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旅行》淳扑国度老挝--风土人情浮影录

根林

&nbsp; &nbsp; &nbsp; &nbsp;老挝是个适合休闲度假的小众旅游目的地,老挝为多民族国家,主要由老龙族、老松族、老听族三大民族组成。北部老松族居多,中南部以老龙族,老听族为主。当地民风淳朴,生性善良,待人礼貌平和,生活简单。<div>&nbsp; &nbsp; &nbsp; &nbsp;想了解老挝风土人情,一定要去古庙看看,夜市转转,参观一下乡村寨子、手工作坊、农贸集市,再与国内状况稍作比对,大致能了解其处在何种生产、生活、经济水平。笔者曾参访过一些地方,譬如琅勃拉邦、万象、万荣等城乡结合部的几个村子、几处手工业作坊,浮光掠影地拍摄了几组照片,留下些许感想。</div>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琅勃拉邦附近的一个村子,是政府有关部门指定的外国游客接访地,居住的都是老龙族人。它虽然并不能反映老挝乡村的普遍情况,但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 &nbsp; &nbsp; &nbsp; &nbsp;村子整体看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种植着各种花卉,装点美化着周边环境,其中红色三角梅是最普遍的栽种植物。 &nbsp; &nbsp; &nbsp; &nbsp;村子入口处的道路两旁,分别排列着一长溜日用杂货摊位。摊位上摆示着各类衣帽、各种手袋、儿童玩具等商品,目光似乎放在游客身上。 &nbsp; &nbsp; &nbsp; &nbsp;村子大门廊是座象征佛教意义的白塔,意味着村子处在佛主的护祐之下,给村民带吉祥安康。 &nbsp; &nbsp; &nbsp; &nbsp;老挝民众普遍信奉佛教,也有部分民众信奉原始拜物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等其他宗教信仰,但信佛教的民众约占总人口的65%。据统计,老挝全国有三千多个佛教寺院,2万多名僧侣。在老龙族人居住的地区,每个村庄都有一座寺院,那里是村民开会和拜佛的地方,这个村子也不列外。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佛教的影响渗透到了老挝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许多风俗礼仪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br><br> &nbsp; &nbsp; &nbsp; 僧侣在为信徒做专场法事(摄于万荣蟹湖) &nbsp; &nbsp; &nbsp; &nbsp;在老挝,大部分男人从小起就被送寺庙当和尚,识字、学经、过僧团生活。不当和尚不成人,形成一种风俗和规定,但并不是佛教的制度,这在东南亚地区比较普遍。家里太过贫穷,把小孩子送去寺庙以确保有吃穿,也是个重要原因。 &nbsp; &nbsp; &nbsp; &nbsp;出家时间可长可短,少则几天,多者几月、几年,连国王都不例外。过了一定时期可以还俗,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受影响。有人也会选择终身出家,年令未满20岁的小和尚称为沙弥,20岁后再经过一次剃度仪式,才被叫比丘。 &nbsp; &nbsp; &nbsp; &nbsp;老龙族是老挝最大的族群,占到全国总人口的70%,老龙族的风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老挝的风俗习惯。老龙族与中国傣族同根同源,文化习俗高度一致,语言也高度相似,所以对中国比较友好,属于自然熟的那种,不少人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活。 &nbsp; &nbsp; &nbsp; 老挝人特忌讳摸对方头,小孩的头更不能摸,女人不能给男人理发洗头。 &nbsp; &nbsp; &nbsp; &nbsp;老挝的传统民居建筑最明显的特征为“干栏”式,即为高脚屋。在这个村子里,见到的基本是土木砖混结构的建筑。但在乡村因受限,多数民居则以木材、竹子、茅草为材料,条件十分简陋,二者生活水准差距不小。 &nbsp; &nbsp; &nbsp; &nbsp;老挝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村级设有基层行政和党组织机构。门口挂有红旗的院子,是个村民文化站。&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老挝已建立完善的全国教育系统,不少男孩子不再从小被送去寺庙当和尚,而改由接受学校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 &nbsp; &nbsp; &nbsp;老挝人热情好客,温和善良,对外人非常友好,腼腆的笑容是最常见的表情。 &nbsp; &nbsp; &nbsp; 女多男少也是老挝的一大特点,尤其在乡村,妇女是家务及农活的主要劳动力,抛头露面大多是女性。 &nbsp; &nbsp; &nbsp;老挝人穿着比较单一,除过年和重大场合会着正装外,平日装束休闲、随意。正装是指老挝民族服饰,男性也会选择穿西装。<br> &nbsp; &nbsp; &nbsp; &nbsp;年轻女士的正装颜色丰富,一般以鹅黄、桔橙、粉色、淡紫为主。 &nbsp; &nbsp; &nbsp; &nbsp;中年女士的正装则青蓝深紫、咖啡、墨绿、深蓝等颜色,配上做工考究的民俗图案和珠琏配饰,给人一种质朴、庄重的感觉。 &nbsp; &nbsp; &nbsp; 男性一般穿着无领对襟上衣,下着长裤,女性上穿长袖对襟褂子,下着具有民族风味的筒裙。因为紫外线强烈,再热的天气,许多老挝人还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br><br> &nbsp; &nbsp; &nbsp; &nbsp;在村子里摆地摊的一位老奶奶(自称103岁)在售卖服饰和草药,标价均为人民币。(1元人民币略等2978.6001老挝基普)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独具东南亚特色的鲜花纸制作过程,手艺人在制作纸张时,先将鲜花或树叶编排放置在纸浆里,再圧榨沥净水份定型成纸片,然后放置太阳下凉晒,实现了植物与纸张的完美结合。 &nbsp; &nbsp; &nbsp; &nbsp;带着鲜花原色的纸张可用来制作灯罩、纸袋及各种笔记本封面等,新颖别致。 &nbsp; &nbsp; &nbsp; 来到织布村,感受老挝的传统手工艺,又让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织布机和纺纱机。 &nbsp; &nbsp; &nbsp; &nbsp;老挝以手工纺织布出名,经过手工艺人的巧手,编出一匹匹精美的布料。这类传统行业手工艺品,已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nbsp; &nbsp; &nbsp; &nbsp;手工织布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每个家庭就有一个手工作坊,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还使得各自技艺特长得以在家庭内部代代传承。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老挝人喜食糯米,菜肴特点为酸、辣、生,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有鱼酱、烤鱼、烤鸡、炒肉末加香菜、凉拌木瓜丝、酸辣汤等,蔬菜多生食。这是一个琅勃拉邦夜市餐会场,由于白天参访,只见到排列整齐的餐桌椅。入夜后将会看到摊主们支起帐篷,满街的纸灯笼发出柔和优雅的光芒,食客会络绎不绝。 &nbsp; &nbsp; &nbsp; 这是万象湄公河沿岸夜市饮餐一角,马路对面是大长溜服装摊。 &nbsp; &nbsp; &nbsp;琅勃拉邦的早市是不能错过的民生风情观察机会,早市场设在洋人街距旧皇宫一路之隔一条巷子里。 &nbsp; &nbsp; &nbsp;早晨空气清新湿润,随着太阳升起,早市场熙熙攘攘的开始热闹起来。 &nbsp; &nbsp; &nbsp; &nbsp;这条宽约三米,“丁”字形巷子,“丁”字的一竖这个巷子是各种食品、蔬菜、水果地摊;一横的那条小巷则是各种衣帽服饰、手工艺,日用百贷等小商品为主,也参杂着一些鱼干、薰肉类的摊贩。 &nbsp; &nbsp; &nbsp; 令人惊叹的是这里摊贩们心态十分平和,不急不燥,从不高声叫卖,总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遇有顾客上门卖菜,看着顾客—把一把地慢慢选、慢慢挑不干予,买者也未见有大声砍价的,喧而不闹、杂而不乱,秩序井然。 &nbsp; &nbsp; 在早市场里能看到各种肤色的外国人,欧美人士最为常见。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一欧美老妇人在买蝈蝈,引来一群人围观。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老挝,一个静谧而淳扑的国度,漫步在琅勃拉邦古老寺庙间、目睹清晨布施仪式,让人心生宁静;万象凯旋门佛塔向人们诉说着历史与信仰如何交融。湄公河的落日染红了天际,也温暖了旅人的心。这里没有喧嚣,只有自然的馈赠与人们的微笑。老挝的美,在于它的简单与真实,让人在旅途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感动。</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再见老挝! </p>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