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十一章 三尺讲台</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绿茵场挥洒汗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足球迷无悔青春</div> 回顾校团委工作一文中,我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当时没有改行的想法,只想把书教好,在县中立稳脚跟,利用学校体育场地、体育设施齐全,作息有规律的条件,满足自己打球的爱好就行了。”从教十年,不光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自已打球的爱好,我还为县中的球类运动的推广和普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县中的体育老师所不能企及的。<br> 我先后写了《绿茵青春》和《打假球蹭饭吃》两篇文章,记忆叙自己打足球、当教练的过往,还整理出《892班足球花絮》一文,回忆自己当班主任带学生打足球的经历。那时的生活清贫简单,幸福指数却很高。绿茵场上挥洒汗水,青春华年无怨无悔!<br><br>附文1:《绿茵青春》<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绿茵青春</div> 上周走访桂兴村小学。该校前身为原邮电部532厂子弟学校。<br> 该校会议室的一面墙上布满奖状,获奖时间跨越三十余年。在随意的观望中,不经意间我的目光停留在其中一张奖状上,内容为兴安县第五届“青春杯”足球赛,颁发单位是县体委、团县委,落款时间是1988年10月26日。<br> 记忆的闸门就此打开了,因为我是“青春杯”足球赛的参与者。<br> 记忆中的“青春杯“足球赛,始于1984年,每年一届,共举办了五届。除往后的一届全县体育运动会有足球项目外,足球比赛在兴安从此就销声匿迹了。1985年以后的比赛我都参加了,除参与比赛外,还客串了副总裁判长和教练员等角色。<br> 参赛队伍年年不变:兴安中学队、兴安镇队(含兴安镇中学位,现改名县二中)、兴安师范队、核工业部310地质大队队、桂林地区水泥厂队和邮电部532厂队,共6支队伍。<br> 后3个上级企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实力雄厚,文体活动开展广泛,三者之间还有一项传统足球赛事——企业杯。有一年地质大队探矿外出,组委会私下请我帮忙联系,在“散兵游勇”中组队参赛。说“私下联系”是因为学生队员占多数,学生只能旷课打球。比赛结果,我率领的“散兵游勇”队列第二,获奖金80元。“班师回朝”的中午,大摆宴席庆贺,包括部分啦啦队员在内,每人1个砂锅饭和1瓶啤酒(超支部分我兜底)。饭后,大家敲打着啤酒瓶“招摇过市”,直接走到附近的废品收购站变卖,酒瓶换钱5毛1个。<br> 我所在的县中队,在"青春杯"赛事上没取得什么好成绩。随着足球运动在中学的推广与普及,到了1993年,县中迎来了“黄金一代”,决赛以8:1的绝对优势,取得了当年县运会足球冠军。决赛是在下午进行的,随着比赛的进行,全校所有班级不约而同停课看球,场面极为热烈壮观,空间绝后。<br> 县中队实力是最强的,但待遇是最差的,除了一套比赛服,其它什么都没有,而且比赛服在赛后还要交还学校。训练、比赛结束后,其他球队下馆子用餐,我们的队员常因错过食堂开饭时间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为了能让队员们下馆子吃顿饭,我们打了一场假球,小组赛与其中一个队打平,让其以小组第二出线,前提是请我们吃饭。与该队的那场小组赛,我亲自上场压阵,担心学生控制不住进球欲望。“假球换饭”的始作俑者就是我,我是球队的教练兼队员。<br> 在县中任教的10年的时间里,我当班主任前后带了两个班。把前者带成了“足球班”,把后者带成了“冠军班”。<br> 前者在毕业20周年聚会后,我带头在QQ群上以“花絮”形式作文,回忆中学生活,其中一篇的题目就名《足球班》。“花絮”上传后,同学们纷纷响应,之后我把“花絮”汇编成文发表,回忆足球运动的“花絮”有很多篇。当然,我这个班高考成绩也不错,创造了县中理科应届班高考录取新纪录,全县理科状元就出自该班。<br> 所谓"冠军班",就是1992年10月,夺得了一次年级之间的足球比赛冠军。比赛由学生会组织,我班足球水平差,组委会特批我上场比赛。谁知第一场小组赛,30米开外的1个任意球,意外进球涉险过关之后,我们班一场比一场打得好,直至夺得第一名,让人大跌眼镜。冠军奖品是一个价值20多元的足球,可要足球也可要现金,我们选择了后者,买牛腩和罗卜去到一个女同学家加工聚餐。我另外补贴了20多元,煮了一大锅。大家风卷残云,还把同学家冰箱的东西吃完了,我们喝完了自备的白酒,还把她家的白酒喝光了。现在想来,那个年代、那个年龄段的学生真能吃、真能喝! <br> 难忘绿茵场上,矫健轻灵的身影;难忘青春华年里,简单快乐的时光。<br><br>附文2:《打假球蹭饭吃》<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假球蹭饭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县里曾有一项四年一届的传统赛事——全县运动会,距今已停办20多年了。最后一届增加了足球项目,我所在的县中单独组<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队参赛,学生们举荐我担任足球教练兼队员。</span></div> 此时的县中足球队迎来了“黄金一代”,与其他球队相比,实力明显高出一筹,只有城关镇队(队员主要来自城关中学的老师和学生)还能与我队抗衡一下。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县中队的待遇最差,队员们仅有一套比赛服,还要求赛后洗净交还学校;训练比赛错过食堂开饭时间,连饭都吃不上。其他球队装备齐全,训练比赛结束后下馆子用餐,比赛其间队员们心里态失衡了,出现了牢骚情绪。<br> 最后一场小组赛,我找到对手领队,提出了以一场平局助对手出线的筹码,交换条件是赛后请我们队员下馆子吃大餐,假球“协议”一拍即合。当场比赛我亲自披挂上阵,现场控制队员们的进球欲望,确保了1:1的平分结局。<br> 县中队以8:1的绝对优势夺得冠军。决赛是在下午进行的,全校所有班级不约而同停课看球,场面热烈壮观,空间绝后。<br> 几年后,留在县城的少部分队员,组成五人制球队参加市里的比赛,夺得了冠军。那时我已改行在旅游公司兼职,在夜宵摊上碰到了他们,知晓情况后,随即表态以企业名义给了他们一些赞助。<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 全县只有县中一个足球场,县里足球运动起步较晚,活跃在球场上的爱好者多半为回县里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在他们的倡议下,团县委、县体委主办了名为“青春杯”的足球赛事。“青春杯“始于1984年,每年一届,共举办了五届,对普及足球运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br> “青春杯”只有六支参赛队伍,三支县城学校队和三支上级企事业单位队。三个上级单位都有足球场,年轻职工多,三者之间还有一项传统赛事——“企业杯”,所以,足球水准高于县城学校。<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 到了大学我才见到足球的模样,与生俱来的体育爱好让我立即喜欢上了它,这一世界第一大球有着其它球类所不能企及的独特魅力,加上自己的身体条件更适合足球运动,在年轻力壮的年龄阶段,我的体育爱好以足球为主,其他球类为辅。<br> 因为起步晚,大学期间我在班里打不上主力,到了县中就不一样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青春杯”我成了主力队员,还因此提高了自己的技战术素养,为日后当教练积累了经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 到教育局工作后,有一次走访参加过“青春杯”的一家企业子弟学校,该校会议室的一面墙上布满奖状,获奖时间跨越三十余年。在随意的观望中,我的目光不经意间停留在其中一张奖状上,内容为第五届“青春杯”足球赛,颁发单位是团县委、县体委,落款时间是1988年10月26日。奖状打开了我的记忆之门,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之后我写下了《绿菌青春》一文,发表在县报上。有一个在深圳工作的县中学生回老家省亲,我们吃早点时相遇,我不认识他,他拿着刊登有上文的县报作自我介绍。<br> 学校体育场地、体育设施齐全,作息有规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的打球爱好。作为县中教工队员,我打过县里的篮球联赛。我们队一上一下徘徊在甲组、乙组之间,从未取得突破;县中“城台杯”排球赛,由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我是发起人。每次比赛结束后都安排两场表演赛,由学生冠军队对阵教工队。碍于身高的不足,我只能在一传二传上发挥作用;校内教工乒乓球比赛,我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是县里乒乓球团体赛第七名的参赛队员。<br> 改行从政后,平时打球少了,但通过比赛打球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县里企事单位的篮球比赛和科级干部运动会分别举办很多年,我所在的队取得了前三名的成绩,个人获得过乒乓球第三名、羽毛球第二名的成绩。<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 我爱好打球,还是个球迷,年轻时血气方刚,发生了一些近乎疯狂的举动,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事一</div> 我在县中任教十年,当班主任带了两个班,一个班带成了“足球班”,一个班带成了“冠军班”。“足球班”的故事已在上文《相聚在正月初四》中记叙了。<br> 所谓"冠军班",就是1992年10月,夺得了一次年级足球赛冠军。比赛由学生自发组织,我们班水平差,特批班主任我上场比赛。最后一场小组赛临近结束时,我队获判任意球,30米开外的任意球直挂死角入网,我们班意外出线了。之后我们班一场比一场打得好,直至夺得冠军,让人大跌眼镜。<br> 冠军奖项是一个足球或者20多元钱,我们选择了后者,用作买菜聚餐。我另外补贴了20多元,买牛腩和罗卜去一个女同学家加工,煮了一大锅,我们吃完了还不够,还把女同学家冰箱里的东西吃完了;我们喝完了自备的白酒,还把她家的酒喝光了。<br> "冠军班"高考期间,正值1994年美国世界杯如火如荼进行之中。9号晚上,我把家里的电视搬到教室,与大家通宵达旦看了两场精彩的比赛:意大利2:1胜西班牙,荷兰2:3负巴西。很多女同学不懂足球,“外行看热闹”,同样津津有味。<br> 故事二<br> 有一年的“企业杯”,其中一支队伍队员外出探矿未归,组委会负责人私下请我帮忙,在县城招募“散兵游勇“代替参赛。说“私下联系”是因为参赛队员在校学生居多,不敢声张,学生只能旷课打球。<br> 比赛成绩名列第二,获奖金80元。“班师回朝”的中午,在街上快餐庆贺,包括部分啦啦成员在内,每人一个砂锅饭和一瓶啤酒(超支部分我兜底)。饭后大家敲打着啤酒“招摇过市”,直接走到附近的废品收购站,每个酒瓶瓶换取五毛钱。<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