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矾山这个古镇,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历来就十分繁荣。在我小的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使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十分低下,但每年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却是不可缺少的。记得大街大队已故的老书记李珠带头领着30多人的高跷队踩高跷,每年一进腊月门就开始练,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出来为人们表演一番。高跷队的人们都穿着戏剧衣服,手里拿着自己用纸和高梁杆做成的白菜灯,五星灯等各式各样的灯,用以照明,锣鼓敲打着,唢呐吹响着,有节奏地表演着,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从正月十三开始,村里自己排练的戏曲节目也开始登场。《李双双》,《沙家浜》,《红灯记》,《杨八姐游春》,《枫林湾》等传统晋剧一连几天表演而且不重复,而各家都忙着招待前来看戏的客人们。有时候涿鹿县晋剧团,人们称之为三毛旦剧团还会请来唱几天,泰山庙场子热闹非凡,真是一场场春天的序曲。实际上人们那时的生活还是十分贫穷,有的甚至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对文化达到追求和精神上的向往却是有增无减的。</p><p class="ql-block"> 在大街学校教书时,每逢学生放寒假,大队书记都会来学校安排春节文化活动。我那时和李瑞喜,刘俊青,侯兆玉等几位老师被大队聘请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从全村抽调人员,凡是有文艺方面一技之长的都请来参加表演。在过涿鹿晋剧团的郭维增是导演,成士怀拉大弦,赵锡林大鼓指挥,赵有财唱黑脸等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每天白天晚上排练,除参加矾山公社组织的汇演外,还要单独在泰山庙戏台上演几天。人们的兴趣很高,记得还到怀来县的果园村去演了一晚上,很受欢迎,那时都是步行去,演完后步行回来,到家后已经是夜里三点多钟。没有人叫苦叫累的。1975年排练的《枫树湾》,《三块银元》等节目还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文艺汇演。这些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和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村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活跃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的文化气氛。</p><p class="ql-block"> 那时矾山镇域内的大街,东关,南关,北关,龙王塘,孟家窑,肖家堡,上七旗,下七旗,燕王沟,三堡,水磨,好蚄口,焦家梁,柳树庄,塔儿寺等村都有自己的演出队伍,并置办了大量的戏装和道具,乐器。到上世纪90年代还活跃在各村,并且每年都要参加矾山镇组织的文化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等媒体的出现,文化活动就变得越来越少了,而且有的村基本上就销声匿迹了。过年期间除看到人们的大红对联,大红灯笼,听到爆竹声外,锣鼓声,唢呐声很少听到了。有的村扭扭秧歌,请外地晋剧团唱几天戏,也就是春节的文化活动了。以前那种欢天喜地的文化活动已经很少见到了。</p><p class="ql-block"> 矾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米粮瓜果之乡,商品交换的集散地,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古堡镇。据传矾山堡内旧时曾经有过无座戏台或戏楼。除去原来泰山庙戏台最大外,还有七圣庙戏台,关帝庙戏台,三教寺戏台和东关的虫王庙戏台。这五座戏台由不同姓氏人管护,除去各类庙会外,逢年过节都要唱大戏。矾山周围七里八乡的人们都要来矾山瞧戏,每天白天一场晚上一场,一唱就是七天。当然当时都由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有钱人组织的,各户都要出一升米或一斤麻油,不足部分由大户补充。所以文化活动也十分兴盛,特别是春节期间,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所以早年间人们中间流传着矾山的戏最难唱的说法,因为人们看的戏多,知道的也多,对唱戏的要求也就高,要求唱戏的水平要高到一定的程度。到了我们这一代小时候就剩下泰山庙戏台了,后来泰山庙戏台被拆除了,又建起了东关境内的“人民广场”,也有戏台,后来戏台被一场大火烧了,到现在也就没有戏台了。唱戏的这种文化形式,在矾山也就没有出现过。文化活动也有一些,但是已经很少了,尤其春节期间文化活动已经很少出现了,没有过去那么隆重那么繁荣了。</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期间,我参加太平堡村的文化活动,转型升级后为“卧佛寺乡第三届民俗文化节”参加了矾山镇元宵节文艺汇演,燕王沟村的转灯会和文艺表演等活动。太平堡村的三届文化活动我都参加了。他们这个村由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庙会,九阙八卦灯阵,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场面大而且很有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期间还参加了由卧佛寺乡党委书记高小卫主持召开的文化带动旅游的座谈会。矾山镇文化汇演是在三祖堂前的广场进行的。龙王塘,大街,上七旗,燕王沟,柳树庄,温泉屯镇杏园村也参加了表演。规模比较大,文化活动场面也很热烈。燕王沟村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尤其是他们的九曲黄河灯阵,祈盼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戏台上还有歌舞表演。幸福之中的农民兄弟们们,在有了美满的生活之后,载歌载舞歌唱自己的新生活,舞动来年继续艰苦奋斗取得好收成的企盼,一片人山人海,欢歌笑语的情景,看到这些真正让人们感慨万分。一伙常年在泥里水里劳作的农民,用厚实的嗓音歌唱自己美好的生活,装点着秀丽美好的山村,灯火璀璨中,透过他们喜笑颜开的脸庞,反衬出新时代农民的粗犷豪放的气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们常说的春天的歌,唱给春天,美好的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一切都留给了现在的回忆,而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也留给了未来的回忆。文化活动也如此。春之歌是唱给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对人们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其实每个人一生中的每一天都是一首唱不尽的春天之歌。这就需要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知道珍惜,还要必须领会生活的真正含义。是啊,春天的脚步临近了。人们欢歌笑语,载歌载舞迎接的正是春天的真正到来。当那些舞龙的壮年汉子们,舞动扇子欢快舞蹈的姑娘们,在戏台生旦净未丑的演员们,双手紧握鼓槌奋力击打的鼓手们,在那欢乐的一刻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就是用我们最强劲的音律奏响美好的春之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