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佛在心中</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7425087</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历2月15日,安然一周岁,实现了零岁的突破,从而拉开了她人生的序幕。她过去的一年和接下来的几年里,虽然不由她自己做主,但是却奠定着她人生的根本和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来人都说,0-3岁是孩子最难淘的阶段,“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就是指的这个年龄段。从“呱呱”坠地,到会坐会爬会站,从“哇哇”婴啼到牙牙学语,从闭着眼睛到满地满屋满世界好奇地张望探寻,从只知道吸吮奶头到品味五谷辅食,这一切无不渗透着父母爷奶等抚养人的操劳呵护。在这个365天的日日夜夜,每一时每一刻都是精心专注,无论白天黑夜,一切服从于孩子的需要,服务于孩子的生长,仿佛完全没有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有熟悉的人都说,安然的奶奶老了瘦了许多,这一年下来至少长了十岁的年纪。而她的精神状态却比以前更矍铄,行动更干练,思维也更敏捷了。尽管查体发现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一身的毛病,但是她都顾不上,仿佛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连多年来不能熬夜的习惯也被孙女安然无意中改掉了,以至于深更半夜无论何时,安然随叫睡醒随服务,没有半点怨言,白天照样买菜做饭连轴转。在她心里,只有孙女安然和老伴儿,唯独没有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此同理,耄耋之年,源于襁褓;帝王将相,皆始于度(注)。这是自然的规律,不争的事实。基于此,现代人不仅仅优生优育,宁穷父母一辈子,不亏孩子一口饭,孩子个个身体发育良好,身高体重无不超越父辈。精神方面,效法孟母三迁,致使学区房价暴涨,更是从胎教开始,加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所以,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实现了物质精神双富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说,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体能智力地竞争,智商情商地竞争,而且把竞争的赛场提前到了婴幼儿期甚至出生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度,古代对初生小儿之时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自然界,几乎所有植被的萌芽都是相似的。在动物界,白天鹅和丑小鸭在刚出蛋壳的时候几乎难以分辨;狮子和老虎的幼崽,与小狗小猫<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上去没什么两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类与植物动物一样,在</span>育婴室里,如果不借助于编号,很难区别出谁是谁家的孩子。所以就有人说,“人之初,始于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的成长,逐渐区分开灌木和松柏,水鸭和天鹅,狮子和小狗,老虎与家猫,张家崽李家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一岁左右,伴随着幼儿自主能力的增长,开始出现分化,从而逐渐展现出其家族的遗传特征。人的本性是否善恶,不是“之初”阶段的特征,而是一岁左右成长以后的结果。所以就有人说,“人之初,性本零”,如同一张白纸,善或恶的取向是后天而非之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然,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重要因素。在植物、动物界那是绝对的,但是在人类社会却不尽然。环境条件太好不见的有时不见得是好事,比如李双江之子李天一。许多时候,白屋育英才,豪门多纨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树参天,始于萌芽。百年树人,基于幼年。孔融四岁能让梨,绝不是一时的表现,从家庭教育角度看,亦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熏陶、养成的习惯。一个当街暴打母亲的少年,也决不是偶然,一定是缘于家长从小就溺爱娇惯。所以,挨打的母亲方才不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的好习惯坏习惯都是在不谙世事的早期养成的。有些在成年人看来很天真很可爱的言行举止,但在当事孩子心里则是理所当然。所有的历史都是承袭连贯、继往开来,如同链条一般,少了哪一节都无法跨越。一分钟,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久而久之形成习惯,而习惯与性格基本上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此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闭环链:命运缘于习惯,习惯来自每天,每天基于环境和示范的熏染。这就不难理解孟母为何三迁,为什么说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还有那句老话,从小看看,到大一般。说明早期教育的极端重要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