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在修文县的秀美山水之中,坐落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索桥村。猫跳河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自东南向西北呈腰带状绕村而过,滋养着这片丰饶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猫跳河旁的索桥村之所以得名“索桥”,是因为村中有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索桥。据《索桥村志》记载,索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当时兵部尚书朱燮元在《督黔善后事宜疏》中提到“在小索桥设哨”,这表明索桥在那时就已经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索桥不仅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的军事要隘。它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为调开围追堵截的敌军,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下,分多路转战修文16个乡镇92个村寨,行程170多公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1936年2月2日,红军经过古索桥抢渡猫跳河到达对岸的清镇观游,然后经卫城抢渡鸭池河,挥师黔西、大方、毕节,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在索桥村的短短两天三夜里,红军的脚步虽匆匆,却如同播撒火种的使者,点燃了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激情。在这段短暂而宝贵的时光里,红军与村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珍珠般串联起索桥村的红色记忆,成为村民们心中永恒的精神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近些年来,索桥村老党员徐占成自发带领村民将红军长征的故事收集整理,逐步形成文字。“我们从小就是从爷爷奶奶口中听着红军长征的故事长大的,只是以前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如今用文字记录下来,能更好地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索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庆文说。索桥村属于低热河谷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宜猕猴桃等农作物的种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猕猴桃已经成为索桥村的支柱产业。目前,全村1300多户村民中有800多户种植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579亩。猕猴桃产业的兴起,为村庄带来了约2500万元的产值,这使得村民的经济收入与十多年前相比,增加了1万多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近年来,索桥村还利用猕猴桃果园广阔的林下空间,推广种植阳荷、黄精等林下中药材。此外,冷库、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建立,让索桥村的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未来,索桥村将加强“红色索桥、田园猕香”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将猕猴桃产业培育成乡村振兴和村民增收的强劲动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