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改革:王安石其人(3)

长岛歌吟

<p class="ql-block">孟子名言</p> <p class="ql-block">当然,大多数反对新法者没有像文彦博那样,为了自身利益说得那么赤裸,毕竟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有名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争论的重点就转移到祖宗法度是否可变这一问题上来。他们指责王安石所认为的“祖宗不足法”。而王安石虽然没有提出这个说法,却也没有否认。后来对王安石的指责也多为说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最终导致北宋灭亡。</p> <p class="ql-block">保守派首领司马光</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认为越变越退步、越变越亡国,主张谨守“祖宗之成法”,以“世世相承,无有穷期”。自然这不是简单的观念上的保守,而是对自身利益的贪执与自私。当时的保守派之所以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最重要的就是因为原有的优待士大夫的政策对他们最为有利。王安石则巧妙地用保守派所极为推崇的宋仁宗为例来加以反驳:“仁宗在位四十年,多次修改法律,如果法是不变的话,子孙应该世世代代遵守,那么为何总是要改呢?”其实祖先法度只是保守派的一个工具。当祖宗之法对他们不利时,他们就会马上找借口尽改祖宗成法。例如在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等守旧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抛出“以母改子”的言论,尽废前朝的法制,再也不提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旧论调了。</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改革派首领</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并不局限于此,他认为如果说“法制具在”,国家财政不应该不足,“中国宜强”,但是“今皆不然”。因此要健全法制,要积极改变现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王安石进行了很多尝试。但就是这些,还是遭到了守旧派的极力反对。当时王安石提议汴河两岸种稻,苏轼不是农业专家,却马上给皇帝上书说:“汴水独流,自生民以来,不以种稻。”他的依据就是当地的民歌中并没有提到这里能长稻谷。他还进而指责那些实实在在地尝试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人是“妄庸轻剽,浮浪奸人”。但是经过农民的努力,汴河两岸后来确实长出了稻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