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金缕玉衣和玉衣片

叶生

<p class="ql-block">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的金缕玉衣,轰动了世界。在此之前只有在历史文献中,有一些关于汉代玉衣的记载,但是玉衣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子,长期以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直到河北满城汉墓发掘后,我们才得以目睹了汉代玉衣的真面目。据古代文献记载,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是汉代皇帝以及诸侯王等皇室成员专用的殓服。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所以皇室贵族不仅生前玉不离身,死后也要用大量的玉器随葬。葬玉在汉代玉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玉衣无疑是汉代葬玉中的最高等级。</p><p class="ql-block">继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后,我国各地又陆续发掘出来一些汉代玉衣,其中最著名的是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一件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金缕玉衣。比较一下刘胜和刘戊的两件金缕玉衣:刘胜的金缕玉衣长1.88米,使用了2498片玉衣片和1100克金丝。刘戊的玉衣长174厘米,由4248块玉衣片组成,用了1576克金丝。相比之下,刘胜玉衣的每块玉衣片比刘戊的大,玉衣片的片数少了很多,所以刘戊的玉衣制作难度更大,使用金丝更多。专家得出的结论是,它是目前所知使用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一件金缕玉衣。下图所示的是通过网络下载的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金缕玉衣。</p> <p class="ql-block">做成这件由四千多块玉片组成的玉衣,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工程,不亚于当今建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体育馆。本文仅用汉代玉衣上的一块玉片成型的工艺,简单设想一下制作一件玉衣的浩大工程。笔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得到一块玉衣片,一直珍藏至今,想到写此拙文时才找出来。玉片长4.2厘米,宽3.6厘米,厚0.3厘米,和田青玉质地,下两幅图中所示为玉衣片的正面,打磨平滑,抛光讲究,测光下现五彩斑斓的玻璃光泽。</p> <p class="ql-block">玉衣片的背面不需打磨和抛光,因此无玻璃光,有灰皮状的氧化层(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汉代制作这样一块玉片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难度都很大,而且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首先要对玉料进行切割,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如铜丝,铁丝等,加进解玉砂,用金属丝带动解玉砂将玉料分开,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两个工匠一天大概只能切割一寸深的口子。大料切割成小料后,还要将小料切割成片状,这种切割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下图是在网络上下载的古代玉料切割图(下同)。从中可以想象,四千多块玉衣片需要多少人工和时间。</p> <p class="ql-block">在矩形玉衣片上的四个角各有一穿孔,用于连接其他玉片,每个孔都是从背面单向钻孔。钻孔时使用实心钻头,加解玉砂,通过旋转进行钻孔(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钻头边缘磨损较大,且不易排屑,导致孔径外大里小。使用时一人稳定钻杆并加解玉砂,一人或两人拉动皮条使钻杆转动带动砂粒摩擦。为了提高钻孔质量和美观度,工匠们通常会对钻孔进行修磨。钻每一个孔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其钻磨的圆孔上大下小、状如喇叭的特点,俗称“喇叭孔”(见下图)。 </p> <p class="ql-block">玉衣片的四边并不是呈垂直方向的,而是在正面的四边打磨成斜坡形,因此在四个角出现了棱角形状(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这样在连接玉衣片时,不至于片与片之间过度紧密,而难以形成一套美观的玉衣。四个边的这种成型加工既需要高超的技术,也要消耗大量的精力。</p><p class="ql-block">一块玉衣做成后还要在玉片的正面进行打磨抛光,才能出现表面的光洁明亮感。汉代打磨首先使用特制的工具将玉片的表面打磨得更加细腻和平整。这一步骤为后续的抛光做好准备。接着,使用特制的抛光剂与适量的水和油汁混合后,涂在柔软的材料上,如毛毡、皮革、棉布等,然后缓慢地对玉器表面进行摩擦,直至获得光滑洁润的表面。抛光完成后,需要将玉片彻底清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抛光剂残留。经过以上的工序一块玉衣片才算完成,最后根据玉衣使用者的级别和规格,将制作成的几千块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结成整套的玉衣。</p><p class="ql-block">到东汉末年,因玉衣而发生的盗墓日益猖獗,再加上制作玉衣的工程浩大,耗费大量钱财,玉衣制度在三国时期发生了改变。公元222年,曹丕下令废除了玉衣殓服,标志着从两汉时期的玉衣殓服随葬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