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豫东南洪河与汝河的交汇处,洪河与分洪道如母亲温柔而坚韧的臂弯,环抱着那片令我魂牵梦绕的土地。</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新蔡顿岗老沈岗,在我的记忆里,这片土地落后而贫瘠,十年九涝、灾害频仍,但就是这片多情的土地却满是我割舍不下的眷恋,承载着我太多的回忆,每一寸都渗透着浓浓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说起老沈岗在新蔡及中原厚重而璀璨的历史上并不陌生,老沈岗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座重要都城,是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叶公沈诸梁的故乡,是如今大街小巷弥漫舌尖麦香顿岗油馍的发祥地,是延绵数百年来香火不断、百姓祈风祈雨祈平安的跪拜福土。</p> <p class="ql-block">老沈岗庙会是新蔡城东最大的庙会之一,是顿岗及周边几个乡镇的文化图腾,是顿岗人心中的心灵慰籍地。每年三月二十八,天未亮,老沈岗就从沉睡中苏醒,老老少少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向往,沿着熟悉的小路,如潮水般涌向沈岗。</p> <p class="ql-block">庙会上,琳琅满目的摊位错落有致,五彩斑斓的糖人儿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拨浪鼓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各种小吃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撩拨着人们的味蕾,交织着舌尖的清香。糖画摊前,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艺人将糖稀绘成各种生动造型;杂耍艺人的表演惊险刺激,引得众人阵阵惊呼。而最诱人的,当属那一个个卖沈岗油馍的摊位,刚出锅的油馍,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咬上一口,酥脆与醇厚俱在,葱花与芝麻飘香,仿佛能驱散生活的所有苦涩。</p> <p class="ql-block">大人们在摊位间挑选着农具、生活用品,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则穿梭在人群中,手里紧紧攥着刚买的炒糖豆、小火炮,嘴里吹着上面涂满花红蓝绿的小叫吹(也叫泥沽沽)奔向下一个快乐。</p> <p class="ql-block">我是60后,家乡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生产队劳动。在那个火热的岁月里,晨曦微露,生产队的上工铃声便响彻村子上空。各家各户青壮劳力一边揉着惺松的眼睛,一边懒洋洋的扛着铁锨,套好牛车,拉着满载粪肥的车子,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田间。粪肥的气味虽刺鼻,却饱含着对土地的深情与对丰收的期盼。到了田间,大家分工协作,用铁锨将粪肥均匀地撒在土地里,那动作如同天女散花,又如同用力撒开一张沉重的鱼网,优美而娴熟,潇洒而灵动,仿佛在播撒着来年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麦收时节,家乡的田野一片金黄。麦浪随风翻滚,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成熟的喜悦。人们手持镰刀,弯腰劳作,“唰唰”的割麦声,犹如奏响的丰收乐章。</p><p class="ql-block">收割大豆时,豆荚饱满,大家小心翼翼地采摘,每一颗豆子都承载着辛勤的汗水。收割后的庄稼堆满架子车,乡间小道崎岖,架子车在上面吃力前行。拉车的人弓着背,肩膀被绳索勒得通红,每一步都充满艰辛;推车的人也竭尽全力,喊着号子为彼此加油。这一步步,是对生活的执着,对土地的感恩。</p> <p class="ql-block">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田野里一座座静静伫立的坟墓。小时候,路过时心中总会涌起恐惧,坟头摇曳的杂草,仿佛隐藏着无尽的未知。长大后,我才明白,那是后人对先辈的深深牵挂与思念,是家族延续的见证。每一座坟墓,都承载着一段段过往,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兴衰变迁。</p> <p class="ql-block">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打麦场快乐的童年梦。麦收后,麦秸垛像一座座小山丘,错落分布。我们在麦秸垛间捉迷藏、嬉戏打闹,麦秸的清香萦绕四周。大人们在一旁忙碌地脱粒、扬场,扬起的麦粒在阳光下闪烁如金。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打麦场上,给一切都镀上了梦幻的色彩。我们躺在麦秸垛上,仰望着满天繁星,听着大人们讲述古老传说,笑声在夜空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村头那棵高大但永远也爬不够的大槐树。那棵大槐树装满了我的童年,粗壮的枝干向四周伸展,浓密的枝叶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为人们遮挡炎炎烈日。夏日午后,姥姥和村里的老人们在树下摇着蒲扇,讲述着村里的故事,我则和一群孩子们围着大槐树追逐着透过树叶缝隙洒下的光斑,或是安静地听着。这棵大槐树见证着我们这个小小村子的变迁,陪伴着祖辈和我一代又一代人成长。</p> <p class="ql-block">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我刻骨铭心、惊险刺激的传奇经历。我十岁那年,本村老爷爷一边拿着鞭子一边专注牵牛碾场,没留意我和小伙伴在旁追逐。我不慎被厚厚的麦秧绊倒,倾刻倒在滚动前行的石磙下。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恐惧蔓延。不远处的父亲如闪电般冲来,一把将我从碾压我的石磙后抱起。几百斤重的大石磙摇摇晃晃从我身上碾过,在打麦场上的大人们都看傻了,都以为我非死即伤,性命难保,幸运的是,我福大命大造化大,当父亲抱起我仔细查看了全身后,只有后脑勺擦破点油皮。从此,“王铁头”的外号在村里叫我了十多年,每次听到,那段惊险又欢乐的童年记忆便涌上心头。多亏厚厚潮湿的麦秧救了我一命,感谢阎王爷的不收之恩。</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所谓乡愁就是我们小时候想拼命逃离的地方,长大后又回不去的故乡。忘不了天爷庙改造的沈岗学校,我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七年时光;忘不了大雨天,因家境贫寒买不起胶鞋,我光着脚丫走在泥泞的上学路上,雨水溅湿裤腿,却浇不灭我对知识的渴望;忘不了教室里泥巴桌子、昏暗的煤油灯虽简陋,但朗朗的读书声格外响亮,那是对知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忘不了勤工俭学,我从自家麦茓子里搲麦子上交,心中满是自豪,那是为集体贡献的荣光;忘不了姥姥手擀沈岗油馍那醇厚的面香,仿佛从春秋悠悠飘来,延续至今,一直让我唇齿留香;忘不了童年陪父亲夜晚看场,繁星点点,我和父亲躺在麦场,仰望着浩瀚星空,父亲指着星星,给我讲述着星座的故事,声音低沉而温暖,伴随着阵阵虫鸣,让我安然入眠;难忘父亲赶牛犁地时,“吁”“驾”的吆喝声,充满力量与威严,仿佛在唤醒沉睡的土地吟唱;难忘母亲一次次弯腰挥动镰刀,那弯曲的脊背,承载着生活的重担,却从未有过丝毫抱怨。</p> <p class="ql-block">难忘连接河南河北的那座木桥,千疮百孔、周身漆黑,它见证了两岸的往来,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希望。这座桥今天虽已被雄伟的水泥桥代替,但它永远矗立在我的心中,那么伟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乡容不下肉身,他乡盛不下灵魂。如今,我早已离开家乡,漂泊在远方,但那些关于家乡的记忆,却如同一坛陈酿的美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醇香,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心中不断展开。沈岗庙会的热闹、田间劳作的艰辛、打麦场的欢乐、大槐树下的温馨、石磙碾压的惊险、小学的成长、陪父亲看场的快乐,以及那座我心灵深处的木桥,都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顿岗,这片饱经苦难却又充满希望的土地,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每一寸都似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我心灵深处,散发着温暖而迷人的光芒,它承载着数不尽的往昔岁月与浓厚乡愁,是我灵魂的归处,无论漂泊何方,它都如同一根无形的线,紧紧牵着我的心,使我牵肠,让我怀念,永远铭记自己的根在这片散发着油馍香的土地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