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月4日中午,我们参观完邯郸博物馆,步行来到春满园酒楼。春满园是一家融合了邯郸美食的餐厅,展示了各个区县的美食特色,号称“邯郸菜发祥地”。</p> 春满园的装修风格融入了许多邯郸元素。 身着古装的服务员来回穿梭,上菜时会介绍讲述菜肴的典故。 <p class="ql-block"> 今天中午的菜很硬啊,女儿点了岳城水库大湖鱼、涉县花椒兔、成安鸡蛋煎灌樟、野葱花烧丝瓜、峰峰三下锅。</p> 岳城水库大湖鱼,岳城水库是国家级大型水库,水质良好,水质肥沃,是鱼类的天然栖息地、繁殖场。鱼太大,我们点了半条。 涉县花椒兔,花椒是河北省涉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涉县花椒产量在全国居第一位,花椒、核桃、柿子被誉为“涉县三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野葱花烧丝瓜</h3> 成安鸡蛋煎灌樟,这种用荞麦面蒸成的糕叫做“灌樟”。配以少许花椒粉、精盐,调和成稠面糊上笼蒸熟成块状,吃时切成薄片用油煎,焦香酥脆,是一种具有邯郸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峰峰三下锅。峰峰地区的三下锅流行于彭城镇,所以又称作彭城三下锅。以炖猪肉片和炸制过的酥肉、丸子为主,蒸皮渣、炸豆腐、炸土豆三样素菜为辅,添加蒜苔或香菜、蒜苗等作为点缀。 午饭过后该返程了,总要去一趟丛台公园。我们跟随导航指引从北门进园。 <p class="ql-block"> 丛台是邯郸市的标志性古建筑,又称武灵丛台,中国百家名园之一。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和观赏歌舞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赵武灵王即位后,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位于战国“七雄”之列。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胡人”,他们身穿窄衣,以能征善战著称,赵武灵王赵雍遂让赵国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练兵马,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争衡天下的军事强国。</p> <p class="ql-block"> 武灵丛台因楼台众多,故名丛台。现在这里已是“丛台公园”,国家4A级景区,现存古丛台重修于清代同治年间,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层青砖高台,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p> 七贤祠,位于公园内武灵丛台北侧,坐北朝南,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七贤—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而建,故名七贤祠。始建于大明万历年间,原为“三忠祠”和“四贤祠”。三忠即救赵氏孤儿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四贤为廉颇、蔺相如、赵奢和李牧。 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1750年9月乾隆巡行江南过邯郸登丛台写道:“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写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 背面是乾隆皇帝的《邯郸行》。 台之西侧是《丛台集序》碑,为中华民国11年(1922年)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何遂撰,邑人王琴堂书。文中记述了丛台历史悠久,名之来源与位置,修建概况及丛台之景点。 沿砖阶拾级而上至丛台的中层,中层是个院落,距地表27米。 平面东西长59米,南北宽80米,其中向南突出40米,宽10米,据专家考证为明代城墙残段。站在城墙上可以远观丛台全貌。 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是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该亭是1932年秋驻防武安、磁县的第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捐资修缮武灵旧馆时增建的,全木结构,六柱圆顶,古趣盎然。 由回澜亭往东进门楼,顺台阶环绕而上,可达丛台的最上层。 <p class="ql-block"> 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墩台的砖砌外墙上镶嵌着多方历代刻石,均为名人佳作。</p> 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黑字。这四个字的题写者是“南宫碑”书法大家李鹤亭。 据胜亭位于古丛台之顶部,建于明嘉靖13年(1534年),由当时的邯郸兵备道杨彝所筑,亭名意为“据之者胜”。 亭内为峨冠博带的赵武灵王石雕全身像。 站在武灵丛台的最顶层,可以远眺半个邯郸城的风景。天高云淡,艳阳高照,现代化的摩天大厦拔地而起,与古老的丛台相映成趣。 由丛台下行来到了南门,迎面一碑赫然耸立。为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61年登丛台时所写的七律:“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 南门两侧有一对体高2.27米的石狮,雄狮足踏绣球,雌狮爪抚幼狮。据传,此二石狮为1966年由邯郸县旧县衙门前运来,后于1973年竖于此地。 《赵武灵丛台遗址》碑立于明万历21年(1593年),碑上镌有“赵武灵丛台遗址”七个楷书大字,背面字迹风化,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下午两点半离开邯郸回泰安,这在古代就是出国了,从赵国回鲁国,邯郸市的街道上还有赵武灵王策马驰骋的雕塑。 今日的武灵丛台虽然已非历史上的原貌,但它的存在仍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深厚。武灵丛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赵国的兴盛与衰败,承载了无数的故事与传说。如今,它依然矗立在那里,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