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小故事

弥老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初中毕业时谢绝了老师推荐我读高中的好意,一心想早点下乡当知青锻炼几年才好早点出农村,要么进工厂当工人要么再读书进学校,实现真正的“独立生活”。待报名才知道不足15岁不能下乡,就去大哥当负责人的江油武都糖果厂打了几个月临工。只等满15岁,立马瞒着妈妈自己去知青办去派出所报名下户口。真到了背着行李前往二百里外大山区的日子,妈妈还是不放心,带着弟弟送我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生产队安顿好之后,我们下山过索桥到公社所在地办手续,看到最好的房子就是供销社。(那时公社办公场所还是供销社背后山坡上不知名的老庙,两年后才搬到照片上这座举全公社之力修建完成的二层小楼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供销社房子里光线暗淡,大白天也开着日光灯,灯管上蒙着尘灰,电线上裹着蛛网。横在屋中央的柜台和靠墙的货架上杂七杂八摆放着凭票供应的火柴、肥皂、灯泡等日常用品和几匹或花或皂色的棉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约是一九七三年端午,公社给知青发了5个皮蛋的供应票,我中午收工后飞奔下山去供销社买到手中。肚子太饿了,松花蛋太香了,回生产队一路边走边剥壳边吃,竟把5个蛋吃完!后果是下午出工干活时胃紧缩成一团,清口水一汪一汪地吐……(此是后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供销社隔壁是紧靠堡坎隔成的一个小饭馆。不要看它小哇,它还是“国营”的。一个姓江的驼背男人管炒菜舀饭,一个姓冯的三十多岁女人管收钱抹桌。</p><p class="ql-block">办完手续,妈妈带我和弟弟走进饭馆,四毛钱炒了一份木耳“滑肉”,很好吃。那天是“冬至”,妈妈遗憾说可惜没有羊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饭后,妈妈和弟弟搭乘旺苍返回成都只在这深山中停留两分钟的慢车回家。我流着泪送走他们然后沿羊肠山道回到山腰处空空的土坯房中只有一张床只有一口灶的“知青之家”。那晚,我想家睡不着,给妈妈写了当知青的第一封信。第二天收工就急匆匆下山过铁索桥去寄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过几次供销社邮电所之后,我发现这里简直就是全公社知青的聚集地。只要是“逢场”或者每月28日知青集中到公社或大队开会,大家就都会在这里会合,买生活用品,寄信取信,吃饭,把个小小的供销社、邮电所以及小饭馆挤得满满当当——</p><p class="ql-block">邓小平因为毛主席“柔中有钢绵中有针”的评价出来当副总理了!</p><p class="ql-block">张铁生“反潮流”有功上大学了!</p><p class="ql-block">谁谁谁因为“老爸子闪金光”到北京当兵了!</p><p class="ql-block">谁谁谁本来这次招工推荐榜上有名,又被谁谁谁开后门挤掉了......</p><p class="ql-block">唧唧喳喳中这些“重大新闻”的发布常常说得人心头一阵热一阵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后,两年后,随着知青经由各种渠道离开,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我也终于攥着公社开具的“准迁证明”离开这里去师范学校读书,最后一次五味杂陈默默从供销社、邮电所、小饭馆门前走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年后,我与先生再来故地。想说的太多,却又哽在心头,无话可说。于是,拍几张照片,将一声叹息也留存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