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每逢年节,《金蛇狂舞》的激扬旋律都会萦绕在大街小巷,烘托出热烈喜庆的气氛。这首由音乐家聂耳根据其故乡昆明民乐改编的乐曲,无论音乐形象还是命名,都给人带来力量与希望,充满画面感。用聂耳的话说,“让听的人都激动得跳起舞来”。音乐家用抽象的音符,塑造出狂舞的金蛇,以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难忘记忆。<br> 祥龙摆尾辞旧岁,金蛇摇头迎新春。今年恰逢蛇年,听《金蛇狂舞》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新年到迎春潮,家家户户团圆了,多福多财好运来,幸福日子多美好……”<br></h3> <h3> 我天生对蛇恐惧。从小农村长大,工作后干农业,长期奔波野外,当年搞土壤普查外业,甚至配备了蛇药。半辈子与蛇碰面虽不超过十次(有指头大小的也有锨把粗的),但每次都叫人惊魂不定、心有余悸。最早读到的蛇文章,是中学课文《捕蛇者说》,最早看到有关蛇的文艺作品,应该是赵雅芝主演的《新白娘子传奇》。早些年还吃过蛇肉喝过蛇汤。属蛇的我,在人生的第五个蛇年已过去二十天之际,也来说说蛇,就算叶公好龙吧!</h3> <h3> 蛇,蛇目爬行类动物的总称,起源于早白垩纪。截至2023年6月,全世界已知共有约4000种,可分为毒蛇、游蛇、蟒蛇三大类。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身体细长,布满鳞片,嘴可张大,舌头分叉,伸缩性强,四肢退化,通过腹部的肌肉收缩和自身的弯曲实现快速移动,行走姿势或直线或蜿蜒曲折。栖息环境多选择小溪、小沟和植被茂密的森林以及灌木丛或树洞、鼠洞等,有冬眠夏眠的习性。肉食性动物,利用视觉、嗅觉或者红外线传感器确定猎物,以昆虫、蜗牛以及鸟类、啮齿目动物、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或者其他爬行动物为食。不同种类的蛇,繁殖的方式也不相同,多数以卵生繁殖,有些以卵胎生方式繁殖,雌蛇将卵保存在体内,发育成幼蛇,而后产出。</h3> <h3> 蛇是最具神秘色彩的动物。人类既畏蛇又崇蛇,对它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阴险、邪恶、狡猾、淫邪、冷酷、狠毒、诡秘,辟邪、重生、智慧、长寿、性感、爱情、生殖,这些非常矛盾的寓意几乎都能完美地寄托在蛇身上。</h3> <h3> 蛇是中华民族最初的图腾。建立夏王朝的大禹,传说其母名为“修己”,“己”与“巳”相通,而“巳”字的写法是从蛇形演化而来,“修己”的字面意思便是“修长的蛇”。其子“禹”字的写法也与蛇形有关。而大禹的儿子夏后启,在《山海经》中被记载为头饰两条青蛇的形象。上古的神话传说一再显示出蛇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这也为不少考古发现所印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其细长而扭曲的造型便源于蛇的姿态。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神物,但龙由蛇而来,蛇是龙的前身和原型,龙是蛇的衍化和升华。蛇龙同源,因此十二生肖蛇排在龙后并昵称“小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也是蛇的传人。传说中的华夏先祖伏羲氏、女娲氏、轩辕氏都是人面蛇身。《圣经》中亚当夏娃和蛇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寓言之一。亚当夏娃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个男人和女人,他们在美丽的伊甸园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伊甸园里一条聪明的蛇,诱惑夏娃去吃一颗禁果,声称吃了后能变得聪明,像上帝一样。夏娃摘下禁果并与亚当一起品尝,公然违抗了上帝的命令。蛇是人类智慧的最早启蒙者,正是蛇的指点,伊甸园中的夏娃和亚当才开始了人类的劳动和繁衍。蛇因此受到了上帝的诅咒和惩罚(终生吃土,用肚行走)。</h3> <h3> 蛇有时与龙的地位相近。秦末刘邦曾“斩白蛇起义”,白蛇被指为“白帝子”,“帝子”当是龙,原形却是蛇。魏晋志怪小说 《拾遗记》载,三国时东吴丞相张昭的祖母曾乘轻舟游于江上,忽有长蛇腾入舟中。卜人告之,此吉祥也,子孙当贵,后其孙张昭位至丞相。所以,蛇的出现往往被视为吉兆,其形象常被制作在瓦当、印纽、铜镜等器物之上。</h3> <h3> 甲骨文中的“蛇”字形象生动,呈现一条蜿蜒的蛇形,头部突出,尾部弯曲。《说文解字》载:“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屈垂尾形。”又说:“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它”是“蛇”的古体宇。因那时蛇害对人的威胁无处不在,所以朋友熟人碰面,往往都问:“没碰到蛇吧?”后来,这个“它”字被假借为其它的“它”,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蛇的本义,于是就将“它”字另加“虫”旁,产生了“蛇”字。“‘巳’为‘它’(蛇)象形”。十二生肖以“巳”配“蛇”,巳时即蛇时巳年即蛇年。</h3> <h3>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小雅》云:“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意思是说,梦见狗熊棕熊、小蛇大蛇,是吉祥的,可能会分别生男孩、生女孩。《楚辞》 《天问》中有“雄虺九首,倏忽焉在”、“灵蛇吞象,厥大何如”等发问。屈原在《离骚》中用“委蛇”来形容旗帜随风飘动,同时隐喻人物身姿的灵动和气势。这也是屈原对蛇形动作的美学想象。“神龟虽寿,犹有灵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是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腾蛇,古代传说中与龙同类能驾雾飞行的蛇。诗人以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李白在《蜀道难》中,曾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来形容蜀道之艰难和凶险。</h3> <h3> 国人描绘蛇的历史颇为悠久。这些记述不仅展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更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化创造。我们知道许多蛇的故事和寓言,如白蛇传、灵蛇报主、农夫和蛇等等。其都蕴含深刻的哲理。有关蛇的成语典故、民间俗语更是不胜枚举,丰富多彩。如笔走龙蛇、金蛇狂舞、杯弓蛇影、打草惊蛇、虎头蛇尾、龙蛇混杂、牛鬼蛇神、虚与委蛇、蛇蝎心肠、打蛇打七寸、强龙压不住地头蛇、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具有结构固定性、意义整体性和语法功能多样性等特征,源于历史故事、寓言神话传说、古典文学作品等,经过长期流传和使用,成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象征意义,或正或反,或褒或贬,说明某个观点、道理或人生哲理,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这些成语典故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被广泛运用,言浅意深,锦上添花。写蛇的诗晋代郭璞有《蟒蛇赞》:“蠢蠢万生,咸以类长。惟蛇之君,是谓巨蟒。小则数寻,大或百丈。”蟒蛇是世界蛇类中最大的一种,作者认为蟒蛇是众蛇之王。唐代陆龟蒙有《别离》:“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诗句中的“蝮蛇蝥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毐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抒情诗人”的冯至,1926年写过抒情诗《蛇》,以“蛇”作为隐喻来表达暗恋单相思:“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干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br> 对于蛇年,生肖诗中是这样写的:<br> 六六大顺是巳蛇,<br> 身圆体长最婀娜,<br> 小龙无足行千里,<br> 为求发展把皮脱。</h3> <h3> 从《金蛇狂舞》的飞扬曲调到蛇化为龙的图腾变换,从伏義女娲的人首蛇躯到龟蛇、兔蛇相融合的吉祥意涵,古往今来,蛇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如影随形、相生相伴。它承载了厚重历史与美好祝愿,穿梭于人神之间,游弋在耳目心田,护佑着国泰民安。</h3> <h3> 蛇教会我们,要像它一样,智慧果敢,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我们要学蛇的灵动,自由穿梭于生活的缝隙,不畏艰难,不惧挑战,以柔克刚,以智取胜,在每一次的蜕变中,闪耀生命的光辉与希望。</h3> <h3> 据说属蛇人机智灵活,有洞察力,善于捕捉机会、处理困难和挑战。性格独立,自尊心强,喜欢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往往深谋远虑,能够规划和预测未来。情感内敛,但对待亲近的人会表现出深情厚意。总体来说,属蛇人具有独立、深沉、机智、聪明、有主见等特点。<br> 属蛇的伟人名人可不少!毛泽东、刘邦、屈原、祖冲之、华佗、林则徐、宋庆龄、鲁迅、叶剑英、左权……他们普遍具有智慧敏锐、冷静理智、坚韧执着和善于谋划等特点。他们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他们能够保持沉着冷静不被情绪左右从而做出理智的决策。他们对自己的目标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愿意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他们注重细节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发现机会提前布局以实现自己的目标。<br> </h3> <h3> 蛇年吉祥如意,平安喜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