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朝阳市双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位于银河小区西北角。这里虽居闹市,却也偏得一隅,显得幽深静谧。在这老旧安静的二楼外走廊尽头,有一间很神秘的老张锔瓷工作室,主人张守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处融合传统技艺与历史温度的文化空间。工作室内,修补后的紫砂壶、瓷碗、老花瓶整齐陈列于置物架上,铜制锔钉与裂纹交织的瓷器展现着“残缺之美”;工具台上,金刚钻、小锤、锔子等器具错落有致,见证着匠人日复一日的专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朝阳市双塔区非遗保护中心为其提供专属工作室。虽条件简朴,却成为他坚守技艺、传艺授徒的重要阵地,吸引着注重文化品位的藏家与慕名而来的文博机构合作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近六旬的张守华虽不善言谈,常年伏案耕耘,轻敲细琢。但他的名字在朝阳古董收藏和文玩界并不陌生。他是朝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阳锔瓷代表性传承人,他获奖的证书奖杯比比皆是,但都束之高阁,不被人知。他的拿手绝活“锔瓷”在全国收藏界可是响当当的,他“破镜重圆”的水平令人称绝,总会让你有种冲动,想把手中的紫砂宝贝摔碎,再来一次“凤凰涅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守华是北票市人。他叔叔以及爷爷辈就是手艺人,是走街串户的锢炉匠,干的都是锔缸锔盆类的“粗活儿”。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如今这行当基本消失了。张守华继承了祖业,把朝阳锔瓷这快失传的手艺继承了下来,并进行了深加工,由“粗活儿”变“细活儿”,由“使用”变“赏玩”。把一堆堆废弃的碎瓷片变成一件件高档工艺美术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张守华的金刚钻是祖传的,包括那幅装工具的箱子。历史上锔瓷这个行当分成山东、河南、河北这三大门派。张守华用的是皮钻,属于山东门派。三大门派用钻不同,但钻头却是相同的,都是钻石或金刚钻,而且锔钉也大致相同,只是钉脚不同而已,锔瓷的过程也大致相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守华干的是“秀活”,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守华以锔古瓷和紫砂器皿为主,纯手工制作。锔钉造型精美多样,可根据器皿随意制作,小的锔钉在半厘米以内,工艺精湛。修复后的作品,美轮美奂,形成了独具观赏和艺术价值的瓷文化工艺美术品。由于有了锔匠精美绝伦的锔瓷细活,自古在古董文玩行业就占有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他的工作室,一件青花梅瓶让我大开眼界。精美的铜钉,优雅的造型,如一排旗袍钮扣,焕发出青春活力。看锔钉,小巧金黄,与蓝白相间的梅瓶形成色彩对比,增添了视觉亮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守华是一位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意识的艺人。他的手工修复绝活儿,名扬大江南北。他的这些锔钉将梅瓶原本存在的破损处连接起来,不仅实现了修复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装饰元素,体现了锔瓷工艺“化残为美”的特点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视觉上,梅瓶整体为传统的青花瓷风格,富有古典韵味。锔钉的使用,并没有破坏整体的古典美感,反而增添了古朴、独特的韵味,与梅瓶本身的中式风格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时俱进,创新传承。张守华在承袭古风的同时,不断纳入新的时尚元素。为锔瓷这一古老的手艺赋予新的生命内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盼圆》正是张守华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祖国的和平统一,一点都不能少。”的讲话精神而精心打造的一件锔瓷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张守华以中国地图为主体图案,盼望台湾回归,祖国团圆。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将地理元素与传统锔瓷工艺相结合,打破了常规锔瓷装饰思路,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表达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守护,让作品超越了单纯的修复功能,成为文化和情感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盼圆》在工艺制作上难度很大。其轮廓线条较为细致,锔钉排列紧密且沿着轮廓线,体现出锔瓷匠人在布局和锔钉镶嵌时较高的精准度和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主体瓷色与锔钉颜色对比适中,既凸显了地图轮廓,又不会显得过于突兀,整体视觉上较为和谐。 器物表面上的一些斑点和痕迹,那是岁月印痕,历史的踪迹,更增添了作品的古朴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托尔斯泰曾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守华的拿手绝活是修复紫砂壶。众所周知,紫砂壶破碎后,碎片形状各异、边缘参差不齐,要将它们精准地拼接复原难度较大,耗时耗力。任何一块拼接错位都可能影响后续锔补效果和壶的整体密封性。能做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并不容易,需对紫砂壶的泥料、色泽、包浆等有深入了解,并掌握精湛的打磨、抛光等工艺技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守华依靠他精湛的手艺和耐心。总能使破碎紫砂壶“破镜重圆”“凤凰涅槃”。他打造的锔钉花样丰富,小巧玲珑。锔钉与壶身贴合紧密,镶嵌工艺细腻,体现出锔瓷匠人较高的技艺水平,在修复壶体的同时较好地保留了紫砂壶的整体美感。他的这门修复手艺倍受市场青睐,很多外地客户都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个世纪中期以后,锔瓷这行业逐渐衰落,至今已尽失传。目前,随着各级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非遗文化项目的大力扶持,加之市场藏家玩家的怀旧情怀和审美情趣的回归,“锔活秀”又开始在收藏文玩市场走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张守华正值盛年,是他拯救了朝阳锔瓷,朝阳锔瓷也完美了他精彩的锔瓷人生……目前,他修补、镶嵌订单供不应求,他一个人已无力满足订单需求。好在,最近几年他已带出10位徒弟,朝阳锔瓷后继有人,也能助他一臂之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真切希望锔瓷这一古老的民间手艺传承有序,让当代年轻人了解这一精湛的民间手艺,通过政府扶持,市场的力量让这一行当存活下去,跟上时代审美需求,锔出一片新天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丹青醉语/文 乙巳正月廿十于龙城醉语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