px;">龙溪国术馆在“芗江民众教育馆”重新组织成立,张杨华仍任馆长,组织“国术表演大会”,捐款援助东北义勇军抗日,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前来视察。龙溪国术馆学员郑文赴福州参加国术“省考”获得第二名,取得“武士”称号。然后赴南京参加第二届国术“国考”,获得丙等,取得“勇士”称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3年5月初,林惠元在漳州码头设置多处检查站,查抄日货走私,抵制日货入埠。林惠元没收了一批大宗走私日货,不料这起走私与当地驻军十九路军参谋长黄强有关,黄强企图用金钱收买林惠元归还日货,被林惠元严辞拒绝。黄强怀恨在心,指使手下以“通匪”罪名枪杀年仅26岁的林惠元。林惠元被押上车后大声喊冤,被反动军警匆忙拖回,用短竹子将他的嘴撑开,不让他呼叫。林惠元被残忍地报复杀害的消息传到上海。得到消息的林语堂愤慨不已,奔走联络了一批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一道签署了《为林惠元惨案呼冤宣言》,署名的有柳亚子、鲁迅、郁达夫、傅斯年、叶圣陶、林语堂、杨骚等20人。这份《宣言》于1933年6月2日和6月3日先后在上海《大美晚报》和《申报》发表,产生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宋庆龄和蔡元培也分别向有关当局发电文要求惩治凶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3年5月31日,软弱的国民政府与日寇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兴起,早就刺激了经历淞沪抗战辉煌的十九路军将领。“第三党”领导人目睹十九路军的爱国行动受压制,便与十九路军合作,共谋反蒋抗日,派陈雪华等去闽南从事农民运动。11月20日,十九路军发动“闽变”。龙溪国术馆因该事件再度停办。“第三党”陈卓凡积极参与,由上海回到漳州再度担任龙溪县县长。陈卓凡、陈雪华等发展市美社游长春为“东乡农协会”主席。并把市美武术馆改造成“东乡自卫军赤卫队”等农民武装,由游长春担任队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1月21日,“闽变”失败,游长春被捕牺牲。“闽变”领导李济深、陈铭枢后来创建八大民主党派之一的</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b><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党”后来则成为八大民主党派之一的</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农工民主党”</b><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十九路军国术教官张昌辉拜张杨华为师,定居漳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5月,</span><b style="font-size:20px;">龙溪国术馆再次申请重新组织成立</b><span style="font-size:20px;">,获得报省府批准。张杨华继续担任馆长,执教白鹤拳。张昌辉助教器械和舞狮。龙溪国术馆学员张日章(龙溪师范教师)赴福州参加国术“省考”获得第一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郑文龙回忆笔记:“于民国廿二年,福建全省运动大会国术生死搏击中,本派师兄郑文获得第二。次年,全省运动大会,有五十四县国术名将参加,共三百七十余名,作生死搏击七天,本派弟子郑文龙(张日章笔误)最后获得全省冠军。民国廿五,龙溪行政全区运动大会有十县国术名将参加,共有三百人,本派弟子郑文龙赢得三项冠军,当时冠军奖只得四项。”张胡山著《武林逸事》回忆“因是在福建省1934至1936年举办三届武术擂台赛,龙溪国术馆都有学员参加。如1935年第二届擂台赛,郑文得到勇士称号。1936年第三届擂台赛,张日章技压群雄,勇夺冠军。”上述时间也有误。因为“勇士”是参加国考获得丙等才能授以的称号,是郑文参加“国考”的成绩。国考仅办过两届,首次“国考”时,龙溪国术馆还没成立。所以</span><b style="font-size:20px;">郑文应该是在1933年先参加“省考”获得第二名取得“武士”称号,然后参加第二届国考获得丙等取得“勇士”称号。张日章参加的省考时间应该是1934年</b><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不是1936年,当年锦旗上有明确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6年,龙溪国术馆学员郑文龙参加全区运动会获得武术全部四项中的三项冠军。11月8日,在芗潮剧社的倡议下,芗江民众教育馆在漳州文庙举办“鲁迅追悼会”,龙溪国术馆董事刘甘霖作为代表参加悼念仪式。12月7日,《复兴日报》资讯《龙溪国术馆董事会议》记载了当年龙溪国术馆配合厦门精武会发起“闽南国术联台表演”的事,当年的龙溪国术馆董事有林海秋、李成全、曾一亭、郑瑛、陈山恒、黄永滋、张杨华、刘甘霖、蒋许骙、洪砥平、刘春霖、欧阳铭等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7月1日,报名“福建省第四届擂台赛”,计划7月15 日举行。因“七·七”芦沟桥事变,遂告中止。当时举国上下, 同仇敌忾,青年人踊跃应征人伍,为保卫祖国奔赴前线。龙溪国术馆和芗潮剧社等成为“龙溪县抗敌后援会”的主力,努力投身抗日救亡。10月,“芗潮剧社”彭冲等北上加入“新四军”。张杨华在龙溪国术馆组织“闽南抗日大刀队”,以张日章(1914-1948)为队长参加了“淞沪会战”。龙溪国术馆就因此而无形地停歇下来,直至抗日胜利后才重新恢复组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9年8月2日,龙溪国术馆馆址“芗江民众教育馆”,也就是“龙溪县抗敌后援会”所在地,被日寇飞机轰炸倒塌。日寇飞机投放鼠疫、霍乱病毒,造成漳州瘟疫流行。</span>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4年,“芗江民众教育馆”改名为“龙溪县民众教育馆”。8月,陈石来任龙溪县县长。陈石字煮白,浙江青田人,与陈诚、陈果夫兄弟等皆是同乡,因此传说他是陈诚的叔父。9月16日,龙溪国术馆馆长张杨华感染霍乱病故,享年74岁。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3月,正是抗日胜利将临之时,当时龙溪县参议会议长杨逢年与国民党监委欧阳铭(张杨华弟子)等倡议恢复国术馆组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6年1月1日,龙溪国术馆重新组织,杨逢年为董事长,县长陈石为正馆长。欧阳铭为副馆长兼国术训练班主任,负责一切馆务。该年,陈石与其他官员私分了3000石平价米,却利用龙溪县法院向欧阳铭讨要龙溪县国术馆购买的200石平价米。欧阳铭严词拒绝,向省府控告县长陈石的贪污渎职行为。龙溪国术馆因此名存实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5月,龙溪县长陈石因“国旗事件”被省立龙中教师庄世光(1909-2009)撰文在《闽南新报》上控诉,引咎辞职,赖有后台靠山,未受处分,只与建瓯县县长陈廷祯互调了事,离开漳州。龙溪国术馆馆搬迁到杨老巷的西河小学内。黄海西继承师父张杨华继续在馆中教习白鹤拳。还有何阳堂张寿河教五祖拳,浙江温州余芝青教杨式太极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7月,刘汝明兵团驻守漳州,随军而来的有河北雄县拳师鲍冠芳,参与龙溪国术馆的执教。曾在龙溪国术馆执教的北派拳师还有孟强、袁道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山公园梅岗下</span></p> <p class="ql-block">1928年9月,在漳州中山公园成立龙溪县民众教育馆,龙溪国术馆初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8年漳州设“通俗教育馆”,址在漳州府学内。1932年改称“芗江民众教育馆”,迁址中山公园内。1944年改称“龙溪县民众教育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0年,龙溪县中小学校提倡尚武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1930年10月,龙溪县国术馆市美社民国十九年十月摄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1931年7月17日,大力士陈九龙在漳州旧桥头摄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1932年《中国教育年鉴》</p> <p class="ql-block">《龙溪国术分馆之成立》:龙溪张纯厚,为提倡体育发扬武术精神起见组织国术分馆,向龙溪县呈报分馆成立,兹请拨每月经常费二百元,未能批准,特向省国术馆呈报备案。</p> <p class="ql-block">闽南新报,1934年5月。《龙溪县国术馆 省准依法组织》:(本市讯)龙溪县府以前准县参议会函,请准予恢复县国术馆组织案,兹悉县议呈奉省府核准,省府并颁布县国术馆组织章则到县,仰依法组织成立云。</p> <p class="ql-block">1934年张日章省赛夺冠</p> <p class="ql-block">1934年,张日章夺冠获赠锦旗。</p> <p class="ql-block">1935年中秋,漳州海澄县参加全运会</p> <p class="ql-block">海澄国术馆团练堂</p> <p class="ql-block">1936年郑文龙夺冠照</p> <p class="ql-block">复兴日报,1936年12月7日。《龙溪国术馆董事会议》:“因参加闽南国术表演,请漳浮公司免费乘车。龙溪国术馆于本月六日下午三时,在该馆礼堂开第三次董事会,到董事林海秋(漳州汽车工会领导人)、李成全、曾一亭、郑瑛(东华小学校长、银海剧社发起人)、陈山恒、黄永滋(1905-1990年,民国23年5月至民国27年8月,任龙溪县国民党党务指导委员兼任“漳州日报社”社长)、张扬(杨)华、刘甘霖(国民党党部)、蒋许癸(马旁,嘘风学社社员)、洪砥平、刘春霖、欧阳铭(龙溪县农会主席)。主席洪砥平,记录郑彬,开礼如仪,主席报告(略)讨论事项。一、关于本馆经费,由七月份起,至十月份止应如何设数案。决议(甲)董事已捐未交者,应即补交足数。(乙)董事未捐者,以一次补捐。二、关于董事照常出席,应如何办理案。决议,先行备函通知。如以后仍未出席,则于警告。三、关于厦门精武会,发起闽南国术联台表演,大会之组织并将所得之款援绥,请本馆参加,应如何办理案。决议,援绥系属义举,自应参加,由馆函谓漳浮汽车公司,并准举刘董事甘霖、林董事海秋接洽优待表演学员免费乘车。其余一切费用,由董事拨款项下助支。”</p> <p class="ql-block">张日章等参加淞沪会战,1937年10月25日</p> <p class="ql-block">龙溪县抗敌后援会,位于中山公园,1939年8月2日被日寇轰炸倒塌。</p> <p class="ql-block">《芗城区志》记载:陈石担任龙溪县县长是从1944年8月到1947年4月。</p> 岳口武馆成立时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其塔老师1985年采访蔡植生、施老师笔记:曾木(1913年出生)12岁左右习武。1913+12=1925。曾木(1913-2005)学武时期正是漳州精武会建立的时期,证明这时岳口武术活动活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传,岳口武馆最早是由张杨华来开馆,传授白鹤拳。馆名“岱东国术馆”,俗称“岳口武馆”,首任中军严春玉(1894-1976)。</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其塔老师1985年采访曾木笔记:“曾木1913年生,16岁在岳口武馆跟赏师(张杨华)学习白鹤拳。”1913+16=1929。林其塔老师1985年采访黄海西笔记:“五十六年前,岳口请奖师(赏师张杨华)去教白鹤拳。”1985-56=1929,</span><b style="font-size:20px;">可知岳口武馆正式成立于1929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其塔老师1985年采访曾木笔记:“曾木16周岁在岳口武馆在跟随奖师(赏师张杨华)学习鹤拳八年。”1929+8=1937,刚好是抗战停馆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岱东国术馆”应该也是俗称。参考市美老照片,按照国术馆体系,这种级别称为“国术社”。</span></p> <p class="ql-block">曾木</p> 古塘武馆成立时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老相传,古塘和岳口两地武馆是同一年请捷元堂白鹤拳师张杨华开馆,又同在四年后请习艺堂太祖拳师康光辉兼馆。</span><b style="font-size:20px;">所以古塘武馆(国术社)也是成立于1929年。</b></p> <p class="ql-block">林其塔老师1985年采访古塘蔡信河(1914-2000)笔记</p> <p class="ql-block">蔡信河</p> 待御巷武馆成立时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根据芗城区政协文史办主任许江鸿介绍,待御巷武馆由其曾祖父许石松(1894-1938)创办。许石松经营“五谷行”、“糖市”等生意。在北桥经营糖市时,结识捷元堂赏师张杨华并拜其为师习练白鹤拳,后又提供资金租用待御巷庙产创办“待御巷武馆”,并为练武者煮“半冥糜”免费提供自家“五谷行”粮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其塔老师1985年采访黄海西笔记:“约五十三年前,郑文龙的父亲俗称老鼠(人名)因手伤来找黄海西治疗,看到黄海西功夫不错,要请他教拳,海西才介绍给奖师,因此奖师就应聘到中山桥待御巷教拳,教有十多年,当时有二三十个学,主要有许木可、方树头、班田、石松、洪建明等人”。1985-53=1932,可知待御巷武馆成立于1932年。不过,上述郑文龙父亲当时居住在香港路,学武是在龙溪国术馆而不是待御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其塔老师1985年采访洪建明(1916-2005)笔记:“今年七十岁,十四岁开始学拳,十七岁在中山桥待御巷国术馆跟奖师(赏师张杨华)学习永春白鹤拳。”70-17=53,1985-53=1932,</span><b style="font-size:20px;">也可推定待御巷武馆(国术社)成立于1932年。</b></p> <p class="ql-block">许石松</p> <p class="ql-block">洪建明</p> 香港郑文龙师承问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根据上文,郑文龙父亲于1932年找张杨华首徒黄海西治疗手伤,经黄海西推荐跟随张杨华学习白鹤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香港郑文龙自述笔记;“时为中华民国,漳州府龙溪县县长陈石(此处有误,当年县长非陈石)聘请我师傅(张杨华)为龙溪县国术馆教师,我养父汇逢为教练师。”郑文龙的父亲叫汇逢(1876-1948),有记为“会芳”(同音),姓“吴”,小名“老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郑文龙,原名“迎祥”,是从郑家来吴家当养子,</span><b style="font-size:20px;">1932年和父亲吴会芳一起在龙溪国术馆跟随张杨华学习白鹤拳。</b><span style="font-size:20px;">郑文龙墓碑刻“吴郑文龙”。郑文龙嫡孙吴学忠、郑学信分随两家祖姓。</span></p> <p class="ql-block">吴会芳(汇逢)</p> <p class="ql-block">郑文龙墓</p> <p class="ql-block">郑文龙回忆笔记</p> <p class="ql-block">注:年代久远,史料难得,欢迎指正,修补错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