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闲谈趣事xixi84416151

<p class="ql-block">一、杜甫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杜甫这人,心里头老是装着老百姓。有一年,赶上闹灾荒,那地里头的庄稼,颗粒无收。杜甫走在村子里,看着那些饿得皮包骨头的孩子,心里头就像被刀割了一样。</p><p class="ql-block"> 经常见到老百姓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走路都没力气。他走到一家门口,听见里头传来哭声。他推开门一看,一个妇女正抱着个孩子呜呜哭。那孩子瘦得就剩一把骨头了,眼睛都凹进去了。</p><p class="ql-block"> 杜甫走过去,蹲下身来,轻声问:“大嫂,这是咋回事?”那妇女擦了把眼泪,说:“唉,先生,没粮食吃,这孩子饿得直哭,我也没办法。”杜甫听了,从怀里掏出自己仅剩的一点干粮,递给那妇女,说:“大嫂,先给孩子吃点。”那妇女接过干粮,千恩万谢的。 </p><p class="ql-block"> 杜甫从那村子里出来,一路上心里头都沉甸甸的。回到家里,他就开始写诗,把老百姓的苦,都写进了诗里头。他写到动情处,手都不停地抖起来。</p><p class="ql-block">二、诵读诗歌,连读三遍: </p><p class="ql-block"> 唐.杜甫 </p><p class="ql-block">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p><p class="ql-block">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p><p class="ql-block">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p> <p class="ql-block">三、词语解释:</p><p class="ql-block">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涕:眼泪。</p><p class="ql-block"> 却看:再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不再愁。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漫卷:随手卷起。</p><p class="ql-block"> 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明丽的春天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p><p class="ql-block">四、译文:</p><p class="ql-block"> 在剑阁以南忽然传来官军修复蓟北的消息,我一听说就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再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我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要开怀畅饮纵情歌唱,迷人的春光正好伴我返回故乡。我要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襄阳,直奔老家洛阳。</p><p class="ql-block">五、诗歌鉴赏:</p><p class="ql-block"> 首联以迅猛的起势,生动地描绘了捷报的突然传来。在剑门关以南的地方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杜甫初听到这个消息时,激动得泪流满面。杜甫长期漂泊在“剑外”,历经磨难,渴望回乡却因“蓟北”未收而无法实现。</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突如其来的“忽传收蓟北”消息,如同巨浪般冲击着诗人内心的情感闸门,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情感在这一刹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诗人“初闻”捷报,不由自主喜极而泣,泪水沾满了衣裳,这一细节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与感慨。 </p><p class="ql-block"> 颔联以“喜欲狂”为转折,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回头看看妻子和儿女,他们脸上的愁容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笑颜。诗人随意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地高声歌唱。</p> <p class="ql-block">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写了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放声高歌,开怀痛饮,趁着明媚的春光,准备返回家乡。严冬已过,春光明媚,与亲友们结伴回乡的愿望即将实现,这无疑使诗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白日”强调了老年人难得的欢乐与豪迈。通过“放歌”与“纵酒”这两个语气强烈的字眼,以及“须”字的坚定。 诗人无比喜悦而豪迈的心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诗人想象着在春天的鸟语花香中与家人结伴还乡,这种美好的憧憬自然加剧了他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 尾联这一联巧妙地运用了四个地名,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同时,“即从”“便下”“穿”“向”等动词的运用,使得诗境迅疾而流畅,如同闪电般穿越时空。这里既有想象的驰骋,又有实境的生动描绘。 </p><p class="ql-block">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计划从巴峡穿过巫峡,然后从襄阳出发,最终到达洛阳‌。尾联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狂想。他身处梓州,而心已飞回故乡。</p><p class="ql-block"> 诗人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场景转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疾速飞驰、一气呵成的画面中。整首诗在构思上可谓匠心独运,俯仰之间的用笔之妙,令人叹服。 </p><p class="ql-block"> 全诗情感奔放,这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激情之作,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刻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忽闻胜利消息后的喜悦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