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 504502410</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挥别天涯 </p> <p class="ql-block">(内容提要:张哥出生于一个西南丘陵小山村。而兵站指挥部离家有3里多路,时常放电影。于是张哥紧跟其兄与邻居一中年男子相约每场必看。故事就此展开......)</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张哥出生于一个西南丘陵小山村,村里有一条大河,时常下雨涨水,没有桥,只有一条用石头堆砌的埂子,涨水时早已见不到石头,水流非常湍急。对于小孩子而言,要想过河去,那是非常危险的。每逢水涨时,张哥和小伙伴们挺兴奋,望着湍急的水流,常常毫不畏惧,三三俩俩,簇拥到河边,脱得精光,然后选一个下水点,随流而下,那急溅的水花,时常喷入口鼻,沧水不止,却乐此不疲。然后,把家里的背蒌、鱼蒌一股脑地搬出来,在河边打捞游鱼,每次下水总有收获。不过是一些小鱼虾而已,待有半小桶,回家趁父母不在,几个伙伴点燃烧锅灶,倒上清油,抹上些许食盐,把鱼煎得黄酥酥的,铲入碗中,大口地吃着,香味扑鼻。</p><p class="ql-block">那时,文化生活几乎没有,没有电视,只是每天晚上在广播喇叭里听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和批判某某声音,枯燥乏味。而兵站指挥部离家有3里多路,时常放电影。那时简直如饥似渴哦!总是不停地向大人们打听今天有没有放电影。放着牛总心不在焉。一有消息,张哥必定早早归家,拴上牛,喂上牛草。呆在家里随时作好准备。张哥跟着其兄与邻居一中年男子相约每场必看。张哥的兄长张哥3岁,比张哥懂事多了。已上小学4年级。传承父母的因子,那时已写得一手好字,时常让张哥羡慕得不得了,在旁边比划着。按照父母的分工,其兄主内,即在家料理,负责做饭、扫地、喂猪,还别说,真是细心得巴巴式式,让父母很是夸奖。而张哥一向懒散,只负责放牛,时常因贪玩,让牛未吃饱,而受到父亲的责斥。父亲是一个转业军人,脾气较烈,免不了一阵耳光,让张哥顿时两眼冒金花,疑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当时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得入了迷。因此时常认为父母有些偏心于兄,心里恨恨的。</p><p class="ql-block">时常一起看电影的那个中年男子,那时大约40岁了,白白的皮肤,中等个儿,精强力壮。他写得一手好字,曾读过高中,颇有一些文化,还是当时的生产队会计,能说会道。却没能说上媳妇。后来听母亲说:他家因为家穷,父母死得早,住的是茅草屋,曾有好心人给介绍,他心性又高,总是高不成低不就,看上的,人家嫌弃家穷;人材差的,他又瞧不上。于是,日复一年,便不再有人提亲。他反而乐得逍遥。整天一副乐哈哈的样子。他时常给张哥兄弟俩讲一些战争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张哥兄弟俩沉迷许久。最近打听到他已因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已被安排到老人福利院,倒是一个好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到兵站指挥部,要走3里多的小路,这些小路都是一些田埂或者是人户的屋檐。弯弯曲曲的,并不好走。若是下雨天,那就不知要摔多少跟头。去时,天还未黑,借着亮光,还可以。等看完电影,却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此时,一条长龙在火把忽明忽暗中,歪歪斜斜地向各处分散,最后消失在夜幕中。有时,运气好,月儿特别的圆亮,仿佛如同白昼,大地一片银灰,那种感觉非常轻飘爽快。便会摸仿电影里的夜行侠东躲西藏,吓唬同伴,在惊呼中得到快感。去时,河水还是一小半,却不知何时水涨满岸,只得把衣裤全脱下,顶于头上,用双脚蹬水,在寂无声中,听到水哗啦啦地响,时而有小鱼亲吻脚掌,有一种痒痒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张哥家是一个老四合院,院前有一棵硕大的桢楠树,自张哥有记忆起,仿佛就那么大了,三人才能合抱,高约数丈,枝繁叶茂。有喜鹊筑巢,常发出悦目迎客叫声。据张哥的母亲讲:那是爷爷的爷爷种下的,当时那里有一口很深的水井,终年泉水不断,清香甘甜。不巧,一日有邻里小孩子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落入井中,而大人们都外出做农活去了,等到伙伴们惊呼,大人赶紧施救,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就把井口覆盖后填上土种下这棵树,由于水分充足,居然长成了参天大树。在方园百里,竟找不到第二棵可比。于是,便把它作为“风水树”保留下来。借着月光,俩兄弟推门入户,房内静静的,听到猪儿的鼾声。父母早已入睡,于是俩兄弟悄悄地摸黑进房,不一会儿沉入梦乡。</p><p class="ql-block">其实也有白跑一趟的时候。当时,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部队送铐钡,有时迟迟不到,让人们一片好等,每每看着公路边灯光一闪,便有人惊呼:“来了!”人们便睁大眼睛,那灯光却忽然向远处遁去,让人一阵叹息。明明没有了希望,可人们却不愿意离去,据说有些人在那里眼巴巴等到天亮呢。所以,有时,人们问起:“喂,今晚指挥部放啥电影?”有人就答:“是《英雄不怕白跑路》。”“去你的吧,你哄谁啊!”一阵打闹,却非常开心。</p> <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兵站指挥部是属于解放军后勤部队某团的一个营职单位。记得那处长姓王,东北人,瘦高个子,是国民党24军投诚过来的连长。每每电影开场前,他都要慷慨激昂一番,什么“军民一家啦”,“军爱民,民拥军啦”,约半个多小时,一个标准的军礼后,以“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全场一片肃静,之后,一片鼓掌声。于是,大家紧盯着银幕看起来,看得那样专注,那样有滋有味。</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可以容纳上千人观看的露天电影场地,其实只是一个随便平整出来的斜坡地,上面凹凸不平,由于长期站人,所以那地面被磨得发亮。人们习惯席地而坐,而部队官兵有一个折叠的小凳子,打开便可坐下。那时看着他们那威武的样子,张哥兄弟俩好生羡慕!有时中途下起小雨来,人们也丝毫不为所动,专注得不受打扰。</p><p class="ql-block">在那里,每年断断续续要看上十部电影,可以说跟生活也密不可分了。人们早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从看《南征北战》、《闪闪红星》、《白毛女》、《平原游击队》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桥》再到《唐山大地震》、《红湖赤卫队》,无不在童年的记忆里烙上深深的印迹,度过那段美妙的时光。</p><p class="ql-block">现在,到兵站的路早已是水泥大路了,原来放电影的场地已平整硬化作教练汽车场。而张哥门前的那条河上架了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交通方便起来,有摩的,还有小车来往穿梭。人们逐渐淡忘了看电影往事,每到夜幕降临,都在自家悠闲地看起彩色电视,笑声和着音乐声常从楼房中飘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