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每年都要去至少5到6趟。这次有了新展览,必须去。还是大明,也是南京历史上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大明三百年风云激荡,一展尽览寰宇万象。</p><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以400多件/套重磅文物,串联起“日月初升""航海传奇""白银贸易"无问西东"“美美与共"五大篇章 ,带您见证14-17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深度对话。</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就是说说,大明制度还是很倒退的,但是勤劳的中国人创造很多奇迹。</p> 大明的皇帝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的像。</p> <p class="ql-block">同样是朱元璋。</p><p class="ql-block">孙克弘款 明太祖像轴(清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p> 瓷器 <p class="ql-block">大明所处的时代正是全球地理大发现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在中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明朝瓷器在元青花基础上蓬勃发展,开创了自己瓷器的永宣高峰。郑和的宝船舰队驶出中国南海,抵达了印度半岛、非洲东部,把明帝国声望推向了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明洪武)同为镇院之宝,以釉里红工艺绘制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展现明代早期瓷器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 明初的梅瓶多出上于明功臣墓之中。这件梅瓶,出土于江宁响龙山安成主公墓,安成公主为帝之女,其夫为驸马都尉,明初功臣宋晟之子宋琥。 这件釉里红梅瓶、其产地为景德镇御器厂,是一件御用瓷器,为永乐帝赏赐安成公主之物。因受到元末动荡的影响、明初窑业技术曾一度滑坡,所以釉里红的发色显得有点灰暗,梅瓶器身通体布满纹饰,可分为五层,口沿下为卷草纹,肩部为一圈缠枝菊纹,主题纹饰为一幅完整的岁寒三友图,腰部为海水波痕纹,近足处为莲瓣纹。该器物器型硕大,烧造工艺要求高,且保存完整,有盖之同类器物仅此一件,极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 缠枝 牡丹纹 玉壶春瓶 明洪武</p> <p class="ql-block">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明永乐)</p><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高58厘米,仿青铜鼎造型,周身青花纹饰浓艳,以“寿山福海”为寓意,传世仅存两件(南博藏完整版,故宫藏版有缺损)。</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p><p class="ql-block">壶身绘青花留白海水龙纹,白龙矫健威猛,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背景密切相关,是永乐时期瓷器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藏永乐白釉僧帽壶</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梅竹纹笔盒 明 永乐 </p><p class="ql-block">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青花孔雀牡丹纹梅瓶 明 正统 </p><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藏 </p><p class="ql-block"> 明代马欢曾跟随郑和远下西洋,后作《瀛涯胜览》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下西洋时期的海外见闻,所涉诸蕃国基本位于南亚、东南亚地区。其中在提及爪哇国和古里国时,都谈到孔雀这一土产。《明史》中还有关于“孔雀”朝贡的记载,洪武三年朝廷曾派遣使者去往浡泥国商讨朝贡事宜,后浡泥国王“乃遣使奉表笺,贡鹤顶、生玳瑁、孔雀、梅花大片龙脑、米龙脑、西洋布、降真诸香”,朝贡物品中便有孔雀。故孔雀在当时应属罕见物。</p> <p class="ql-block">南澳一号沉船的海捞瓷。在潮州博物馆见过,来南京相会了。</p> <p class="ql-block">万历的外销瓷。</p> 高丽瓷 <p class="ql-block">高丽青釉镶嵌梅竹纹梅瓶 14 世纪 </p><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高丽青瓷是朝鲜高丽王朝时期著名的陶瓷种类。高丽青瓷的发展同高丽与中国之间的频繁交往密不可分。9世纪后期,朝鲜半岛西南海岸一带开始从中国浙江地区引进瓷器和制瓷技术。高丽青瓷深受中国青瓷的影响,后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甚至一度可以与中国瓷器媲美。镶嵌青瓷为高丽青瓷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其装饰技法是在原本的器皿上刻、剔画出图案与线条,再填入赭(zhe)、白色的粉料,并刮去溢出的化妆土,素烧后上青釉烧制。高丽青瓷在中国也颇受欢迎,在中国境内留存有一定数量。高丽瓷器贸易交往的路径在元明时期,北方地区的高丽瓷器一般通过陆路方式从辽东半岛输往中国内地,而朝鲜半岛至登州港这一海上路线,也是重要的流通渠道。在南方地区,与朝鲜的海上贸易比较频繁,宁波、泉州、太仓、扬州亦是与朝鲜半岛联络的重要港口。</p> 漳州窑 <p class="ql-block">漳州窑</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皮带</p> <p class="ql-block">衍圣公 朝参 牙牌明代</p><p class="ql-block">山东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大红色绸绣过肩麒麟鸾凤纹女袍 </p><p class="ql-block">(明 山东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谢环杏园雅集图(明 镇江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杏园雅集图》是明代画家谢环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镇江博物馆,创作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三月初一,是杨士奇借助杨荣的杏园,约上杨溥等九位英宗朝内阁重臣聚会,宫廷画家谢环受邀参加并创作了此画。描绘了杨荣、杨士奇、杨溥等九位内阁大臣在杨荣府邸杏园聚会的情景,全卷以“入园”“琴棋”“书画”分为三组场景,有三杨、六学士、十四童仆及画家本人,人物衣冠齐整,依品第排列,姿态各异,或赋诗作画,或高谈阔论,或缓步前行,侍僮们或抱琴侧立,或端盘递物等,穿插其间,杏园中有枝叶茂密的松柏、翠绿的幽篁、吐蕊的杏树、太湖石等错落有致。 </p> <p class="ql-block">朱漆戗金莲托八吉祥纹护经板 </p><p class="ql-block"> (明 永乐 南京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护经板,又称夹经板,以作保护经书之用,此护经板即是为永乐版藏文大藏经所用。水乐大藏经,由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邀请藏传佛教噶玛將举派第五世噶玛巴活佛德银协巴任此经本刊本总纂,敕令在南京灵谷寺刊刻,并于水乐十二年(1414年)分别颁赐给藏传佛教萨迦巴、噶玛巴、格鲁派的宗教领袖,为明代早期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紫砂。</p> <p class="ql-block">陈鸣远制紫砂东陵(南瓜)壶 清 </p><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藏 </p><p class="ql-block"> 南瓜在中南美洲的种植历史至少可以追湖到公元前3000年,南瓜与菜豆、玉米并称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的三大姐妹作物。欧洲探险者把南瓜种子带回到欧洲后,最初被用来喂猪,而不是作为人类食物的来源,只限于庭园、药圃、温室栽培,供饲料、观赏、研究、药用。 南瓜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葡萄牙、西班牙人先将其带到南亚、东南亚,中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或南洋华侨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稍晚南瓜从印度、缅甸一带传入云南。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嘉靖十七年(1538年)《福宁州志》中的“金瓜”,是我国对南瓜的最早记载。</p> <p class="ql-block">日本吴祥瑞款青花开光山水纹盆</p><p class="ql-block">16-17世纪 南京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16-17世纪是中国青花瓷传入日本的重要时期。日本陶艺家伊藤五郎太夫(伊藤五良大浦),于明朝正德年间随日本僧人来到中国,在中国几经辗转来到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并取中文名“吴祥瑞”。他与日本使节一同归国时带回了大量中国瓷土和釉料,在日本肥前伊万里筑窑,开创了日本青花瓷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荷兰代尔夫特蓝釉陶器。</p> <p class="ql-block">从碟子破口看里面的陶。</p> <p class="ql-block">琉球安南的铜钱。</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银元。</p> <p class="ql-block">大明的金银锭。</p> <p class="ql-block">1502年绘制的世界地图。哥伦布1492 发现美洲。</p> <p class="ql-block">墨卡托投影世界地图(1569年)</p><p class="ql-block">绘制者:佛兰德制图师杰拉杜斯·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p><p class="ql-block">创新:</p><p class="ql-block">采用“墨卡托投影法”,将经纬线改为直线相交,便于航海者规划航线。</p><p class="ql-block">地图首次呈现接近现代的世界轮廓,但北极和南极区域仍有想象成分。</p> <p class="ql-block">中国《坤舆万国全图》的绘制历史</p><p class="ql-block">1. 背景:中西地理知识的交汇</p><p class="ql-block">时间: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p><p class="ql-block">绘制者: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与中国学者李之藻合作。</p><p class="ql-block">知识来源:</p><p class="ql-block">利玛窦结合欧洲地图(如奥特柳斯《寰宇大观》)和中国传统地理文献(如《大明一统志》)。</p><p class="ql-block">首次向中国系统介绍了地球球形说、五大洲(亚细亚、欧罗巴、利未亚【非洲】、南北亚墨利加【美洲】、墨瓦蜡泥加【南极】)和四大洋的概念。</p><p class="ql-block">原图已失传,现存明代摹本6幅,分藏于中国(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日本(京都大学)和梵蒂冈。</p><p class="ql-block">这次没有展出。</p> <p class="ql-block">1655年意大利人绘制的中国地图。</p> 明朝的工艺技术 <p class="ql-block">珐琅彩。</p> <p class="ql-block">琉璃佛像</p> <p class="ql-block">漆器。</p> <p class="ql-block">黑漆 嵌螺钿 人物故事图 梅花形香几</p> <p class="ql-block"> 黑漆嵌螺钿二十四孝图幢盒 </p><p class="ql-block"> 明 南京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塔砖(明 永乐) </p><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郑和与大报恩寺的修建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史籍记记载看,似乎大报思寺的动工修建的经费其部分还来源于郑和下西洋所剩资金,其担任的内官监太监,其职掌就有国家营建事项。宣德三年,皇帝还曾因大报思寺修要迁延已久,特敕令郑和限期竣工。明代陈沂在写大报恩寺塔时说:“堆槛皆朱,壁皆黝垩,榱(cui)栱则间以元朱,其花萼旋绕、户牗悬辟之制,皆如初级焉……浮屠之内,悬梯百蹬,旋转而上,每层布地以金,四壁皆方尺小释像, 各具诸佛如来因像,凡百种种,皆极精巧,眉发悉具。可知明代时琉璃塔内每层四壁皆镶嵌有这种黑色的释迦牟尼像塔砖。清康熙时在原来明代的基础上,以金漆装銮,所以才呈现出如今我们看到的塔砖模样。</p> <p class="ql-block">吴为山 郑和铜塑像 现代</p><p class="ql-block"> 郑和(1371—1433年),原姓马,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县(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郑和随燕王朱棣前往燕京(今北京)燕王府,并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战功。永乐元年(1403年),国师姚道衍收其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其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领船队开始他的七次远航,历时28年,访问了30余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利下西洋”,总航程达7万余海里。郑和下西洋足足早了西方半个多世纪,其航程之远及船队规模之大,为当时罕见。</p> <p class="ql-block">“郑和”舍 圆瀞书 妙法莲华经 卷明宣德七年(1432年)</p><p class="ql-block">浙江平湖报本塔塔刹出土</p><p class="ql-block">平湖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白釉象鼻三足炉 明 南京博物院藏 </p><p class="ql-block"> 明代定都南京以后,安南与暹罗两国首先开始向明廷进贡珍禽异辔。自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郑和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下西洋,除了安南与暹罗国、占城、真腊和锡兰山等国开始向中国进貢大象、孔雀,暹罗、真腊两国甚至曾派使者将大象运来首都南京。这些进贡给明廷的大象,当时多被象养在南京秦淮河畔的一个名叫象房村的地方。此地离明代的正阳门(今光华门),进入正阳门,即是皇宫大内,皇帝在万机之暇,走出正阳门,到象房村观资大象,十分便利。</p> <p class="ql-block">胡人铜像 明 永乐 南京博物院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