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七律(七言律诗)中,"执拗"通常指的是诗中的平仄声调不遵循常规的规则,这种现象被称为“拗句”。在古典诗歌中,诗人有时会故意使用拗句来创造特殊的节奏和韵律效果。拗句的处理方式通常称为“拗救”,这是一种规则用来平衡诗歌的音律和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拗句与拗救</p><p class="ql-block">在七律中,常见的拗句形式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些句子在平仄的安排上与传统的规则有所不同。拗救的方法包括在使用这些拗句时,通过在句子的其他部分进行调整,以保持整体的音律平衡。例如,如果一句诗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调整为“仄仄平平仄平仄”,通过改变第三个字的声音来救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拗句的使用</p><p class="ql-block">拗句的使用可以增加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在朗读时有更多变化和节奏感。然而,使用拗句需要谨慎,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诗歌的音律过于复杂,影响读者的理解。杜甫是唐代使用拗句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中常采用拗句,以此来表达独特的情感和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当代视角</p><p class="ql-block">在当代,拗句的使用可能不如古代那样常见,主要是因为现代读者对古典诗歌的格律知识了解不多,可能会感到困惑。因此,在创作现代诗歌时,诗人可能会选择更自由的形式,较少使用传统的七律格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七律中的拗句和拗救是一种丰富的诗歌技巧,可以在不同的艺术需求和个人风格中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在写作时,了解这些技巧的使用方法和规则,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p> <p class="ql-block">格律诗的句式</p><p class="ql-block">诗的“135不论”及拗句</p><p class="ql-block">有的同学会提出一个问题,律诗的格式为什么要以第二个字来讲平起和仄起,而不按第一个字呢?这是因为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因为有的汉字,义合适,声未必合适。有些字可以换,如"两"是仄声,如需平声可以换成"双";"此"可以换"兹";"彼"可以换"他";"碧"可以换"苍",但有的字却难到找平声替代,那么就需要变通,怎么变通呢?于是古人想出个变通的办法。通融的规则有深有浅,先讲浅的,深的"拗救",后面再讲。熟悉近体诗的人都听说过“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说法,这说的就是诗律的变通。我们现在来说说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一、135不论,246分明</p><p class="ql-block">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有这样一段话:“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王力先生同时指出“‘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p><p class="ql-block">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除去一些特定的情况,律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该平的时候可以用仄,该仄的时候也可以用平;而第二、四、六字则必须依照格式,该平不能用仄,该仄不能用平。注意,这里有一个在特定情况下的条件限制。那么什么是特定的情况呢?这就是律诗中必须要避免的几种格式,也就是律诗的忌。</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忌呢?</p><p class="ql-block">(一)“三仄尾”</p><p class="ql-block">三仄尾也称“三仄脚”、"三仄调"。三仄尾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这种句子出现在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上。当你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尽可能不要把平声通融为仄声,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这样诗的出句就会出现三仄脚,古人并不像对三平调那样视为大忌,不时可以见到,以五言为多:</p><p class="ql-block">城中十万户 平平仄仄仄 (杜甫《水槛遣心》)</p><p class="ql-block">相看两不厌 平平仄仄仄 (李白《独坐敬亭山》)</p><p class="ql-block">七言诗三仄脚较少,但是也有,比如“朝罢须裁五色诏 仄仄平平仄仄仄”(王维《和贾舍人早朝》)</p><p class="ql-block">陆游《夜泊水村》颔联:“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出句是三仄脚。“绝大漠”引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诗人隐然以霍去病自比;“泣新亭”引自《晋书》的典故:晋室南渡,过江贵族常在新亭饮宴,受王导批评,大家相视流泪。这一联的大意是:我年近花甲,倘有用武之地,还能像当年年富力强的霍去病那样横渡大漠;诸君大权在握,又何至于束手无策,像晋朝南渡诸人对泣新亭呢?这一联用典精当,充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激情、献身豪气,并痛斥南宋朝庭屈膝投降、偏安一隅的政策。这样的好诗句,出现了三仄脚,也不以为疵。</p><p class="ql-block">又如毛主席的《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望一千河”。出句也是三仄脚。诗人浮想联翩,从农村的灾难转到天上同牛郎谈话。地球赤道四万公里,合八万华里,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中,一日走了八万里。这个数据因为是科学的推断,不能轻易去换掉,诗人以现代科学与飞腾的想象相结合,写出大气磅礴的诗句,所以这个三仄脚也应不以瑕疵。</p><p class="ql-block">《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曹雪芹借林妹妹之口说的这段话,是有根据的,历代大手笔不乏此类出奇之句。</p><p class="ql-block">可见唐人并不以三仄脚为诗病,所以我们说三仄尾可以说是律诗的小忌。但诗尾接连三个短促的仄声,会使诗句节拍界限不清,失去平仄相间的音乐美,我们初学者还是谦逊点为好,所以应尽量避免三仄脚。</p><p class="ql-block">(二)拗字尾</p><p class="ql-block">除了三仄脚之外,其他两种不规范的三字结尾也应尽量避免。不论五言还是七言诗句,标准的三字结尾共四种:“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初学者在未学会“拗救”之前,应按上面四种规范的三字结尾作诗,除了避免三平调、三仄尾之外,还应避免其余两种拗字尾(三仄脚亦属拗字尾),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当句救了以后这个句子就失替了)</p><p class="ql-block">(三)三平调</p><p class="ql-block">什么三平调呢?“三平调”也称“三平脚”。三平调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这种病句出现在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上。当你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绝不可将仄声通融为平声,变成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p><p class="ql-block">三平结尾在古体诗中并不少见,在初唐、盛唐的五言近体诗中,也偶尔见之,但诗律渐细之后,因三平结尾破坏了诗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则视为诗之大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