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堑庙会 说说狐仙文化

禾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堑,是“东堑里村”的简称,位于肃宁县“河北留善寺镇”,因村中有一座“大仙爷”庙而小有名气。每年的正月十五,东堑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人们来这里烧香祈福,观看民俗社火表演,欢度元宵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庙会持续一天时间,两条十字交叉的街道,路边摆满了各式小摊,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在这里,熙熙攘攘的人流将街道挤的水泻不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场盛大的民俗表演,奏响在村庄街道旁的空地上。踏入其中,喧嚣热浪便裹挟而来,目光所及,皆是攒动的人头与斑斓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表演场地四周,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观众。人们在这热闹中重寻往昔时光,用镜头捕捉精彩瞬间,孩子们或爬上车头或骑在父亲肩头,为那些威风凛凛的社火角色呐喊助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小庙西边的叉路上,三面大鼓交替擂响。舞龙队一登场便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巨龙在舞者手中蜿蜒翻腾,鳞甲闪耀,龙须飘动,恰似蛟龙出海,人群中惊呼声、鼓掌声响成一片。上午的民俗表演“上刀山”和舞狮表演可惜我没有看到,但下午的“喷火”表演却看了个满眼。</p> “喷火”表演 摆满小摊的街道 摆满小摊的街道 十字路口 “上刀山”的高架刀梯,可惜我没看到上午的表演 观看表演的人们 现场观众 现场观众 舞龙表演 舞龙表演 街边小景 街边小景 大鼓助威 舞龙和喷火表演 视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村里“大仙爷庙”碑文记载,相传五百多年前,此处有一棵硕大柳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大。此树上冠为七根主杈,树旁有七股大道通往四邻八村,人们俗称“七股道”。七股道中央建有一间简易小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这座小庙的来历,村里有一段传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燕王扫北”的时候,夺取皇位后的朱棣为了宣泄他的军队杀往南京时当地官民的阻挡,他们见人就杀,见村屠村见城屠城,人们四处散逃。有一天,十来岁的小哥俩与家人失散,燕兵撤走之后,俩孩子红光满面的平安回到家中,大人好奇他们身无分文,这几天吃什么把气色养的这么好,俩孩子说:每天晚上,当我们饥肠辘辘的时候,就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我们面前,他从兜里掏出一个白面馒头,一掰两瓣,我哥俩一人一块儿,吃完了他就又掏出来一个,再掰成两瓣,我们就再吃,直到吃饱为止。家里的大人说:幸亏你们遇到了一个好人,这是咱们的救命恩人哪!咱得去感谢人家;又问,你们知不知道恩人是哪村的,住在什么地方?俩孩子答:知道!就在东堑里村北,七股道的正中间。于是领着大人来到了那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堑里村北,确实有一个神奇的地方,七股道。一般交叉路口都是东西南北四股道,这个地方除了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股道,还有三条斜路,于是形成了一个七股道的交叉口。交叉口的正中央,是一块空地,长着一棵大柳树,树很粗,很老,老的树身都空了,上前仔细一看,树洞里铺着细草,一只白狐狸静卧其中。这家大人赶紧拉着孩子,倒头便拜:恩人哪!狐仙大人,感谢你救了我家两个孩子,不然不被燕兵杀死,也早饿死了。从此,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地方就成了人们祈祷狐仙保佑一方平安的场所。后来,在大柳树旁边,人们修了一间小庙供信众上香祈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百多年来,这一历史遗存一直是方圆百里百姓祈福还愿的场所,那些年,大柳树上挂满了红色祈愿带,小庙前香火不断。文革期间,原来的大柳树被砍伐了,小庙也被拆毁。三十多年前,人们在原处又栽上了两棵柳树,生长的很茂盛,现在又高又大。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每年正月十五,方圆百里的民众自发到这里赶庙会闹元宵,此处逐渐成为民俗文化的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使这一古迹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延续下去,当地村民自觉献砖献瓦,捐款捐物,于2004年对此庙进行了重修扩建,在大柳树原址旁边立了一块功德碑。</p> 院门影壁 院门 小庙 祈福 祈福 香火中的“大仙爷” 小庙人群 小庙和两棵柳树 功德碑,后面是那两棵柳树 “大仙爷” 岁月变迁,原来的“七股道”变成了“三叉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狐仙形象源于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狐狸常被描绘为具有灵性、能化为人形的生物。狐仙常被视为介于人与神之间的存在,具备超自然能力。这些故事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代代相传,逐渐成为文化的一部分。道教和佛教中的神灵体系为狐仙信仰提供了土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狐仙常被赋予保佑家庭、驱邪避灾的功能,满足了人们对安全和保护的渴望。狐仙故事中的情感元素,如爱情和报恩,为人们提供了情感慰藉,尤其在面对现实困境时,这种寄托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狐仙信仰为部分人提供了心理调适的途径,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不确定性。俗话说的好:科学无法拯救时,信仰就是最后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供奉狐仙的寺庙成为社区活动的中心,香客的参与增强了社会联系和集体认同感。狐仙信仰带动了相关经济活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尽管狐仙信仰缺乏科学依据,但它在文化和心理层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应理性看待这一现象,既不盲目迷信,也不完全否定其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答谢:感谢刘秘莲老师提供文字史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中照片和视频由作者本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