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游(2)波黑萨拉热窝(2024-10-29)

王志敏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行程,包括上午<b>萨拉热窝的拉丁桥、塞尔维亚东正教堂、萨拉热窝钟楼及巴什察尔希亚老城</b>,<b>下午去塞尔维亚诺伊维德市游览彼德瓦拉丁古城</b>。</p> 波黑 <p class="ql-block">  全称“<b>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南、西、北三面与克罗地亚毗连,东与塞尔维亚、黑山为邻。</p><p class="ql-block"> <b>6世纪末7世纪初</b>,部分斯拉夫人南迁到巴尔干半岛,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地定居。<b>12世纪末</b>,斯拉夫人建立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b>14世纪末</b>,波斯尼亚进入鼎盛时期。<b>1908年</b>,被奥匈帝国占领。<b>1914年6月28日</b>,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当地青年暗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b>1918年</b>,一战结束后,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b>1929年</b>,改称南斯拉夫王国,波黑是其的一部分。<b>1945年</b>,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波黑成为其中一个共和国。<b>1992年3月</b>,波黑战争爆发。<b>1992年5月22日</b>,波黑加入联合国。</p> <p class="ql-block">  波黑国土总面积51209平方千米,世界排名第125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截至2023年10月,波黑总人口为353万人,主要为波什尼亚克族。</span></p><p class="ql-block"> 波黑行政区划有两大特点:</p><p class="ql-block"> 1)<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两个实体组成,即</span><b style="font-size:18px;">北部的波黑联邦</b><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占波黑领土51%,下设10个州)和</span><b style="font-size:18px;">南部的塞族共和国</b><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占波黑领土49%,下设10个市),和一个</span><b style="font-size:18px;">特区</b><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尔奇科特区)组成。</span></p><p class="ql-block"> 2)按三大民族划分为:波斯尼亚族(简称“波族”)控制区、塞尔维亚族(简称“塞族)控制区及克罗地亚族(简称“克族”)控制区。布尔奇科特区单设。</p> <p class="ql-block">  <b>波黑国旗</b>,长方形,长宽比为2:1。蓝色旗面,图案为金黄色大三角形,沿三角形的一条边还有一排白色星星。大三角形的三条边象征组成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的三个主要民族,即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金色即太阳之光辉,象征着波黑人民心中充满希望。蓝底色和白色五角星象征着欧洲,标志着波黑是欧洲的一部分。这面国旗采用于1998年2月10日。</p><p class="ql-block"> <b>波黑国徽</b>,图案与国旗相同。启用于1998年2月10日。国徽为蓝盾。一道白色的宽条斜贯盾面,上下各有三朵黄色百合花点缀盾面。黄色三角形代表组成国家的三个地区,也代表太阳,象征对和平的渴望;蓝色和星星象征这个国家与欧洲、欧洲联盟以及欧洲议会的关系。</p> 萨拉热窝 <p class="ql-block">  <b>萨拉热窝</b>(Sarajevo),<b>对它的初识</b>,来自60多年前中学的世界地理课及以后点点滴滴的媒体资料。</p><p class="ql-block"> 1)<b>萨拉热窝</b>,<b>波黑首都</b>,全国第一大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波黑中东部萨瓦河的支流米里雅茨河上,面积142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 </p><p class="ql-block"> 2)<b>萨拉热窝</b>,<b style="font-size:18px;">初建于1263年</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城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遗迹,到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建筑,再到如今的现代化都市,它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 3)<b>萨拉热窝</b>,很早就是<b>欧洲名城</b>。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以是欧洲唯一一座四种宗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和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欧洲第二座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以及拥</span>有壮丽山脉、清澈河流和广袤森林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然风光而著称于世的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4)</span><b style="font-size:18px;">萨拉热窝</b><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个</span><b style="font-size:18px;">有历史有故事的城市</b><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遗憾的是,</span>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好像总眷顾萨拉热窝这片土地。建城之前,在这里居住的伊利里亚人,先后被罗马帝国、哥特人、斯拉夫人征服而占据。建城之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战火一次又一次在这里燃烧,从</span>奥匈帝国时期的大土耳其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至近代的波黑战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萨拉热窝</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给我留下深刻印象</b><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则是</span><b style="font-size:18px;">47年前</b><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学年代上演的反映外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南斯拉夫电影</span><b style="font-size:18px;">《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b><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及近代发生在1992年至1995年的内战——</span><b>波黑战争</b>。 </p><p class="ql-block"> <b>萨拉热窝</b>,<b>给我更大震惊</b>的是,在这次旅游前,知悉发生在这里的“<b>萨拉热窝事件</b>”,仅是<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总算明白,在有着 “</span><b style="font-size:18px;">欧洲火药桶</b><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之称的巴尔干半岛上,萨拉热窝引发了一战,二战中再次遭到重创,又在波黑战争中遭受严重内伤,</span><b style="font-size:18px;">它真是个命运多舛的城市</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p> 市政厅 <p class="ql-block">  上午9:30,<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停车场下车后,沿着</span><b style="font-size:18px;">米莉亚茨河</b><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往外观萨拉热窝</span><b style="font-size:18px;">老市政厅</b><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左拐越过<b style="font-size:18px;">塞赫尔切哈亚桥</b>(<span style="font-size:18px;">Sehercehaja),</span>来到河对岸广场。</p> <p class="ql-block">  河畔横置着醒目地“<b style="font-size:22px;">sarajevo</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拉热窝)</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标志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对岸的黄色建筑,是奥匈帝国占领萨拉热窝时期,于1892年</span>出资建造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其</span>风格糅合了新古典主义和安达卢西亚风格,被称为<b>新摩尔风格</b>。 </p> <p class="ql-block">  自1896年4月20日首次开放以来,它成为萨拉热窝最重要的标志,是原萨拉热窝市政厅。二战后成为<b>波黑国家兼大学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 1992年8月25日至26日, 波黑战争期间被炮弹击中,近90%的图书馆藏被烧毁殆尽,由此这座大楼也成为萨拉热窝被围困的象征之一。1996年重建,并于2014年5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至今。</p> 米莉亚茨河 <p class="ql-block">  这条萨拉热窝的<b>母亲河</b>全长27公里,起源于城东的<b>帕莱</b>,流经市中心,穿城而过,最终汇入<b>波斯尼亚河</b>。它将萨拉热窝分成了的北面的老城和南部的新城。</p> <p class="ql-block">  河上有石桥、木桥,也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铁桥。这是</span><b>Novi most Vijećnica桥</b>。</p> <p class="ql-block">  前望<b>帝王桥</b>。</p> <p class="ql-block">  <b>Emperors Bridge</b>(帝王桥)。</p> 拉丁桥 <p class="ql-block">  站在帝王桥上,前望河上最著名的<b>拉丁桥</b>(Latin Bridge)。</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最初是一座木桥,</span>后由一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叫</span><b>阿卜杜拉·布里加</b>(<span style="font-size:18px;">Abdulah Briga)的</span>萨拉热窝富商,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798年至1799年间,在被冲毁的原桥址上</span>捐建,成为如今的3孔<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拱桥。 </span></p> <p class="ql-block">  它不仅见证了萨拉热窝的历史变迁,更见证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拉丁桥北端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这一“</span><b style="font-size:18px;">萨拉热窝事件</b><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拉丁桥被誉为“</span><b style="font-size:18px;">改变了世界历史的一座桥</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为纪念这位前南斯拉夫爱国主义青年、民族英雄,它曾被改名为<b>普林西普桥</b>,直至南斯拉夫解体、波黑战争结束后,才恢复为<b>拉丁桥</b>旧名。</p> <p class="ql-block">  站在拉丁桥上,回望<b>帝王桥</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在</span>桥北堍竖立了这块<b>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纪念碑</b>。 </p> <p class="ql-block">  据说,纪念碑另一侧原立有<b>加夫里洛·普林西普雕像</b>,波黑战争后雕像被搬走了。现只留下的空基座,也成为了人们的休息坐椅。</p> <p class="ql-block">  同时,将桥北侧的<b>原咖啡馆</b>改造成了现今的“<b style="font-size:18px;">1878-1918年萨拉热窝</b><b>博物馆</b>”,<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奥匈时期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b> 馆内</b>展出的内容,完整叙述了这次刺杀事件,并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实情况。</p> <p class="ql-block">  馆外橱窗内也陈列了“<b>萨拉热窝事件</b>”的相关图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橱窗下面的墙上还嵌有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b>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此暗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地面上的一双</span>加夫里洛·<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林西普的脚印,就是</span>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地。‌ </p> <p class="ql-block">  <b>萨拉热窝事件</b>(Sarajevo Assassination)于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这一天是<b>塞尔维亚国耻日</b>(1386年6月28日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故6月28日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b>国耻日</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事发上午10时左右,</span>那天斐迪南夫妇<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城郊指挥、检阅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以示其侵略野心的军事演习</span>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萨拉热窝市区进行巡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而此刻,由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的暗杀好战分子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的行动也已准备就绪。</span>当乘坐的敞篷车<span style="font-size:18px;">车队经过拉丁桥时,有预谋的七个塞族青年中的一位,甩出的炸弹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击伤了随从。斐迪南下车察看了现场,然后登车挥手说:“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将伤者送医后,车队继续前往市政厅参加欢迎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斐迪南演讲议程结束,想绕道去医院看望被炸伤的随从。但不知是绕道想法未告知第一辆车,还是司机在路上转错了方向,车队还是从原路走。当来到拉丁桥边,原先的七个塞族青年并未散去,一看机会来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隶属塞尔维亚“</span><b style="font-size:18px;">黑手社</b><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在桥北端用勃朗宁M1910型自动手枪连开七枪,枪杀了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奥地利皇储)和他的妻子索菲亚·霍泰克。</span></p><p class="ql-block"> 这次事件有很多巧合和偶然因素,如果斐迪南在炸弹爆炸后改变行程,或是后来司机没有转错方向,这次事件也许不会发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历史就会改写。 但历史是不容假设的,</span>即使没有这次事件,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日趋激化,战事的发生只是时间迟早而已。因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奥集团在</span>普林西普枪杀斐迪南大公夫妇后,曾欣喜若狂地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事发一个月(“<b style="font-size:18px;">七月危机</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次事件成为导致奥匈帝国在8月初向塞尔维亚宣战、</span>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850万士兵和1300万平民死亡、2100万人受伤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萨拉热窝和巴尔干半岛却因此一辈子背上了“<b>火药桶</b>”的名号。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加夫里洛·普林西普(1894.7.13-1918.4.28),</span>塞尔维亚人,民族主义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普林西普是贝尔格莱德的学生,当时未满20岁不能判死刑。故1914年10月被判20年有期徒刑。狱中的普林西普因为健康原因接受了切除手臂的手术,并于1918年4月28日因肺结核死于监狱中。</span></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外停放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当年乘坐的敞篷轿车(仿制车)。</p> 塔什利汗遗迹公园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在<b>Zelenih beretki街</b>左拐前往<b>塔什利汗遗迹公园</b></p> <p class="ql-block">  <b>塔什利汗遗迹</b> (Remains of TashliHan),是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老集市的断垣残壁, 考古研究发现了部分地基和墙壁,近年来修整为纪念公园,2007年被认定属波黑国家纪念建筑。</p> 圣母圣诞主教座堂 <p class="ql-block">  再沿街前行,来到<b>圣母圣诞主教座堂</b>。</p> <p class="ql-block">  它也称为<b style="font-size:18px;">塞尔维亚东正教会大教堂</b><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前南斯拉夫最大的东正教堂,是纪念圣母玛利亚诞生的大教堂,建造于1863年至1874年期间。</span> </p> <p class="ql-block">  教堂有三个<b>巴西利卡</b>[1]和5个带有十字架的穹顶,塔楼为巴洛克风格,气势宏伟。(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 <i>注1:</i><b><i>巴西利卡</i></b><i>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i></p> 解放广场 <p class="ql-block">  这座位于圣母圣诞主教座堂西侧解放广场中央的雕塑,是意大利艺术家弗朗西斯科·佩里利的作品,现在全世界有四座同样的雕塑,分布在四大洲,其中有一座在中国的长春。雕塑底座的碑文上写着:“<b>多元文化人创造世界</b>”。</p> <p class="ql-block">  雕塑的主题是一个裸体的男子,正在鸽子的帮助下搭建地球的子午线。</p><p class="ql-block"> 该雕塑放在这里寓意深远,萨拉热窝被誉为“<b>巴尔干的耶路撒冷</b>”,这里是多民族、多宗教的交融之地,惟有多元和包容才能避免冲突和战争。</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还矗立着很多<b>名人雕像</b>。</p><p class="ql-block"> 图1:伊萨克·萨约科维奇(ISAK SAMOKOVLIJA ),1889年-1955年,著名编剧,活跃于20世纪的电影和戏剧创作领域。</p><p class="ql-block"> 图2:伊沃·安德里奇(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Ivo Andric),1892年-1975年,南斯拉夫作家、外交官,曾任南斯拉夫作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图3:梅沙·塞利莫维奇(Mesa Selimovic),1910年-1982年,前南斯拉夫作家。</p> <p class="ql-block">▼ 图1:肯德·库列诺维奇(SKENDER KULENOVIC),1910年-1978年,编剧。</p><p class="ql-block"> 图2:阿利亚·伊萨科维奇(ALIJA ISAKOVIC),1932年-1997年,编剧。</p><p class="ql-block"> 图3:布兰科·乔皮奇(BRANKO COPI Ć),编剧。</p> 圣心主教座堂 <p class="ql-block">  然后穿过解放广场,来到圣母圣诞主教座堂左后方的<b>圣心主教座堂</b>,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式名称是</span><b style="font-size:18px;">耶稣圣心主教座堂</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也称<b>萨拉热窝大教堂</b>,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4年至1889年为供奉耶稣圣心而建,是波黑最大的罗马天主教教堂,是萨拉热窝最著名的地标之一。 </span></p> <p class="ql-block">  该教堂由匈牙利建筑师JosipVancaš设计,据说他是从巴黎圣母院和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的设计中找到的灵感。 </p><p class="ql-block"> 正面双塔为哥特式建筑,塔尖高度43米。入口处上方窗户的设计绘有萨拉热窝州的州旗和风景,另外罗马式美术风格的2个塔上绘有萨拉热窝的市旗和市徽。</p> <p class="ql-block">  教堂门前的塑像,一开始还以为是教皇保罗二世,经导游介绍才知道他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世纪初担任Vrhbosna大主教管区的</span><b style="font-size:18px;">大主教‌</b><b>Josip Stadler‌</b>。</p> <p class="ql-block">  在圣心教堂前的广场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你会发现有一块像被泼了红漆、看上去像鲜血的地面。它有个很诗意的名字,叫“</span><b style="font-size:18px;">萨拉热窝的玫瑰</b><span style="font-size:18px;">”(Sarajevo Roses)。</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萨拉热窝人民用这种方式去缅怀战争中死去的亡魂,无数子弹、炮弹曾经从这座城市射出,带走了一条又一条曾经炽热又鲜活的生命。提醒下一代勿忘血泪,在战争的血泊中,开出和平的玫瑰。</span></p> 巴什察尔希亚老城 <p class="ql-block">  接着,顺着教堂前的<b>费尔哈迪亚(Ferhadija Street)步行街</b>,往东来到老城区的<b>巴什察尔希亚老城</b>。</p> <p class="ql-block">  据说,在这条萨拉热窝最繁华的步行街上之一的<b>费尔哈迪亚街</b>上,有一条被称为“<b>东西文化分界线</b>”的黑白油漆线横亘在大街正中央,上面写着“<b>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b>”,意指萨拉热窝的“<b>东西方文化相汇处</b>”,东侧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城市风格街区,西侧是奥匈帝国的城市风格街区。</p> <p class="ql-block">  <b>巴什察尔希亚</b>,是萨拉热窝老城区的主大街,是效仿阿拉伯市场于16世纪建造的商业区,也是该市的历史和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至今仍保留着500年前的风貌,街上石块铺路,街巷纵横,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这里的手工艺品已经有几百年的锻造历史,从土耳其式的咖啡具,手工制作的铜质花瓶、圆盘艺术品,到形形色色的木质烟柄、烟盒,各种各样的首饰、装饰品应有尽有。据说最初这里的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主打行当,久而久之,行当就成为了街道的名称,比如铜匠街、锁匠街、鞋匠街、裁缝街等等。 </p> <p class="ql-block">  而且,这里还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重要取景地。</p><p class="ql-block"> 这部由前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片,由哈·克尔瓦瓦茨执导,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留比沙·萨马季奇等主演。该片于1972年4月12日在南斯拉夫上映,1972年11月30日在匈牙利上映,1977年8月20日起在中国陆续上映‌。</p><p class="ql-block"> 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军在撤退过程中企图摧毁萨拉热窝的燃料仓库,当地游击队队长瓦尔特<span style="font-size:18px;">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与带领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span>与德军展开斗争,<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打入内部的间谍现出原形后,成功地挫败了敌人的阴谋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影片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和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轰动‌。</span> </p><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mr.baidu.com/r/1y4O0VvO5I4?f=cp&rs=453965309&ruk=vve6C1YBiA64nW8fl_JQaA&u=35ffe2f95269fdba&sid_for_share=129973_2"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来到萨拉热窝寻访瓦尔特</a></p> 贝格清真寺 <p class="ql-block">  全称<b>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b>(gazi husreve beg mosque),<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科查·米马尔·希南设计,</span>时任奥斯曼派驻波黑的总督格兹·胡色雷·贝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1531年</span>出资建造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波黑最大的清真寺。</span></p><p class="ql-block"> <b>格兹·胡色雷·贝格</b>,这位萨拉热窝的杰出人物,于1481年在马其顿色雷斯诞生。其父亲曾为王室效力,而母亲则是土耳其苏丹Bajazid二世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在1521年至1541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任波斯尼亚的第二任州长期间,建设了城市最早的图书馆、伊斯兰学校、萨哈特库拉钟楼等建筑。旧城区的大部份地区都是在他的任期内修筑。</span>格兹·胡色雷·贝格在临终前立下遗嘱,决定将全部财产捐献给城市。</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他,萨拉热窝的市民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这座清真寺。如今,他长眠于清真寺一侧的格兹·胡色雷·贝格墓室中,这座城市也因此永远铭记了他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这座典型的奥斯曼风格建筑,是萨拉热窝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在波黑战争时期,作为波斯尼亚人象徴的清真寺成为了被攻击対象,在萨拉热窝围城战期间,贝格清真寺受到了很大损害。战争结束后的1996年开始了修复工作。修复后的清真寺被消去了色彩和装饰性要素,改为以白色为基调的建筑。现为整个波黑最大、最重要的历史建筑与伊斯兰宗教中心。</p> <p class="ql-block">  正面是四根圆柱撑起的五个圆拱,入口处的两侧摆放着一长溜鞋架,木质的大门上镶刻着马赛克和伊斯兰书法。</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不算很大,主穹顶有26米高,两侧分别有两个半圆穹顶,在清真寺主祷告厅的入口外侧还有几个小一点的圆顶构成的祷告区。</p> <p class="ql-block">  寺前有很宽阔的柱廊,并有一座高45米的<b>宣礼塔</b>。</p> <p class="ql-block">  庭院内的<b>净手池</b>也建于1531年。 在1992年波黑战争中曾遭损毁,2002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在寺外北侧学校内拍摄的宣礼塔。</p><p class="ql-block"> 电影中游击队员与德国兵在清真寺绿色屋顶上殊死搏斗的场景,一幕幕重现在眼前,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在寺外西侧拍摄的清真寺宣礼塔。</p> 钟楼 <p class="ql-block">  当大家站在钟表匠为营救瓦尔特而英勇献身的清真寺旁,可抬头仰望到小巷对面那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529年的石头钟楼,它名叫</span><b style="font-size:18px;">萨哈特库拉钟楼</b><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座带阿拉伯数字的19世纪祈祷钟。 </span> </p> <p class="ql-block">  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影片中,钟楼是瓦尔特和游击队员与德军交火的制高点,英勇的瓦尔特为给钟表匠报仇,正是在钟楼顶部的窗口,端着喷着火舌的机枪向德军猛烈开火,然后矫健滑绳撒离。 </p> 贝格伊斯兰学校 <p class="ql-block">  位于清真寺北侧对门的这座<b>格兹·胡色雷·贝格伊斯兰学校</b>(Gazi Husrev BeyMadrasah),成立于1537年1月8日,由奥斯曼帝国首席建造师Adjem Esir Ali建造。它是波黑第一所官方教育机构,以培养波斯尼亚精英人才著称。 </p> <p class="ql-block">  2013年这里被辟为<b>格兹·胡色雷·贝格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望着学校屋顶那些涂着米棕色横条的烟囱似曾相识。其实,它们也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取景地。游击队员苏里从伊斯兰学校屋顶一跃而下,与埋伏在屋里的敌人格斗,顺利突围。</p> 鸽子广场 <p class="ql-block">  然后沿着清真寺外北侧的小巷往东走。</p> <p class="ql-block">  来到老城区的中心广场,<b>巴什察尔希亚</b><b style="font-size:18px;">广场</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因广场上密密麻麻聚集着许多鸽子,故称为<b>鸽子广场</b>。</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的<b>赛比利喷泉</b><span style="font-size:18px;">(Sebilj)</span>,是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891年的奥斯曼风格的木式建筑,这是萨拉热窝仅剩的公共喷泉,现为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赛比利</b><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为“建在水流经过地方的建筑”,前南斯拉夫解体的连年炮击也没能阻清澈的泉水,多次修缮之后仍在使用。在</span></p><p class="ql-block"> 喷泉为八角形带圆顶的木制亭子,基座上装有两个水龙头,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p> <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成为祈福和平的地方。经过战争磨难的萨拉热窝,渴望宁静,希望和平永在。</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影片中,市民去认领被德军打死的抵抗队员遗体的拍摄现场。当钟表匠被埋伏在钟塔上的德军射中倒地时,一群鸽子腾空而起的场景出现在眼前。</p> 巴什察尔希亚清真寺 <p class="ql-block">  接着往南,走向前方的<b>巴什察尔希亚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  它始建于1526年, 也是萨拉热窝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之一。</p> 铜匠街 <p class="ql-block">  在众多老城街巷中,铜匠街是其中历史最悠久、名气最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具魅力</span>的一条街。“<b>铜匠街</b>”,本地人称之为“<b>Ulica Kazandžiluk</b>”,是以一位著名铜匠名字命名的。</p><p class="ql-block"> 这条街15世纪时就已经存在,曾经是萨拉热窝手工艺商业街区的核心地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汇集了制作、经营各种铜制品的店铺。</span> </p> <p class="ql-block">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许多镜头是在铜匠街拍摄的。</p><p class="ql-block"> 影片中,撤退的瓦尔特跑到铜匠街,老人和假扮学徒工的游击队员一起敲打锅碗瓢盆,躲避德军的搜寻。</p> <p class="ql-block">  这里手工艺品,从土耳其式的咖啡具、雕刻和打凿制做的铜质花瓶、各类壶和罐、圆盘艺术品、冰箱贴等等铜制品,手工制做的木质烟盒、首饰盒等,从表现萨拉热窝老城风貌的装饰画、各种式样的金银首饰、甚至用波黑战争遗留的炮弹壳打磨制做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p> 铜壶店 <p class="ql-block">  这家铜壶店因是电影中瓦尔特接头的拍摄地,而成为中国游客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因为不断有人来找他,这家铺子的主人终于不堪其扰, 在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则告示,还修改补充了数次。</p><p class="ql-block"> 现今,老巷子还在, 铜匠铺尤存,可惜瓦尔特还是没有出现。 以后还是会有人上门找,告示也需要更多的补充条款。</p> <p class="ql-block">  店铺的主人,有人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当时演电影铜匠师傅的孙子,也有说</span>是铜匠的后代。</p> 钟表店 <p class="ql-block">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有一场戏就是在这钟表店拍摄的。</p><p class="ql-block"> 修表匠谢德为了保护瓦尔特,主动赶赴陷阱与叛徒接头。叛徒打开店门,看四下无人,便对谢德说:“<b>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b>。”谢德抬头看看来人,漫不经心的说:“<b>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b>!”这句接头暗号意味深长,十分经典,一度成为那个年代很多人的口头禅。<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而后,谢德在清真寺击毙了等待瓦尔特上钩的假联络员,最后被埋伏在附近的敌人枪弹所击中,为民族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p> 黄堡 <p class="ql-block">  接着,去游览<b>黄堡</b>。</p> <p class="ql-block">  据导游说,该景点是临时调整出来的,以弥补原定昨天应该游览的“<b>莫斯塔尔老城、古桥”景点</b>。</p> 波黑战争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顺着斜坡往上,去往黄堡时,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眼前的“</span><b style="font-size:18px;">风景</b><span style="font-size:18px;">”震惊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只见</span><b style="font-size:18px;">科瓦西墓园</b>绿色草地上,竖立着密密麻麻的白色四方形墓碑,墓下埋葬着波黑战争中阵亡的士兵,其中多数是年轻人。据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市里还有许多这样的墓园,而且大多数穿插在住宅中,以示亡灵与亲人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 因此,很多人形容萨拉热窝<b>一半是活人,一半是死人;</b><b style="font-size:18px;">一半是城池,一半是坟墓;一半是烟火,一半是亡魂;一半是生命的喧嚣,一半是死亡的永恒</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过,萨拉热窝人似乎早就习惯了生与死的瞬间转换。也许,再过几十年,那场战争会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消失?</span></p><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如今的人们会不会感到格外的幸福?至少我感到了自己的幸运。</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波黑战争发生在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是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1年6月起,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邦联制国家;塞尔维亚族则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同年4月6、7日,欧盟前身的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而就在波黑独立的这一天,坚持留在南联盟的波黑塞尔维亚族(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族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随后,主要由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居住的萨拉热窝,从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遭到南斯拉夫人民军与塞族共和国陆军围困与不间断的轰炸。这场波黑战争(也称萨拉热窝围城战)战役时间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三倍,比列宁格勒战役还要长一年之久,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 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1)第一阶段:波黑三族展开大规模领土争夺战(1992.4~1994.1)</p><p class="ql-block"> 战争最初在以穆、克族为一方和塞族为另一方之间展开,不久穆、克族关系破裂,彼此间也发生激战。各方先是抢占本族居民占多数的地区,继而塞、穆族之间在东部的塞尔维亚与波黑边界一线、西北地区及首府萨拉热窝,塞、克族之间在北部靠近克罗地亚边界地区争夺地盘。各派武装不断开辟新战场,战火迅速在波黑3/4的土地上蔓延。</p><p class="ql-block"> 到1993年底,占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国约70%的领土,占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约20%的领土,而占波黑人口43.7%的穆族只控制约10%的领土。</p><p class="ql-block"> 2)第二阶段:西方加强对波黑干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94.2~1995.7)。</p><p class="ql-block"> 西方加强对波黑的干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北约对波黑的干预从对塞族进行军事威胁升级到实施有限空中打击。同时,穆、克两族签署建立联邦和联邦军队的协议,使波黑战场再度形成穆、克族联合对付塞族的新态势。</p><p class="ql-block"> 3)第三阶段: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妥协(1995.8~12)</p><p class="ql-block"> 随着国际社会对波黑战争的关注和干预程度显著增加,特别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后,国际社会的压力与干预逐渐增强。最终,在美国的调解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和波黑共和国的领导人于1995年11月21日签署了代顿波黑和平协议,标志着波黑战争的结束。</p><p class="ql-block"> 战争中,三族共动用近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以及一些战斗机等。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p><p class="ql-block"> <b>从拉丁桥上的行刺事件开始,到40年代的萨拉热窝保卫战,再到波黑内战时期的萨拉热窝围城战,这座城市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几乎是全城废墟,满目疮痍,哀鸿遍野</b>。 </p> 黄堡 <p class="ql-block">  <b>黄堡</b>,也成为<b>黄色要塞</b>,<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城东一处山顶上,由波斯尼亚总督加齐·艾哈迈德·帕夏·鲁斯坦帕希奇(Gazi Ahmed Pasha Rustempasic)下令,于1727年至1739年之间建造。</span>它曾是奥斯曼帝国时期萨拉热窝城防工事中的五座城堡之一,由粗糙石头建造成的不规则八边形建筑,因其所用石材呈现黄色而得名“<b>黄堡</b>”。</p><p class="ql-block"> 当时是作为“<b>弗拉尼克城寨</b>”(Vratnik)入口处的一个大炮要塞。曾于1883年和1903年两次进行修缮,最近一次的修缮是在1998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今,它因其适中的高度和开阔的视野,黄成为登高望远、俯瞰萨拉热窝全城的最佳观景台。可以近看萨拉热窝市的红顶房屋、蜿蜒的街道以及米里雅茨河穿城而过的景色;远观山峦和周边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日落时分,夕阳余晖下的城市风光,景色格外美丽,故看夕阳的人络绎不绝。 </span></p><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videoshare?nid=sv_435595131166470812&source=search&tpl=search&sid_for_share=129973_2&word=%E8%90%A8%E6%8B%89%E7%83%AD%E7%AA%9D%E9%BB%84%E5%A0%A1&ruk=vve6C1YBiA64nW8fl_JQaA"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黄堡</a></p> <p class="ql-block">  站在黄堡顶,俯视巴什察尔希亚老城。明明是初相见,却又莫名有一种隐藏内心已久的熟悉记忆。脑海里翻腾着的是电影里的镜头,眼睛在找寻着瓦尔特同志的身影脚步,内心依然带着昔日的激情澎湃,意犹未尽地浏览着萨拉热窝旧城区的建筑和街道。</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影片中的一个重要场景拍摄地。在影片结尾,党卫军冯·迪特里希上校在离开萨拉热窝前,来到黄堡俯瞰这座城市,自嘲地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Sehen Sie diese Stadt? Das ist Walter ” (看!这座城市,这就是瓦尔特</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这一幕成为了电影和萨拉热窝的一个标志性记忆。<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的是抹不去的记忆!今天,我终于见到了瓦尔特!</span>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瓦尔特并不是这部电影虚构出来的英雄,而是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但令人惋惜的是,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这位英雄被炮击中牺牲,终年二十六岁。在他牺牲的第二天,萨拉热窝宣布解放胜利。瓦尔特倒下了,最终也没有看到战争的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这座城市的一隅,这座并不起眼的瓦尔特的雕像,他闭着眼睛,好像在沉睡。他是如此安静,仿佛告别了战争的喧嚣,也许人们觉得他太累了,该好好休息了……</span></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站在黄堡上,从电影德军冯·迪特里希上校撤退的视角、俯瞰山涧中绵延铺开的英雄城市时我才明白,为什么瓦尔特的雕像是闭着眼睛的。因为他不忍心看到自己和同胞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就这样再次被剥夺。闭上眼睛,不听、不闻、不看,是因为不忍。</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盖世太保的枪下,萨拉热窝没有被法西斯德军摧毁,却几乎被自己人毁灭!瓦尔特虽然保卫了沙拉热窝,但终究保卫不了南斯拉夫。(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样,我也不敢、更无法直视这双“<b>你是我的见证</b>”的眼睛。(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更遗憾的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两部电影的导演哈依鲁丁·克尔瓦瓦茨(1926年-1992年),就出生于萨拉热窝。不幸的是在现实中,1992年波黑战争期间,萨拉热窝被围城许久,全城物资极度短缺,导演克尔瓦瓦茨不幸在城中饿死,享年66岁……</p> <p class="ql-block">  如今,因黄堡适中的高度和开阔的视野,它已成为登高望远、俯瞰萨拉热窝全城的最佳观景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近看萨拉热窝市的红顶房屋、蜿蜒的街道以及米里雅茨河穿城而过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远观山峦和周边的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日落时分,夕阳余晖下的城市风光,景色格外美丽,故看夕阳的人络绎不绝。(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再俯视黄堡下方大片的白色墓地,它们与城市的景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震撼和沉思。</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萨拉热窝是“<b>巴尔干的耶路撒冷</b>”。时至今日,波黑境内塞族、穆族分而治之,同盟中的穆克两族也形同陌路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p> <p class="ql-block">  但愿萨拉热窝、波黑、全世界能和平共处,长治久安。</p> <p class="ql-block">  波黑战争中的死难者墓碑,弹痕和墓碑是当今萨拉热窝最痛心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b>萨拉热窝</b>,你曾是那样令人敬仰的英雄之城,也曾那样是令人恐惧的死亡之城。如今,你已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美丽之城。</p><p class="ql-block"> <b>萨拉热窝</b>,太多的人因你而死去,更多的人因你而活着。你最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最懂得和平的可贵。</p><p class="ql-block"> 愿你从此远离战火,为所有萨拉热窝人的安宁与幸福筑起一座真正的“<b>热窝</b>”! </p> <p class="ql-block">  近两个半小时的萨拉热窝游览结束、回到停车场后,远距离拍摄的<b>贝格清真寺宣礼塔</b>。</p> <p class="ql-block">  因行程调整,萨拉热窝游览结束后,大巴直接开往塞尔维亚酒店住宿。</p><p class="ql-block"> 而原定下午塞尔维亚诺伊维德市彼德瓦拉丁古城堡的游览,将改至明天进行。</p> 莫斯塔尔古桥 <p class="ql-block">  既然莫斯塔尔古城去不了了,那就网游一番吧!</p><p class="ql-block"><b> 莫斯塔尔古城</b>,位于波黑南部,内雷特瓦河畔,距离萨拉热窝30公里。隶属于波黑联邦,是黑塞哥维那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约11万,主要居民为克罗地亚族。</p><p class="ql-block"> <b>莫斯塔尔古城</b>,横跨雷特瓦河深谷,是15和16世纪作为土耳其边境小镇建立起来的,于19和20世纪的奥匈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p><p class="ql-block"> <b>莫斯塔尔古城</b>,是波黑著名的旅游胜地,始建于16世纪。主要景点有莫斯塔尔老桥(Stari most),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b>莫斯塔尔古桥</b>,是一座始建于1566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拱桥</span>,毁于1993年。</p><p class="ql-block"> 古桥横跨流经莫斯塔尔老城市中心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雷特瓦河</span>,桥宽4.55米,桥长27.34,桥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桥两端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因其优美的弧度和宏伟的形态,被喻为内雷特瓦河上的彩虹。</p><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桥在波黑战争期间被炸毁,成为种族仇恨的永久见证。在国际组织和多国的出资援助下,历时三年修复重建,古桥得于重新开放。修建时,将炸毁时沉落于湖底的桥石打捞起来,用作复建的石材,所以复建的莫斯塔尔桥基本用的是原桥的石材。2005年,莫斯塔尔的古桥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