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那么多山,能被我一再翻牌子的,没有几座。因为决定何时登哪座山的不是我,而是心情。<br><br> 家的附近只残留几座小山包,还是早年开山采石的幸存者。严格意义上不叫爬山,难度和强度都达不到。只能算是健身。但活动半径放大到百公里左右,自驾,立刻涌现无数个攻略。大别山、大幕山,乃至武陵山,秦巴山,山外有山,峰峰相连。<br><br> 心情好,精力充沛,兴之所至,说走就走。也不管方向,只管花开。看杜鹃还是看樱花,选择上还是略有讲究的。 棺材山乃大别山余脉,与远近闻名的木兰山并肩而立,像两位同心协力一致对敌的兄弟。站在棺材山的顶峰,仿佛能听到木兰寺余音袅袅的铜磬木鱼声。<br><br> 木兰即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那个木兰,因她而名。而鸣。<br><br> 山下考证出许多花木兰的遗迹。不只她家,甚至她外婆家的旧址也被当地旅游开发商找到了,并得以恢复重建。 当地有句俗语: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也就是说远来寺庙求神拜佛的感觉很灵验,附近的人反而得不到庇佑。木兰山的菩萨也玩远交近攻这一套?<br><br> 附近的人干什么?爬棺材山祈福。过年时爬平时也爬,口口相传爬棺材山有升官发财之象。 我第一次登棺材山即在某年春节。赋闲之人,官是升不上去了,那就求财吧。<div><br></div><div> 虽然我也相信创业致富,菩萨不会从空中扔一袋钱币下来砸给你。但图个吉利。大过年的,不都说恭喜发财吗?<br></div> 那一次因为路线不熟,天黑后下山到一个村庄,却找不到我来时停车的地方。村口几个人晚饭后闲聊,其中一人主动表示开车送我们,给个油钱就行。<br><br> 原来就在前面水库过去,油钱最多五块。我扫码时给了五十,算是对他善行的奖励。<div><br></div><div> 对棺材山,对棺材山村中人的好感,油然而生。</div> 两天前户外团队有登棺材山的活动,正好出发前我醒了。近年来我很少参与团队活动就是因为他们清晨出发时间太早,而我喜欢睡到自然醒。自驾游除了费钱也更自由自在。<br><br> 当即跟群主打了个招呼,毫不犹豫地参加。 依然是迷路的那个村庄和水库,此时却是一目了然,历历再现我们那晚迷路的所在。<div><br></div><div> 是时阳光明媚,村口歇满了登山者的车辆。<br><br> 登棺材山有无数条上山的路径。在铺满落叶和松针的山林里行走,几乎找不到相同的路。只有偶尔从枝条上发现户外人留下的标识,才感觉我们并不孤独。</div> 我们选择的是一条峡谷。被山洪冲刷过的石块光滑圆润。部分地区有些微的陡峭。但爬起来很舒服,一步一步踩上去特有质感。<br><br> 这样的爬山没有难度,但需要毅力。上山后翻过一道道的山梁也需要毅力。<div><br></div><div> 站在山顶,可以鸟瞰整个村庄和大地。山水相依,云雾缭绕,如画的大地。</div> 此时二月,春寒料峭,枝叶间隐约绽出新芽,有了春的气息。<br><br> 山间的松木,有的枯黄,有的腐烂,有的依然郁郁葱葱。就像我们的人生,虽然在同一片大地上,有的活得滋润,有的却日益艰难。羡慕不来的,各安其所便好。 枯黄的松叶一朵朵展开,如同鸟翼,整个树冠犹如展翅高飞的凤凰。<br><br> 下山的路十分陡峭,如同垂放的画轴,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此时可以绳降,也可以“屁降”。坐稳扶好,利用屁股与粗糙石块的摩擦力,慢慢下来。我因为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只好先行“屁降”。 回头望,刚刚“屁降”过的山壁墨般漆黑,如同瀑布。金黄的树叶点缀,似一幅绝美的工笔画。<div><br></div><div> 而我,正是那个从墨瀑画轴上走下来的仙女,不,是粗大莽大汉。是不是很有画面感?</div> 图 文:邂 逅<br> 记于 2025.2.18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