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2日,新泽西大地被皑皑白雪覆盖,世界显得纯净而宁静。冬日的气息依旧浓烈,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寒意,让人不禁裹紧衣襟。午后,刚踏入家门,一抹意外的惊喜打破了这份静谧 -- 几只鸟儿在前院的树上欢快地穿梭,翅膀轻盈地掠过枝桠。起初,以为是暗眼灯草鹀,然而,当目光追随那些灵动的身影时,才惊喜地发现 – 竟是美洲凤头山雀,这是它们第一次造访我的前院。原来,它们被两个月前放进喂鸟器、尚未倒掉的葵花籽吸引而来。这些小精灵在枝头跳跃,啄食着珍贵的能量补给,仿佛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找到了一处温暖的庇护所。</p> <p class="ql-block">兴奋之余,我立刻回屋取出相机,迫不及待地想记录下这一美妙瞬间。虽然美洲凤头山雀相当温顺,不算太怕人,据说在树林里,如果你伸出手掌,放上葵花籽,它们甚至可能会落在你的掌心啄食,但它们天性灵活敏捷,一向是镜头前稍纵即逝的精灵,让人难以捕捉。然而,这一次,幸运终于眷顾了我 -- 这只曾多次尝试拍摄却总未能尽如人意的凤头山雀,终于被完美定格在画面之中。</p> <p class="ql-block">英文名:Tufted Titmouse,</p><p class="ql-block">学名:Baeolophus bicolor</p><p class="ql-block"> 美洲凤头山雀, 别名簇绒山雀, 是雀形目山雀科凤头山雀属的小型鸣禽。黑色的大眼睛、小而圆的喙和毛茸茸的羽冠特征赋予美洲凤头山雀安静而热切的表情。美洲凤头山雀具有很强的空间记忆力,可以记住数千个食物藏匿位点。分布于北美东部至东南部。</p> <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美洲凤头山雀一种中等体型的鸣禽,长14–16 厘米,重15.2-18.4 克,翼展20–26 厘米。有长尾巴、短喙和独特的冠。正面为白色,上半身为灰色,侧面为铁锈色。两性相似,雄鸟比雌鸟大,具有一顶可升降的灰色羽冠,黑色前额,蓝色至灰色的腿脚。幼鸟的前额较暗淡,眼圈呈浅色,尾下覆羽质地较松散,嘴内颜色从黄色到粉灰色。</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 美洲凤头山雀是一种非迁徙的物种,很容易形成小群,被称为“剧团”或“土匪”,在觅食时常常与其他鸣鸟如山雀和山雀莺成群结队,但与许多山雀不同,成对的凤头山雀在繁殖季节之外不会聚集成更大的群。 相反,大多数成对配偶留在领地内,幼鸟可能会分散到中短距离以寻找新的领地。美洲凤头山雀栖息于落叶和混合林区,通常生活在树冠茂密、树种繁多的地区。它们在果园、公园和郊区也很常见。在秋季和冬季经常访问喂鸟器,偏好葵花籽和脂肪。美洲凤头山雀的叫声很响亮,对其它鸟类的激动声音也能迅速做出反应,凭借其好奇、嘈杂的天性,它经常充当“羊群” 的“哨兵”,提醒其它物种注意潜在的捕食者。这种鸟非常活跃,会在树枝上移动,通过在树枝和树枝之间积极跳跃来觅食,经常倒挂,有时会暂时盘旋。 也经常到地上觅食,通过用脚抓住橡子和种子并用喙敲打来打开它们。在秋季和冬季,它们吃种子、坚果和浆果,包括橡子和山毛榉坚果,经常将这些带壳的种子囤积在树皮缝隙中。夏季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毛虫、甲虫、蚂蚁和黄蜂、臭虫和角蝉,以及蜘蛛和蜗牛。</p> <p class="ql-block">繁殖方式:</p><p class="ql-block"> 美洲凤头山雀繁殖期为 3 月下旬至 7 月中旬,具体时间取决于地区。配对关系可能持续多个繁殖季节。它们在洞穴中筑巢,但无法自行挖掘。 相反,它们使用天然洞穴,大斑啄木鸟和北扑翅䴕等大型物种建造的旧巢穴。此外,凤头山雀还在人工结构中筑巢,包括巢箱、栅栏柱和金属管。雌鸟使用潮湿的树叶、苔藓和草以及树皮条在巢穴内建造杯状巢穴,用切碎的树皮、羽毛和毛发做衬里。筑巢需要 6 -11 天。它们每季可能产1-2窝,每窝3-9 枚。孵化期为 12-14 天。初生雏鸟几乎完全裸露且呈粉红色,头部和脊柱上长有绒毛,眼睛闭着。雌鸟大部分时间与雏鸟呆在一起,而雄鸟通常从求爱阶段开始喂养雌鸟,直到卵孵化;后来,幼鸟由父母双方喂养,有时繁殖对可能有一个“帮手”,一年生的幼鸟会留在出生地帮助父母养育更小的兄弟姐妹。雏鸟在孵化后约 15-16 天离开巢穴。与许多鸟类不同,美洲凤头山雀的后代通常会在冬天和父母呆在一起,甚至在它们出生后的第一年。已知最长寿的美洲凤头山雀至少有 13 岁零 3 个月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