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尊敬的读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山舞银蛇歌中华,原驰蜡像颂千秋</b><b style="font-size:20px;">。蛇年伊始,我下定决心,随战友所愿,继续把《中国马兰》战友们发来的图片、视频、故事与我国核武器研制、试验、发展史同框成篇,以飨读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让马兰人抹去以前脸上的风、身上的沙,衣上的土,撒手兰色的花,沐浴科学技术的清泉阳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让马兰人走岀马兰,走向未来,使保密的灵魂与新时代碰撞出举世的火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更加真实、更有内涵、更加灿烂而惠泽大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让全国人民把马兰精神时时代代刻骨铭心、传承延续而终成中国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本美篇宣传马兰精神的原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马兰精神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支持、不赞同随其演义、与其相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马兰精神不单是马兰基地官兵的精神,而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大力协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完成“鋳核盾”的共同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三、马兰精神的鋳造、形成是在1997年全面暂停核试验之前。此后只能是号召:“学习、践行、发扬”、融入言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四、保守机密、慎之又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本次启篇首先将张超副司令员,首任基地研究所所长(部长、三部)期间,践行“马兰精神”的片段成文,以飱大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核试验基地研究所首任所长:张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4 年10月16日,中國首次原子彈試驗圓滿成功。從此中國的版圖上多了一個神秘而又神奇的《中國馬蘭》,而《中國馬蘭人》卻隱姓埋名,消失在戈壁大漠之中,一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智慧、甚至生命,乾出了“驚天動地”的偉大事業。在1997年世界全面停止核試驗條約生效之後,在馬蘭工作的人才慢慢有了名子,有了功勳卓著的程開甲、林俊德。但還有成千上萬的英雄人物仍無人知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基地研究所首任所长张超就是其中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你也许不认识他,但你一定想知道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他戎马倥偬、战功赫赫;他徳才兼备、甘为人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他是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的所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他是全军英雄挂像《林俊德》的所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他是试验基地研究所将士的所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他在核试验基地无私拼博、奉献20年,祖国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张 超在核试验基地的职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959年8月~1964年10月,国防科委第二十一基地试验部部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964年10月~1971年5月,国防科委第二十一基地研究所所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971年5月~1979年2月,国防科委第二十一基地副司令员(分管科研、试验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核试验基地成立。基地下设司、政、后和试验部四个部。其中试验部又称技术部或三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960年5月10日,周恩来总理任命的张超为中国核试验基地试验部部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核试验基地试验部的基本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9年秋,成立试验部刚成立时,国防科委就从祖国的不同方向调来了张继业、陈文普等七八个行政工作人员及16名应届大学毕业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接着来自祖国不同方向的张超、王元才、秦国才、邢纪纲、李士奎等同志也先后到北京太平庄小西天基地办事处报到。当初,大家对组建试验部感到责任重大、且心中无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春,由工程兵司令陈士榘率领苏方驻二机部总工程师、二机部九局、基地、洛阳工程兵的领导和有关技术人员到新疆试验场区现场办公。这对了解基地、试验部的任务及场区测试布置有很大帮助。对组建试验部的目的和解决核试验测量仪器、设备都获得一些启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初步确定基地试验部的基本任务是</b><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现场测试、记录核武器爆炸全过程及各种破坏、杀伤威力和各种景象,为核武器研制单位提供实测数据,同时积累安全防护技术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士榘(前左三)与特种工程指挥部部分指战员在罗布泊合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排:金咸安, 许家麟 、刘启才 、王懋江、林俊德;哈森;中排:崔国容 、刘永深、像小熊、黄雄汉、XXX、邱美珍;后排:孙有祥 、蒋伯诚、 王元才 、刘镇球 、刘富堂、程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试验部技术体系的形成与技术建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9月,试验部张超部长身负重任,为了加快掌握核测试术。果断决定将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的人员全部调回北京《小西天》,组建自己的技术队伍,着手研制我国核武器试验控制、测试设备。开创我国独立自主的核试验测试技术体系和发展道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超部长同时指定试验部的技术工作由张継业(技保处处长)分工负责。黄豹、谢方针、李树桥分别负责试验现场编号为101、102、103测试站设备研制;尹国仪负责108、109光学站和冲击波测试设备研制、周祥玉负责202自动控制指挥站、203遥测与监控站及201联合指挥站设备的研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主要任务是:调研、分析和方案的猜想,为设备研制作理论和方案准备。同时还从全国科研单位、部队、院校调来技术骨干,全力以赴从试验技术上准备第一次原子弹试验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基地研究所十二位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生参加了我国第一次核试验任务。(按图中顺序排列)倪源兴 、陈明俊 、蒋鸿茅 、孙亚今 、陈达 、 连环球 、吴贤德 、万志普 、徐进 徐继彰 、袁光钰 、房士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3年:入伍集训队结业时九班学员合影前排:梁久林、许俊礼、陈贵森、李虎相、李恩源;中排:xxx、李国政、XxX、蒋俭;后排:xxx、冷华光、张兴乐、王智广、周培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科大64年毕业入伍到研究所的战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左起一排贾喜正(4室),牛凤详(1室),xxx,常永福(7室),李士掌(1室);二排刘赤生(4室),李孝兰(1室),XXX,XXX,姜爱香(4室),闻中华(5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排董来顺(5室),xxx,刘德辅(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室),沈志德(5室),程兆年(5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3年夏,踏勘红山时,在八一水库(该水库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早年垦荒所构筑,后移交给了基地)合影。前排左1是张爱萍、左2为程开甲、左4是吕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3年夏,踏勘红山时,在八一水库合影。后排左3是张爱萍、后排左2为程开甲,二排右3是吕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研究所五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县办公楼大院:左起谭学勤、王克、孙光、高香云、邓春平、石淑兰、戴金漪。</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研究所五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一组于通县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左起:郝保田、博金海、蒋伯诚、史先林;后左起:韩庆书、易仰贤、谭学勤、范江弟、董胜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研究所五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组:在通县所大院内合影 前左起:肖万涛、许玉廉、王宗良、潘思达 魏青云;后左起;王智广、涂传诒、杨治元、陈雨生、栾尚桂、和致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研究所八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3月25日于北京通县欢送魏钦远、郭文清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排左起:赵书坤,李树德,魏钦远,冯润石,郭文清,李兆春,霍振礼,蒋菡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排左起:王根乾,陈旭光,徐建华,姚武花,王淑芳,何逸梅,陈长英,姚经国,蒋昊贤;三排左起:李永泰,王庆丰,米荣真,庄义逊,朱凤楼,郝炳琪,侯湛华,阎崇文,陈志祥,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排左起:徐丙寅、袁光钰、刘振盛、博金海、马国志、孙亚今;后排左起:尹承魁、陈伟龄、马波、顾庆忠、张玉琦、符红铁、万志普、冯正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核武器试验现场测试仪器、设备研制方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武器试验测量、记录核爆炸过程中各种仪器、设备是试验准备工作中难度最大的关键环节。当时,没有借鉴的技术资料,也缺少实验室及科技人员。然而,国防科委要求一切准备工作决不能落在“产品”后面,影响核武器研制生产计划,测量仪器设备的解决要与试验部的组建同时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1960年下半年,国防科委主持召开会议,工程兵陈士榘司令员参加会议。首先把测量仪器设备研制工作委托给工程兵设计院某所。同时试验部张超部长指定当年分配来的黄豹同志(清华大学毕业生)参加,目的是通过研制过程学会将来场区试验时操作使用。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1961年春,向国防科委了汇报了原子弹爆炸测试方案,经讨论初步确定了核试验现场测试仪器、设备的研制方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核试验现场测量技术分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0 年底,总政分配给应届大学和专科生百余人,在总参三所地下室住。由于</b><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小西天办事处已无法集中。</span><b style="font-size:20px;">张部长果断决定将他们分到各单位培训。同时国防科委决定将基地试验部移址到在马兰基地农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晨光副部长、许仲坚、寒野、张学爽、范文玉、冯润石、赵香泉同志先后到农场报到。集中进行现场技术准备。开始进行场区试验“初步方案设计”,确定参加核试验测量项目和人员编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根据场区测量专门成立了沖击波、链式反应、贯穿辐射、光辐射、自动控制、生物效应等六个处,并任命王元才、寒野、许伸坚、张继业为处长张学奭、范文玉为六处正副处长,赵香泉为器材处处长,邢纪纲为行政管理处处长,冯润石为办公室主任,李士奎为政治部主任,相继还增加了一个技术保障处(总工程师组),试验部至此明确了测量技术的组织和分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此期间,张超部长极为重视并亲自抓了技术培训。把当年分配来的大学、中专学生,除分别送到专业对口的学校、科研单位(如哈军工、原子能研究所所属反应堆(401))培训外,在农场对中专生还举办了外语、光学、数学等三个短期训练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底,三部转移新疆时在北京车站留影:左起申江河、李协理员、金守田、赵洵如、XXX、秦国才政委、李通信员、王元才处长、曹通信员、冯润石主任、洪秘书、郝安邦付处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试验部首长与戈壁滩战友在基地农场合影:前排:朱华(左1) 、石明媚(左3) 、何逸梅(右1)、齐慧丽(右3);中排:李虎相(左1)、黄永山(左2)、秦国才(左4) 、张超(左5)、 许仲坚(左6) 、寒野(左7)、 岳绮云(左8)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2年7月,周成束和黄豹在新疆马兰基地农场的合影。照片背后有诗一首,如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张超在作宣传教育报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1 年至1962间,技术部搬迁到新疆基地农场后,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国民经济要调整、工厂要下马、部队要压缩整编的风吹到了农场。技术部由于原來的10 个处缩编为5个处。整编后的技术部在农场机关只有一个办公室。各处人改编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和器材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大力协同、开展全面技术合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底,张超部长除了负责试验部的全面工作外,还亲自到西直门招待所抓大协同,全面开展技术合作,解决执行任务中的各种测量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保障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同时,国防科委从二机部调来技术领导人程开甲、忻贤杰、吕敏等技术专家,由他们根据“初步设计”提出了“21号任务”(即第一次核试验任务的代号)的85个研究课题。报请国防科委领导批准。邀请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将课题分别交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承担(如长春光机所、中关村自动化所、物理所、地球物理所等。这些国防任务重由新技术局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后张超部长又多次组织召开了由各承担任务单位技术工作人员参加的技术交底会议。会议讨论的具体技术事项由程开甲主持,同承担“21 号任务”的单位进行逐个技术交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承担“21号任务”的各研究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试验、设计后,决定研制测量仪器所需的各种条件,都由各单位积极设法自行解决。但也有因受条件限制无法解决的个别材料、元件等,张部长亲自出面,召开由承担“21号任务”保障条件会议”予以落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张部长的领导下,试验部器材部门还与各单位建立了联系,解决了研制过程中的特需器材、元件等。这是仪器、设备研制协作过程中很重要的具体环节和必要的步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防科委二局胡若嘏局长(后曾任国防科委24、21 基地政委)还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将85个课题加以区分,哪些是必保的、哪些是力争的、哪些是争取的,分门别类,逐一落到实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试验部的体制改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部长在北京西直门招待所除了抓协作外,还组织领导了试验部的体制改变,根据科委指示将试验部改为硏究所,将在农场初步拟定的“各有关处”改为研究室。关于主任、副主任的设置问题,曾反复进行讨论:一种意见是行政干部当主任,技术人员当副主任,一种意见是分别任命行政主任和技术主任。最后张将研究方案上报批准:研究室相当于军队团级单位,原来任命的处长大都是中校,相当于副师级干部,配到研究室当副主任不合适。因此,从有关单位调来一批副团级干部,分别为室主任和副主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张超任基地研究所所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962年12月13日,</b><b style="font-size:20px;">在原试验部的基础上,中央军委下达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研究所的通知》,简称国防科委21所(8334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964年10月5日,周恩来总理任命张超为核试验训练基地研究所所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核试验基地研究所驻进马蹄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底,研究所搬进了通县原总后财会学校旧址,北京通县城关镇保安胡同1号一座形似马蹄的两层楼房。(俗称马蹄楼。対外称国防科委第21研究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国防科工委召开研究所成立大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3年7月,国防科工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研究所成立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开国元帅、将军(前排右起16张爱萍、17张蕴钰)下到普通军官近200人左右的合影留念。研究所当初的科学技术队伍是由周总理亲自批准,由中组部在全国重点高校 、院、所和部队挑选的技术骨干组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所长:张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政委:秦国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最早到研究所的六位专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教授程开甲(教授,核试理论支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孙瑞蕃(光学理论与测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吕敏(核物理理论与测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忻贤杰(自动控制理论与实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陆祖荫(物理与实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董寿莘(工程、项目组织管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研究所的编制体制优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原试验部的基础上,中央军委下达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研究所的通知》,简称国防科委21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所长:张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副所长程开甲、董寿莘,政委秦国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研究所设5个研究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一研究室(简称“一室”)为力学研究室,主任王茹芝。该室负责力学测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二研究室(简称“二室”)为光学研究室,主任孙瑞蕃。该室负责光学测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三研究室(简称“三室“)为核物理研究室,主任陆祖荫,副主任吕敏。该室负责核物理测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四研究室(简称“四室”)为电子学研究室,主任忻贤杰,副主任龙文澄、李鼎基。该室负责试验场区全部测试项目的仪器、设备和产品的同步控制,空爆时产品信号的同步跟踪,核电磁脉冲的测量、防护和加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五研究室(简称五室)为理论研究室。主任程开甲兼,副主任乔登江、该室根据核武器的五大杀伤因素分成相关业务组进行理论研究和计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一所成立时,总共才有200人,技术干部还占不到一半,主要是由试验部官兵组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1963年到 1965 年间,研究所从全国各大院校先后征集了三批优秀学子,走进了通县军营,脱掉了学生装,穿上了军装,后来他们成为国防科委第二十一研究所的主力,也就是中国核试验的主力,撑起了罗布泊核试验场的那片天空。到1966 年二十一所已发展成为拥有600 多名技术干部的大研究所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研究所的性质是,国防科委在组织核试验工作方面的技术参谋部。主要任务是,在国防系统、科学院、二机部等研究部门的配合下,具体研究现场核试验的内容、试验所需要的测试方法以及设计、试制、试验所必需的仪器设备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研究所是核试验基地的主力军,担负着控制、取样、测试、分析,验证核武器设计的合理性,为核武器的改进、发展以及核武器的使用、效应和安全防护,提供系统而可靠数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研究所的成立,对第一次核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起到了极为关键的技术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963年所领导在通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排左起:张继业(技保处处长)、董寿莘(副所长)秦国才(政委)、张超(所长)、程开甲(副所长);后排左起:邱德君、吕敏、高原、白远扬、XXX。他们是研究所的建设、发展、壮大的见证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63年核试验现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程开甲、刘恕宣、白远扬等机关人员在现场执行任务并合影。那时的所领导、机关和全所官兵一样,同吃同住同工作。在核试验场执行任务期间,一起喝苦水、吃风沙、住地窝棚。尤其晚上醒来大小便都在戈壁荒漠中解决。最恐惧的是冬天的夜晚真有撒尿用棍豁,拉屎用脚踢的说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核试验前,进行化爆模似试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排:许家麟 、xxx 、王如芝 、张超 、董寿莘 、 xxx 、姚献新 、xxx 、林俊德;中排:程钢(右1);后排:张向阳(张超后面最高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3年的,聂荣臻和张爱萍来到研究所,在所会议室里,张超所长简略汇报了试验准备情况。张爱萍同志说:“我来和所里专家研究,准备在京郊搞一次完全按试验要求的爆炸试验。这是一次模拟试验,性质为普通化学爆炸,测试系统按核试验要求布置。目的有两个,一是检验各类设备的可靠性;二是取得感性认识,为制定核试验程序提供经验。1963年十月,各种化爆试验监测监控设备陆续在京郊的工程兵科学试验场部署完毕。十一月初,张爱萍将军亲自到达试验场,再认详细询间了各项工作后,并亲自指示:“一切按计划实施吧!”京郊的这一声爆炸,揭开了中国原子弹爆炸试验测试工作的序幕,各种仪器准确记录了这次爆炸的实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该化爆模拟试验代号为"614工程",于1963年秋在北京郊区官厅水库旁"工程兵科学试验场"进行的。这次化爆试验对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的力学参数测试、力学安全评估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3年7月,原子工程系204教研室“原子爆炸冲击 波光辐射测试”课题组人员在松花江上游43旐进行化学 模拟爆炸实验。图为院长刘居英与系室领导、课题组部分科研人员及国防科工委21所有关科研人员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3年:在十七号爆轰实验场九院、21所、工程兵三所协作人员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3年北京留影:左起孙瑞蕃主任、尹国仪、赵洵如、寒野处长、吕敏主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4年照:后排左起XXX、张振华、任喜才;前排左起屠浩方、赵洵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晶华(个稍高)和卿尚春是1967年或1968年10月出差去长春光机所在长春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天安广场,研究所二队女同胞、后排左起金咸安、刘艳苏、邬舒富、王晶华,前排左起卿尚春、凌绩纹、李敏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一次原子弹试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2年11月3日,毛泽东主席在罗瑞卿10月30日《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领导问题的报告》上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总理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为了确保第一次核试验的成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打开小视频,了解第一次核试验准备情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完成第一次核试验技术准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至1964年初,在张超部长,所长的组织、领导下,程开甲、陆祖荫、忻贤杰、吕敏等专家研究制定了核试验的技术方案。根据程开甲的建议,将无线控制改为有线控制,试验采用塔爆方式(这对圆满完成第一次核试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就力学、光学、核测量三个领域提出了45个科研项目和近百个科研课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研究所在先前四位专家以及后来到任的董寿莘、王茹芝、孙瑞着等专家率领下,同军内外有关单位密切合作,短短两年之内,在第一次核试验之前,研制、完成了1000 多台(套)核试验控制、测试、取样、分析及技术保障的各种仪器设备。不带任何问题参加正式试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张超在会议上做任务动员报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超部长为核试验委员会下设试验部副部长(张震寰为部长;朱光亚、程开甲、陈能宽、胡若瑕、张超 副部长);张超为第二十一作业队队长张绍华为政委,(程开甲、董寿莘为副队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春,随着各种仪器设备和试验所需器材均已基本落实,并先后启运至现场,人员也逐渐按编制到齐。进场前研究所机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科技处,器材处、资料处、技保处(在新疆)、行政处、管理处、办公室、政治部、所属六个研究室、一个试验工厂。技保处编有电源、电缆两个连队:管理处编有食堂和一个汽车队。全所共约3000余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十一作业队部分领导在试验现场:</b></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严西江、程开甲、张超、XXX、郭增岺。</p> <p class="ql-block">张超(右)和21所李俊杰副所长(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核试验的各项技术准备就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5月至10月,全国参加试验的军内外26 个单位、5000多名技术和保障人员,以高昂的战斗姿态、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各项准备工作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分布在距爆心8000米范围内的38个测量项目、992个测量点;分别被布放在距爆心200~3000米范围内的主要试验物有:飞机、火车头、坦克、自行火炮、舰艇上层结构、通信设备、工事、医药、食品等21个效应试验项目。第一次核试验的一切准备工作都按时按要求全部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爱萍和部分专家们在试验现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核试验的神经中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试验的产品、测试、指挥控制系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4月,张超所长参与组织了我国的电子学专家和科技人员,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采用多项前沿技术,攻克六大技术难关:可靠性设计、抗干扰纠错信号设计、回答系统的时分多路改计、指令存储设计、状态自动记录设计、放故障紧急“刹车”指令设计。制造出了我国第一代性能先进、外观漂亮的指挥控制设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1964年5月份进场开始,直至10月中旬,现场准备工作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本着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仔细检查还存在什么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正式试验之前,绝不带着问题参加正式试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一次核试验实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经报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批准,1964年10月16日15 时为我国首次核试验的爆炸“零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爱萍在原子弹爆炸前检查试验控制系统准备情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核爆炸零时的确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10月14时30分,张爱萍、刘西尧进入离爆心60公里的白云岗观察所。张爱萍通过专线保密电话向周恩来总理报告:“完成试验前各项准备工作,一切正常。周恩来平静地听完报告,批准按时起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核试验产品按计划起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整个控制大厅,整个试验场区,所有 5000主名参试人员,从战土将军,此刻,期盼、懂憬、激动、自豪,急切地等待着 “零时”的到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接着指令长忻贤杰下达口令:“零前五分钟准备!随后史君文洪钟般的“起爆”声音响彻整个场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道强烈的闪光划破长空,一个大的火球染红了半壁天空,一声巨响震撼了大地,一朵蘑菇云在罗布泊腾空而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张爱萍首先向周总理报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拿起电话机,激动地、庄重地、响亮地向惊-直守候在电话机旁的周恩来总理报告:“原子弹已按时爆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验成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试验结果的最后确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总理向毛主席报告,没想到毛主席还再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怎么证明是核爆炸?”尽管试验现场的军人和科技专家都认为这是核爆炸无疑,但却怎样回答北京的问话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基地研究所用科学的方法测定出蘑菇云顶高约7500~8000米,从而迅速报出了“零”后第一个核试验数据。张爱萍根据有关数据证实和现场专家分析,很快再次向总理报告:“爆炸威力估计为2万吨梯恩梯当量以上,很理想,很成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核爆炸零后回收、取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原子弹爆炸后十分钟,防化部队20多个英勇的侦察兵穿着防护服装,携带仪器,赴汤蹈火,首先出动了,他们要进入辐射沾染区进行实地侦察作业。接着,空中取样飞机、和地面取样、仪器设备回收作业队员等视死如归地进爆区按予定方案进行抢收回收作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的前线指挥部部分领导老照片:(右至左)毕庆堂、张爱萍、刘西尧、刘柏罗、张蕴钰、苑华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核试验测试数据处理及评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基地研究所所长张超和科技专家们紧张繁忙的工作开始了,他们在简陋的房屋和帐篷中,用不健全、不先进的设备,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核试验各种实测数据的处理,并做出评价。晚上,一份详细的文字报告经多方专家之手送到总指挥部,张爱萍和张蕴钰立即签发,于当晚 17时50 分报给了在北京的二机部部长刘杰。刘杰部长随即转报周总理。接着,北京发来中共中央和国务完金试验委员会和全体参试人员的祝贺和慰问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中国从此扬眉吐气,世界为之震惊,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深受鼓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九六四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后,张爱萍副总长与首次核试验委员会成员和技术专家在场区合影。前排左起:王茹芝、张蕴钰、程开甲、郭永怀、彭桓武、王淦昌、朱光亚、张爱萍、刘西尧、李觉、吴际霖、陈能宽、邓稼先、三排右4张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964年10月,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部分领导在马兰一所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排左起:董寿莘、 张超、xxx、 张蕴钰、xxx、程开甲、王茹芝、张 少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排左起:寒野、xxx、刘恕宣、 乔登江、 张继业、 龙文澄、xxx、忻贤杰、 吕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研究所五室执行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留念(1964.10)左起一排:王可定、杨成林、乔登江、申江河、邹进上、桑风乔、王宝荣、哈森;二排:高连科、李从茂、朱煥金、刘宝成、陈建华、邹德山、易仰贤、黄雄汉;三排:李如松、罗箭、邹孝恒、刘贵荣、张玉奇、朱明发、王智广、刘福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11月第一次任务后,从场区撒回马兰的一室参试人员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5年5月30日,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我国第一次、第二次核试验的有关人员。前排右起12周恩来、11林彪、14邓小平、16贺龙、9李先念、8薄一波、17、聂荣臻19罗瑞卿、2杨成武、7程开甲、10朱光亚、13王淦昌、15张蕴钰、18彭桓武、20郭永怀、21张爱萍、23刘杰、25罗舜初、后排左张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树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打破美国等有核国家的核垄断、核威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66年,基地研究所由北京“马蹄楼”移址新建马兰红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6年12月,聂荣臻(前排中)元帅视察红山21所,张超(二排右一为张超、左二为张蕴钰)率21所全体官兵夹道欢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聂荣臻元帅1966年12月视察21所时与官兵合影留念。前排左起:1任先民、2张超、3聂荣臻、5张蕴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7年1月,聂荣臻元帅及总部首长视察21所时与部分干部合影留念。前排左9聂荣臻、左8张蕴钰、右4张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3年6月,李达副总长(二排左三)到21基地视察时与部分参试领导在试验场合影(二排右三张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核武器爆炸效应试验的单位也是马兰精神的组成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直接参加试验的约10余万人次,其中直接从事一线试验的约万人次。参加效应试验的项目大体分为六大类。即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生物效应、工程效应、武器装备效应、通信效应和物资装备效应。累积项目1600余项。共使用效应生物2万多只(其中狗8000余只,猴200余只,小动物12000余只),效应工事908个,其中永备工事104个,野战工事738个,人防工事个,飞机84架次。舰艇上层建筑65艘座,其中快艇5艘,舱室57座,051舰艏楼3座,各类装甲车辆263台次,各种火炮488门,雷达94部,各种导弹24枚,有线和无线通信设备1600多套,电路500条,各类地面建筑14栋,地下铁道试验工事4个,模拟水坝4座,铁路桥梁56座),其中模型桥17座,各种汽车146辆,以及大量轻武器、地雷、弹药、食品、药品、农作物、物资及军需装备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核武器爆炸试验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检验核武器性能,为发展和定型核武器提供依据;二是探索和掌握核武器的杀伤破坏规律,全面发展核防护和核反击的有关技术。我国45次核试验中,近30次安排效应试验。参加效应试验的有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国防科委所属单位,空军、海军、炮兵、工程兵、装甲兵、通信兵、防化学兵、铁道兵、第二炮兵、军事科学院、八一电影制片厂,各军区、各舰队、军区空军以及国务院所属的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水电部、建工部、建材部、石油部、四机部、五机部、六机部、七机部、卫生部、邮电部、粮食部、广播事业局、合作总社,中国科学院,有关高等院校等26个大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他们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马兰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将永载史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张超所长位高不自恃、有功不自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我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成功后。国防科委进一步明确了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的职责和任务:承担我国核试验现场测试大纲、总体方案的设计和理论数据予报;对全场仪器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对每次核装置进行力学、光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参数测试,为武器设计、改进提供可靠的数据。并形成了从体制编制、科室设置、技术分工、试验技术等一整套先进、实用的科学体系。一直在试验现场使用,到全面停止核试验为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颂张超部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邱学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戈壁风沙隐逸名,荒滩烈日照汗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攀峰登顶驱核弹,刻苦攻关伴器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无我献身酬壮志,甘为后者写英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蘑菇云起震寰宇,伟业千秋静雅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025·2.18</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核试验基地研究所不断发展壮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筹建,一九六三年正式成立,是以核科学与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设有核技术及应用、工程力学、无机化学、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六个主干学科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数学等相关学科。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射线(粒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脉冲射线(中子、γ、X、电子)探测技术,核辐射效应,辐射探测技术与成象,激光技术,高功率微波技术,脉冲功率技术,电磁脉冲技术,信号、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计算物理,放射化学与放射分析化学,无机氟化物合成与应用技术,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辐射流体力学,爆炸理论及应用技术,固态材料动态性能研究和强动载实验技术,力学诊断技术,冲击、振动与噪声,自动控制技术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本所建有比较完善配套的实验室体系,如脉冲反应堆,“闪光二号”强流相对论电子束加速器,“强光一号”高剂量率γ和X射线装置,“春雷号”大型有界波电磁脉冲模拟装置,“晨光号”加速器,DPF-200脉冲X射线装置,中子发生器,不同功率的高功率微波源,激光共振电离质谱系统,系列准分子激光器,30万居里钴源,银河-Ⅲ百亿次并行计算机等大型实验设备,为本所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全所共有科技人员近800人,其中研究员、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00余名,从本所专家中产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三十多年来本所承担了国家赋予的多项科学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多项国家和部委级科技成果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张超部长在我国核试验基地试验部、研究所工作12年、1971年5月,任命为21基地副司令员,主管科研试验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他亲自领导、组建了基地试验部、研究所及基地其他有关单位的创建和科研试验工作。参加领导、组织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战略导弹核武器试验任务,其中包括了我国第一次地面核试试验、第一次大气层核试验、第一地下核试验等一系列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圆满完成了我国十几次关键的核试验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张超是《中国马兰》核试验基地技术部、研究所和基地的开创者、建设者、奉献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他功勋卓著,甘为人梯,无怨无悔,终身隐姓埋名!</b></p><p class="ql-block">张 超将军的简历:</p><p class="ql-block">1920年11月出生,河北省威县人。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历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教导队学员、班长、政治教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司令部参谋,八路军第一二九师轮训队学员,太行军区第五分区司令部参谋、独立营参谋,太行军区司令部参谋,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十六旅司令部参谋主任,第六纵队十七旅五十团参谋长,第六,纵队十六旅四十六团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OO团副团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O一团长、一OO团团长,十二军三十四师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学员,国防科委二十一训练基地试验部部长、研究所所长,二十一训练基地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科学技术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轮训班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64年3月晋升为大校军衔。1984年7月离职休养(正军职)。1988年8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5月13日l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