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特色小吃|馄饨篇之二:小馄饨🎉

行者Terry

<p class="ql-block">  上海小馄饨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最早出现在上海县城城隍庙一带,当时的售卖方式是流动的。</p><p class="ql-block"> 从一些反映老上海的影视剧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摊档的一头是炉火旺盛、热水腾腾的锅灶,另一头则是装有各种调料和小馄饨的抽屉装置,遇到有人叫买,小贩便就地现煮现卖。这种流动的馄饨摊,被上海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柴爿馄饨”。</p><p class="ql-block"> 为何称作“柴爿馄饨”呢?与竹木有关:①柴爿引火。“柴爿”为吴地方言,指的是木头劈成的柴火,小贩的炉火用的是柴爿;②竹板敲打。小贩叫卖时敲打竹板,以此来告知邻里、吸引食客;③竹片刮肉。‌“柴爿馄饨”的皮子非常薄,馄饨里的肉也很少,是用竹片刮上去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种小吃既经济又好吃,群众基础被夯实了,也就成了普通民众、达官贵人都喜欢的一种大众美食。所以!老上海人一直把这种小吃作为上海滩上的一种情愫而满怀,像这样的馄饨摊,上世纪20年代~40年代,在上海滩非常普遍、非常红火,这个小馄饨,由此也在上海滩上扎根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传统的流动馄饨摊逐渐淡出、慢慢消失,失去了“柴爿”的小馄饨开始登堂入室,以另一种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继续诱惑着食客的味蕾。</p><p class="ql-block"> 别小看这小小的小馄饨,老上海小馄饨对制作方式可是很有要求的额!制作方法一般须达到5点要求:①皮子要轻薄。皮子要薄如蝉翼,包的时候挑起的肉馅,要抹在馄饨皮子的一角,随手一捏后既要裹住肉馅,又要留足空气,目的是出锅后的小馄饨不会糊掉,晶莹剔透、品相俱佳;②新鲜要现包。小馄饨是纯肉馅的,肉馅不放任何佐料调味,不用绞肉机、手剁最佳,绝不可以进冰箱,必须新鲜现包,口感最妙;③出锅要读秒。煮小馄饨三要素:锅要大、水要足、不能滚,读秒出锅,煮出来的小馄饨呈现出半透明的状态,有一种轻盈感,那就OK!④汤汁要鲜美。汤汁除了必须的盐之外,紫菜、虾皮、蛋皮丝、榨菜丝、葱花和辣油,一样都不可以缺,不仅视觉上要感受到色彩缤纷,而且情感上要体会到气氛热烈;⑤灵魂要出窍。最后端上桌时,一定要挖上一块猪油,缓缓地绽放出一股香气,仿佛是这碗小馄饨的灵魂出窍了,当你在品味这碗小馄饨的时候,灵魂出窍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舌尖上的感觉是否满足。</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上海小馄饨花样百出、千变万化,各种口味、数不胜数,不过!我貌似还是喜欢吃传统的纯肉馅的那种。</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吃上海小馄饨,吃的是一份充满着暖暖的回忆的上海咪道,吃的是一种渗透着情感的符号的魔都气质,现在吃了后,我觉得:我吃到的仅是小馄饨而已。期望某一天,时光穿越,能吃到真正的老上海小馄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