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会看世界的人

YD(张玉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做一个学会看世界的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〇二五年二月十八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文/张玉党 出镜/唐甜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曲目/《看世界》 演唱/南已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微信号/wxid_mz3nxqm1wsir1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4331733</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号/04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只鸭子,若呆在水里,人们只能看到鸭子水面的部分,而看不到水面以下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棵树,有地上和地下两部分,人们只能看到地面的树干、树枝和树叶等,而看不到地下的树根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幢大楼,有主体和基础,人们只能看到地面的主体,而看不到地下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里的冰山,人们只能看到露出水面的那部分,而看不到藏在水里的那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有外在的身体和内在的身心,人们只能看到身体的部分,而看不到身心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几例,至少可以给人们这样5点启示,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看到的不一定不存在,看到的往往不是全部,看到的部分往往是由看不到的部分决定的,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永恒不变的,即使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虽然看不到水里鸭子水下的部分,但是鸭子的腿、掌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虽然能看到一棵树是高是矮、是粗是细,这些只是树的一部分,但是看不到地下那些错综复杂、大大小小、弯弯曲曲、正在行走的树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虽然看不到大楼地下的基础,但是一幢大楼能盖多高、能盖多大面积是由其基础深不深、大不大所决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虽然能看到水里的冰山或大或小以及所在的方位,但是这座冰山是会变化的,或许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变大或变小,乃至消失,也会随着风向或外力而发生位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虽然能看到一个人的外貌,或听到一个人的声音,或看到一个人的行动,但是一个人所呈现出来的外貌、发出的声音、做出的行动,未必就是真实的,或者说也许有不真实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虽然这句话有其合理之处,但凡事不可绝对,或许耳听也有真实的,或许眼见未必都是真实的,因为眼睛所见只是现象,而非本质,甚至只是看见了自己愿意看见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因为它是由复杂的人、复杂的事和复杂的物组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长着眼晴,而眼睛本就是为了看东西、看世界而长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时候,看东西仅仅用眼睛就足够了。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尤其是在看世界的时候,仅仅用眼睛就不够了,还要用脑子、用心一起去看,且要认真、仔细去看,才有可能看清楚、看准确、看明白。也就是说,看世界,仅有眼力还不够,还要用上脑力和心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看世界的能力?途径“有三”,一是勤于学习,二是乐于实践,三是善于总结,且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世界“与“会看世界”不是一回事。由“看世界”到“会看世界”,这中间有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过程,不仅需要量的积累,而且需要大量的积累、长期的积累,才有可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在那不经意间发生了质的飞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不会看世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绝对的会看世界,也没有谁是绝对的不会看世界。任何一个人,不论是今天,还是明天,甚至是到了将来的任何时候,都是行进在学会看世界、更会看世界的路上,而不可能走到尽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08:57写于LWJZ)</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对《做一个学会看世界的人》写作手法分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使其观点表达清晰且富有说服力,以下是对其写作手法的详细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 举例论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丰富具体的事例罗列:文章开篇通过一系列具体且常见的事例展开论述,如鸭子在水里只能看到水面部分、树有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大楼有主体和基础、水里的冰山只能看到露出水面部分、人只能看到外在身体等。这些例子涵盖了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常见事物,非常直观地展示了“看到的往往不是全部”这一核心观点,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并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入剖析事例内涵:在列举事例后,作者对每个例子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例如,在提到冰山时,不仅指出人们能看到其在水中的部分,还详细阐述了冰山会因温度、风向等因素发生变化,甚至消失或位移,从而强调“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永恒不变的”。这种对事例的深入剖析,使观点更加深刻和具体,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 引用论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巧妙引用俗语:文中引用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广为人知的俗语,先肯定了其合理性,然后通过转折“但凡事不可绝对,或许耳听也有真实的,或许眼见未必都是真实的”,对其进行辩证分析。这种引用俗语并进行反向思考的方式,既引起了读者的熟悉感和认同感,又巧妙地引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眼睛所见只是现象而非本质,使文章的观点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 对比手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反对比阐述观点:在论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观点。例如,在说明“看到的不一定真实”时,将人们看到的鸭子水面部分与水下实际存在的腿、掌进行对比,将看到的大树地上部分与地下复杂的树根进行对比,将看到的人的外貌、声音、行动与其可能存在的真实情况相对比。通过这种正反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看到的部分往往是由看不到的部分决定的,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这一观点,使读者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 层层递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点阐述逐步深入:文章的论述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特点。首先,通过举例引出“看到的往往不是全部”这一基本观点;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入阐述,分析看到的部分与看不到的部分的关系以及看到的东西的不永恒性和不真实性;然后,提出提高看世界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最后,阐述“看世界”与“会看世界”的关系,强调这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整个论述过程逻辑清晰,环环相扣,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5. 哲理升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文章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出发,如鸭子、树、大楼等,逐渐上升到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这一抽象层面。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引申出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提高认知能力的哲理思考,如“看世界,仅有眼力还不够,还要用上脑力和心力”“任何一个人,不论是今天,还是明天,甚至是到了将来的任何时候,都是行进在学会看世界、更会看世界的路上,而不可能走到尽头”。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哲学内涵,引发读者对自身认知和世界观的进一步思考。</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ux005g" target="_blank">做一个选所爱和爱所选的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tzgkoa" target="_blank">做一个善悟人生的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t01k1y" target="_blank">做一个“智慧”的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s3l970" target="_blank">做一个内心有“空”间的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qx8hwc" target="_blank">做一个能够赢得人生的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lwe1rv" target="_blank">做一个“凡事留有余地”的人</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