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冬日前往大理,就为了赏一赏年末时节的山水,尝一尝白族的传统风味。</p><p class="ql-block"> 高速路上的风景自然是有些乏味,就算遇上些入眼的氛围,又总是被隔栏裁成残图。</p> <p class="ql-block"> 倒是驶入大理古城区域后,方觉出山水与居住的共拥关系。好歹民居与苍山,商铺与洱海叠出了相互呼应的线条。</p><p class="ql-block"> 苍洱大道水银泻地般的美,把高点的斜面与低处的民居群落,展露的一揽无余;倾斜的坡度与湖泊的水平面,勾勒的犹如一幅立体画卷。</p> <p class="ql-block"> 立于公路中轴线上,顿觉皑皑苍山,风寒袭卷,旖旎山峦不见首尾,蒙蒙千里之远。洱海如天界飘来,翠玉丹青镶嵌了高原,宛然上苍独宠这一方水土之脉。</p><p class="ql-block"> 经年历往,风云变迁,苍海桑田,记起多少苍山论剑,洱海章节,一一都赋不尽风云水天……</p> <p class="ql-block"> 大理,若按着久远的记忆,下关反倒是较多的常去常往之地,只因那时与大理的业务往来都集中于下关地区。</p><p class="ql-block"> 至于择时往大理古城观赏游览的兴趣,却受限于当时的旅游还未成气候。古城那份自有的简陋和安静的环境,也就难以吸引当时的眼球。</p> <p class="ql-block"> 当登上了南城楼和五华楼放眼极目时,也才恍然而觉,曾经的无知和忽略是多么的可笑幼稚。</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今在浓烈的商潮加持下热闹非凡,但处之淡然的心境,却只执守于山水古建筑之间,那些羽饰抹彩的鲜艳,依旧撼不动心底的执念。</p> <p class="ql-block"> 古城沿革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置叶榆县,隶属益州郡。唐宋时期,大理相继建立过南诏国、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太和城被南诏国选做其都城。</p><p class="ql-block"> 太和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筑有南北两道城墙,两道城墙的西端在金刚山顶相连接,南城墙长约3350米向东延伸;北城墙长约3225米。唐贞元四年(779年),皮逻阁之曾孙将都城迁至羊苴咩城,即大理旧城。</p> <p class="ql-block"> 唐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夺权,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天应元年(927年),杨干贞扶持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随后又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p><p class="ql-block"> 元朝灭大理国,城毁于兵燹。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仍治太和县,并筑新的府城,即大理古城。</p> <p class="ql-block"> 南城楼称双鹤楼,又称承恩楼。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古城墙四面各长约1500米、高6米、厚达12米。</p><p class="ql-block"> 城门上“大理”二字是“大理”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南城楼重建于一九八四年,城墙是一九九八年在原城墙遗址上修复的,建筑风格上保持了原有的明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 其实古城早已不古,曾经的古朴古韵,都已在时尚的裹挟下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商贾急功近利的强悍,金钱至上的万能法则,一起质变出一个不仑不类货物贩卖的商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