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山堡的早晨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  自从明代矾山被称为矾山堡以来,已经有600多个年头了。虽然那个时代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根据史料记载,人们的讲述加之独立的想象,那时矾山成堡后,堡内的街上的商业一定十分繁荣。因为从地理上讲,南到东灵山,北至永定河,东至官厅镇,西至西灵山,过去人们都统称为矾山,也就是矾山地区。况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可连北京城,也可连蒙古草原,更可通山西等地。那时矾山堡的早晨一定也是十分繁忙的。</p><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的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矾山堡一年四季的早晨最忙的是人们往家里担水。大街的南关的人们,都要出北门,下北门坡到前河去担水。每一个人担一担桶,最初时木桶、后来换成铁桶,据说铁桶是人们从北京或天津买回来的。桶上挂着一个铁瓢,走路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好像是一曲交响乐。冬天在街上从人们担水洒出的水滴冻成两道很高的冰棱子,孩子们可以在街上滑冰。因为家家户户都必须担两三趟,所以担水的队伍很是壮观。然后,就是生产队组织社员们到地里干活,赶牲口,赶车的,挑担的,扛铁锹的等等,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各奔东西去地里干活。最特殊是五十年代末期,早晨各户到生产队的食堂打饭,提罐的,拿桶的,端盆的等,打回家去吃饭,因为那几年是集体食堂。那个年代时最困难的时候,食物不是糊糊就是稀饭,而且还是代食品,那时的早晨经常听到哪家传出哭声,不是因为饿死人了就是孩子饿的昏过去了。还有1958年大炼钢铁,把人们家中的铁器收起来,掺合着从山里背回的矿石,投入到炼铁炉中去炼铁。东西铁场院里的大烟囱冒出的滚滚黑烟遮天蔽日。当时的矾山堡商业已经十分萧条了。以前挑八股绳沿街叫卖的,在街上摆摊的已经销声匿迹了。只有供销社的几个门市早上打开门迎客。</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初期,矾山堡又出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一个是很早就有一批人在扫大街,大街小巷都清扫干净,还有人管着。那就是“文革”中被戴帽管制的四类分子,他们成了义务清洁工,还有公安员看着他们,他们小心翼翼地打扫着街里的每一个地方,生怕“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也许过一会儿他们又成了戴高帽,游街,批斗的对象。那时人们担水不用去前河了。在街上有十几个小井,是从水头寺用管道引来的水,人们又在井台上排队担水。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知什么时候,街上出现了一支游斗队伍,敲锣打鼓喊着口号“打到某某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毛主席万岁”。前面有几个戴高帽,挂牌子的老人,被戴着红袖章的人押着。那时年纪很小,也不知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给清静的早晨带来了一片阴影。早上我们出去到街上可以看到满街的大字报,大标语,印象最深的是供销社用红色油漆刷的门板上用黑墨汁写着“戳穿红海洋大阴谋”几个大黑字。大字报的内容全部是批判甚至是谩骂各单位领导的话语。在街上还能捡到红卫兵撒出的彩色传单,那时我收藏了几百张。人们在那食不果腹的形势下,还有那么高的政治热情,给矾山堡这座古堡的空间有增添了许多可怕的气氛。有一个阶段早上生产队长领着大家到地里干活,人人都挎着红布做的红书包。到地里由政治队长领着向毛主席请示:“敬爱的毛主席,我们今天要锄玉米地的草了。我们一定要像铲除阶级敌人那样把草锄干净,请您老人家放心。”然后大家一起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才开始干活。</p><p class="ql-block"> 那时各生产队都有大马车,早上马车排着队到供销社收购站拉货物,特别是夏天开始拉香果,海棠,果等果品,往官厅货站送,回来从官厅煤栈拉煤,分给社员。早上几乎天天看到一辆辆马车,响着鞭子,一路纵队向官厅赶去。</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孩子们读书很方便,各个村都有小学,矾山堡除有东关,大街,南关,北关四所小学,还有矾山中学。而大街,南关还有附设初中,大街学校还办过三届高中,所以孩子们可以就近读书,早上成群结队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去上学,很少有大人们去送。</p><p class="ql-block"> 除去正常的农活外,矾山人那时还有一项大的义务活、就是推碾子磨面,那时各生产队都有一到两盘石碾子,晚上人们占好,天还不亮人们点着煤油灯就开始推了,也就是玉米,高粱压成面,把谷子,黍子去皮变成小米,黄米,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活。两个人推,不知在碾道里转多少圈才能把粮食加工出来。种点小麦,因为当时没有面粉,需要到五堡王二旦水推磨,东关下碾水推磨去磨成面粉。劳动强度之大,是十分罕见的。因为那时还没有电磨之类的加工工具,只能使用我国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就产生的石碾和石磨。南关当时有一盘大碾常年为人们念谷子磨面。</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矾山堡还有这样两种特殊的现象。一种是荷枪实弹的武装民兵集体出操,他们拿着武器,身上佩带着子弹袋,武器有三八大盖,七九式步枪,七六二步骑枪,美式冲锋枪,捷克式轻机枪等,武装部长挎着两把盒子枪,全是真家伙。在泰山庙场训练。集合号一响都去泰山庙集合,然后由连长指挥训练,内容主要是队列,射击,刺杀和匍匐前进等,很是正规和威风。还能看到打了一夜地道从地道里下班出来的社员,浑身是土,疲惫不堪地走在大街上。二是学生在铁匠铺里做红缨枪,打钎子准备打石雷。那是一个备战的年代,响应毛主席:“加强备战,准备打仗”的号召,进行全民皆兵运动。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特别是1969年珍宝岛时间发生后,全国都进入了战备状态,主要防御的是苏联。也就是在那时矾山堡挖出了几十公里长的地道,指挥部设在南粮库的地下。形成网状的地下工事给现在人们的建筑物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现在想想,就那时的地道如果真的打起战争,人们钻进地道一点地下设备都没有,下去还不就等于送死。但那时的人特别听话,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较个人得失,也没有整天骂社会的。</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2年,矾山堡的各生产队就彻底解体了。土地全部承包到人到户。那时的早上,人们在街头巷尾谈论的是在自己的地里种什么。尤其是矾山公社召开了表彰牛世福、刘海福,刘全福三个万元户以后,街上一夜之间出现了许多商户,临街的房子全部改为商铺。东关村率先建起了市场,每天早上大街上热闹极了。从那时开始,人们不再说哪家缺粮了,饿肚子了。每年秋天到冬天的早上,矾山东粮库最热闹,干家万户赶车驮着粮食来交公粮。天还不亮人们就开始排队了。大包干责任制以后的人们都是喜气洋洋的。</p><p class="ql-block">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时间内,矾山以刘海福的第一栋商品街面楼为代表,各类市场,门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出。人们买东西再也不用凭粮票了,粮食也由粗粮换成细粮了。早上再也看不到担水的,推碾的了。因为家里都通了自来水,磨面有了电磨,各村都有。白面大米由三轮车拉倒家门口。到了这个时代,我们才觉得真的变化了,古堡换了新颜。从90年代后期,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琢磨长寿,养生之类的东西。因此,街上早上就开始有了跑步的,做操的晨练人。</p><p class="ql-block"> 从2000年到现在仅仅十几年的时间,矾山堡的街上变化更大了。街上跑着外省市牌照的小汽车,北京的,天津的,内蒙的,东北三省的,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福建浙江的等等,大部分是外省市的老板们来矾山搞开发的。在南方赚了钱,到北方来投资。在早点铺吃早点的大部分是口音不同的外地人来矾山工地上打工的农民工。特别是云贵,四川,重庆等地的较多,远涉千里之外来矾山打工,说明矾山有着得天独厚的潜在资源正在开发。</p><p class="ql-block"> 在晨晖照射下的东关新民居一幢幢高楼,宽阔平整的一条商品大街。当年唐代矾山县的县官也不会想到矾山会变的如此辉煌。东粮库院里是一伙男女练剑打拳,大门下是一伙跳健身舞的,大路上来来往往跑步的和骑自行车锻炼的。街上送货的,拉货的,卖菜的,买菜的,各种声音混合起一部十分雄浑的交响乐,矾山的早上是如此的繁荣昌盛,人们又是如此的安居乐业、早上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QQ空间</p><p class="ql-block">打开空间</p><p class="ql-block">古堡矾山,曾度过了无数个早晨,每一个早晨都是在变化中度过的。有过悲伤痛苦,也有过欢乐幸福。在担水磨平的道路上留下了无数人的足迹,在没有尽头的碾道里浸透了无数人的汗水。在高楼崛起的地方曾是一座座低矮的小瓦平方。在映照无数次晨晖的古城墙上,曾有过许多美丽的传说。矾山堡,因为有五干年前黄帝战蚩尤而名扬天下,又因为是商埠重地而路通四方。一块块砖石浸透了先人们的血汗,一寸寸土地都有着诉不尽的辛酸和苦难,一棵棵古树在诉说着无尽的过去,一个个早上都演绎出无数个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当年清朝时建立的两座车马大店,是当时为满足南来北往的过往商客所准备的,矾山堡最大的两座车马店曾经为无数个过往商客提供了方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被两座高大的楼房替代。成为当地两个有名的大饭店,而在这条存在于历史过程中上千年的古老街道上,已经遍布了各式各样的商品店铺。每天早上人们进出于各类商铺之间。而每一天的辉煌都是从早上开始的,让我们愉快的度过矾山的每一个早上,记住矾山的过去,去创造矾山更加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