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里的麓台塔

东篱听雨

<p class="ql-block">曾闻数位同乡提及麓台塔,那塔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有的说此塔无根基,径直建于平地大石础之上;有的说塔下有地道与平遥古城相通;还有的说当太阳升至特定高度时,塔座的一个支点便会悬空;更有人说塔顶藏有夜明珠,夜晚金光璀璨,百里之外亦能望见。这些传说让我心生好奇,既信且疑,麓台塔的神秘面纱愈发撩动我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上周,恰逢闲暇,我与妻子驱车前往平遥县城东7.5公里处的冀郭村。离村子尚有数公里,妻子便惊喜道:“看,那便是了。”果见十字路口有一指路牌,上书“慈相寺”三字,其下绘一左向箭头。循着箭头所指,虽不见寺庙,却见一高塔巍然屹立于地平线上,周围树木高低错落。那塔身微微倾斜,披着万道霞光,熠熠生辉,宛如晨光熹微中的巨人,分外夺目。</p> <p class="ql-block">我不由加快车速,沿标识一路向东,不消五分钟便抵村口。恰逢一位中年男子匆匆而过,他抬手指向身后道:“再行二三百米便是寺门口了,只是如今进不去,只能在外围观看了。”“为何呢?是我们来早了吗?”“我也不知具体情况,村委大院里已有六七个人,皆是专程来看塔的。”</p> <p class="ql-block">比我们先到的七八个人已站在几摞码放整齐的砖堆上眺望,其中一位着装时髦的女性操着一口纯正的吕梁地方口音说:“我们看了平遥古城、双林寺、镇国寺才来的,可这慈相寺的大门却紧锁着,敲了许久也无人应答,这一趟算是白跑了。”听闻此言,我暗自思忖:“我乃平遥人,看门的难道不给老乡个面子?”然而寺庙门口一侧早已贴着一张发黄的纸条:“寺庙正在开发之中,不具备接待游客条件,谢绝参观!”这一盆冷水将我这个自以为是的老乡从头到脚浇了个透凉。</p> <p class="ql-block">无奈之下,我只好爬上砖堆,久久凝视着那座塔。此塔为楼阁式空心砖塔,八角九层,目测通高约50米,每边长约6米。塔身优美挺拔,坚固壮观。塔前立有一块沧桑斑驳的石碑,塔的外形轮廓和各部分构造式样皆继承了宋代建筑风格,是我国现存不多、历史悠久、型制独特、富有文化内涵的古塔之一。传说中,它曾用来拴住平遥龟城东门的一条腿。</p> <p class="ql-block">攀至红色围墙边,可见麓台塔塔座南有抱厦门,四周建有16孔窑洞。塔身二至七层筑有斗拱,八、九层为素面。塔顶为覆盆莲瓣形,塔刹已毁。在慈相寺大门口,我遇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告诉我:“寺内有一块金泰和元年(1201年)的碑,记载慈相寺创建年代不晚于唐肃宗时期,古时名为圣俱寺,宋皇祐三年(1041年)改名为慈相寺。宋末战乱被焚,仅存正殿。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在旧址上建麓台塔并修建殿宇、楼亭十多座。金代至清历代重修,现存建筑正殿与塔为宋金时期原构,其余皆为明清所建。塔内为空心,各层间有楼板、木梯,南北向开明窗。我小时候还经常在里面捉迷藏呢。”“大伯,麓台塔不是有很多传说吗?”“哈哈,有是有,但大多不靠谱,最靠谱的传说是这座宝塔由唐玄奘的大弟子化缘修建的。”大伯认真地说。</p> <p class="ql-block">寺门口右侧立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慈相寺(含麓台塔)北宋至清时期古建筑,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正面落款:山西省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日头已过头顶,妻子再次催促我:“该看的已经看了,走吧,下次再来。”是啊,最大的遗憾或许留有最大的想象空间,也充满了最热切的期待。晨光熹微中的麓台塔,宛如一个神秘的梦,等待着下一次的探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