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直隶總督署掠影

原始部落

<p class="ql-block"> 直隶總督署</p><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直隶”代表京師(北京)周邊的府、州、縣,包括今河北省大部,天津和一小部分河南、山東。清政府稱“直隶省”,直屬朝廷管轄,類似今天的“直轄”。行政中心設在保定府,直隶總督駐於此,直隶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為清朝九大總督之首。</p><p class="ql-block"> 清朝&lt;直隶總督署&gt;坐落於今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裕華路301號。東西長130米,南北長220米,占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有清二百五十餘年保定一直作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p><p class="ql-block"> 直隶總督暑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清代衙署。原建築始建於元,明初為保定府衙,明永樂年間改為大寧都司署,清初改為參將署。</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八年(1729年)經大規模擴建後,正式建立總督署。自雍正至宣统,歷經清朝八帝,共74人99任總督。其中不乏清王朝著名重臣,如李衛、曾國藩、李鸿章、袁世凱等。特别是李鸿章自1870年接任曾國藩直隶總督兼北洋大臣,先後三次出任此職近25年。宣统三年(1911年)廢直隶總督署。可谓“一座總督署,半部清朝史”。民國五年(1916年)改為直隶督軍署,民國九年(1920年)改為直鲁豫巡閲使暑。1949年建河北省人民政府。1990年辟為博物舘,1991年開始對公衆開放。</p><p class="ql-block"> 整座建築坐北朝南(俗云“衙門口朝南開”)所有房屋皆為青磚布瓦頂小式硬山建築,黑色立柱無豪華裝飾,古樸大方威嚴凝重。為前朝後寝式(前半部分辦公,後半部分為總督及家眷、僕從等住處)。整座建築分東、中、西三路,均為多進四合院格局</p><p class="ql-block"> 中路是衙署核心部分,為中軸對稱布局,五進四合院。從南至北分别為:大門、儀門院、&lt;公生明&gt;牌坊、大堂院、二堂院、官邸院和上房院。</p><p class="ql-block"> 圖為直隶總督署外景(大門)</p> <p class="ql-block"> 總督署大門近景</p><p class="ql-block"> 大門漆黑色,立柱亦黑色。威嚴肅穆,三開間進深7.4米。門額懸白底黑字宋體&lt;直隶總督署&gt;豎扁。</p> <p class="ql-block"> 儀門</p><p class="ql-block"> 穿過大門進入儀門院。儀門三開間,當心間設門扇,進深5..6米。上懸&lt;威撫畿疆&gt;匾。</p> <p class="ql-block"> &lt;公生明&gt;牌坊</p><p class="ql-block"> 儀門院和大堂院之間立一牌坊,上書&lt;公生明&gt;。是對官員們的一種警示,為官必應公正。</p> <p class="ql-block">  過<公生明&gt;牌坊到達總督署核心一一大堂院。</p><p class="ql-block"> 大堂也稱正堂,為總督拜牌迎旨,舉行賀典,處理重大事務之所。為五開間,長22米,進深10米,高9米。正門外檐懸&lt;旟(yU)鎮冀門&gt;匾。為乾隆御筆,二門上懸道光御筆&lt;宣勤篤祜&gt;匾。</p> <p class="ql-block">  大堂東(上)、西兩側門匾額。</p><p class="ql-block"> 東侧&lt;調鼎凝釐(li)&gt;為慈禧太后賜李鸿章,西侧&lt;鈞衡篤祜&gt;為光緒御筆賜李鸿章。(二者均為李鴻章七十大夀時所賜)可見晚清朝廷對李鴻章的倚重。</p><p class="ql-block"> 東側&lt;協中延慶&gt;匾為雍正為表彰第七任總督唐執玉所賜。西側&lt;耆夀宣勤&gt;匾為嘉慶為表彰第二十五任總督梁肯堂政績所賜。</p> <p class="ql-block"> 大堂正中公案桌,後面屏風彩繪丹頂鹤、海潮、红日,為一品文官標誌。上懸雍正御書&lt;恪恭首牧>匾。兩旁楹聯:</p><p class="ql-block"> 俯仰不愧天地</p><p class="ql-block"> 褒貶自有春秋</p><p class="ql-block"> 然真正能做到,難矣哉!</p> <p class="ql-block">  大堂東侧萬民傘、誥封架、職銜牌等辦公用品和出行儀仗。</p> <p class="ql-block">  大堂西側萬民傘、誥封架、職銜牌等出行儀仗。</p><p class="ql-block"> 此為封建社會一品大員之威儀。今天極應革除積弊,官員出行輕車簡從不扰民,亦節省社會管理成本。</p> <p class="ql-block">  大堂院東西兩側9間科房,設總督署六部。東邊吏部、户部、禮部;西邊兵部、刑部、工部。分别與中央朝廷的吏、户、禮、兵、刑、工六部對應。</p><p class="ql-block"> 現已辟為衙門文化展室,展出有關封建社會衙門文化演變资料、圖片、文物等。</p> <p class="ql-block"> 二堂</p><p class="ql-block"> 二堂在大堂北面。為總督日常辦公和接見外地官員的地方。檐下懸&lt;三輔循聲&gt;匾為李鸿章撰。堂内中間設辦公桌案,案後中間立木雕座屏,上雕麒麟為一品武職大員標誌。上懸&lt;政肅風清&gt;匾,為第十四任總督孫嘉淦書。</p> <p class="ql-block">  二堂正門外兩側抱柱楹聯:</p><p class="ql-block"> 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p><p class="ql-block"> 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p><p class="ql-block"> 教人心懷坦蕩,不做惡事、壞事。</p> <p class="ql-block">  二堂内東、西兩側分别為議事廳和啟事廳。署衙幕僚議事之所。</p> <p class="ql-block">  二堂後壁東側所懸“為官八箴”為清朝直臣孫嘉淦所定並書。西侧“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乃為官公平、清廉之箴言。</p><p class="ql-block"> 時代雖不同,但無論身居高位,還是普通人,都應牢記:清廉守正是為官作人的底綫。</p> <p class="ql-block"> 内宅門</p><p class="ql-block"> 這裏是外朝内寢的分界。從此門進入三堂(官邸)。</p> <p class="ql-block"> 三堂</p><p class="ql-block"> 三堂為總督官邸,宽22.3米,進深6米。門前抱柱楹聯:</p><p class="ql-block"> 將勤補拙,以儉養廉</p><p class="ql-block"> 既是為官之道,亦是為人之則。</p><p class="ql-block"> 官邸堂屋東西兩側有書房和簽押房(辦公室)。分别是總督習字讀書和辦理公事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上房(四堂)</p><p class="ql-block"> 最後一進院是總督及家眷生活、起居之所。相當於在任總督的私宅。開間22.5米,進深8米。</p><p class="ql-block"> 較前面不同的是上房地面舖設木質地板,上面吊頂用宣级裱糊,降低了室内高度,室内有在窗外燒火的火炕,用於冬季取暖,更加宜居。</p><p class="ql-block"> 圖為上房堂屋北側家俱及擺設復原。</p> <p class="ql-block">  整座建築布局規整,功能分明。前朝威嚴端肅,後寢簡約並不奢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