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马伯庸的小说,始于上个月回美的飞机上。 想着空中漫长的十几个小时,睡不着觉,该怎么熬啊!于是在“微信读书”上找评分高的畅销书 (大家都喜欢读的,肯定有道理嘛)。排在靠前的,就是被“微信读书”封为神作的《长安的荔枝》。</p> <p class="ql-block">读完第一章,就被故事吸引。开篇就是一个本分老实的长安城九品芝麻官,被同僚做局设套,以为浇了狗屎运,一个“荔枝使”的肥美差事砸到了自己头上。上套后才知道圣人的命令是把新鲜荔枝在贵妃的生日那天呈上(“荔枝鲜”,而非“荔枝煎”,一字之差乃天壤之别)。唐朝时的物流可不像今天那么方便,网上下单,第二天便到。从岭南(今日广东)到长安,路途遥遥,又没有冷冻保鲜的方法,荔枝过了四天就变味,半路不到就烂掉。</p> <p class="ql-block">这确实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横竖是一死,何不趁机走一趟?于是九品小吏开始了实地考察,调研,计算,优化路线,然后测试,演练…, 最后这不可能的差事竟被他搞成了。</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用一句话把一本书总结了,但中间的过程千回百转,跌宕起伏,故事节奏紧凑,一气呵成。我读得酣畅淋漓。好久没遇到过这种书,让我一口气读完,仍觉得意犹未尽。全书不到10万字,没几个小时就读完了。那时好后悔上飞机前没有多下几本马伯庸的书。</p> <p class="ql-block">回来后的几个礼拜过了把瘾,把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食南之徒》,《大医》都读了,而且都是那种拿起来就放不下的节奏。至到看《太白金星有点烦》,终于把我从马迷中解脱出来了。勾心斗角,揣摩人心之类的实在不是我的菜。</p> <p class="ql-block">总结马伯庸这几部小说,无论悬疑,破案,或其它题材,他都是先有一个问题,或一个难题,主人公在拿到命题后做大量的分析,推测,找出(合乎时代背景的)最合理也最巧妙的解决方案,然后再付诸实施。 这简直就是一个理工科的思维头脑,这般的逻辑推理能手,他怎么会声称自己理科学不好呢?(肯定是他的老师没水平,没教好)</p> <p class="ql-block">我让DeepSeek对马伯庸的小说做个评论,以下的5条总结还是比较精准到位的。</p> <p class="ql-block"><i>“马伯庸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历史知识背景而闻名。他的作品通常融合了历史、悬疑、奇幻等元素,深受读者喜爱。以下是对马伯庸作品的几点评论:</i></p><p class="ql-block"><i>1. </i><b><i>历史与虚构的巧妙结合</i></b><i>:马伯庸擅长将历史事实与虚构故事相结合,创造出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他的作品如《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等,都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功底和独特的叙事视角。</i></p><p class="ql-block"><i>2. </i><b><i>复杂的情节设计</i></b><i>:马伯庸的小说情节通常错综复杂,充满了悬念和反转,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他的作品往往需要读者细心阅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i></p><p class="ql-block"><i>3. </i><b><i>丰富的人物刻画</i></b><i>:马伯庸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着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动机,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i></p><p class="ql-block"><i>4. </i><b><i>文化内涵深厚</i></b><i>:马伯庸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知识。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i></p><p class="ql-block"><i>5. </i><b><i>语言风格独特</i></b><i>:马伯庸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机智和讽刺。他的文字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文学的简洁和明快。”</i></p> <p class="ql-block">马伯庸的历史小说就是“把故事挂在历史的钉子上”。比如,《大医》是关于中国红十字会的第一代慈善医生,在战乱年代,救死扶伤,致力于疫情预防,公共卫生教育等等。历史大背景从晚清红会组建,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历时半个多世纪。人物虽是杜撰,但中国红十字会是晚清筹建的,红会也确实参与过上海鼠疫控制,皖北水灾救援,在武昌起义中对双方伤员实行人道主义救助,在抗日战争中与侵略者周旋,等等,等等。读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读中国的近代史和医疗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大医》中反复引用的一段唐朝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里关于医德的一段文字,跟西方的希波克拉低誓言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最难得的是马伯庸能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巧妙地揉进他的故事里,而且写得行云流水,让人看得欲罢不能。《大医》里的张竹君是个真实的人物,中国最早期的女权主义者,不婚不育,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女子卫生学校。书中的虚构人物姚英子拜她为师,以她为楷模。这种真假共存的故事让他的创作显得真实,贴近那个年代。他的历史知识和文字功底又是非常深厚的,人称他“文字鬼才”,作品非常有可读性。读他的书我的中文都有所提高,他常常把四个字的成语大把大把地洒在每一页里,精准又简练,所以读得酣畅淋漓。</p> <p class="ql-block">上次这么沉醉地读一本小说还是在2000年,美国一个没什么名气的作家,Robert Ludlum写的《Bourne Identity》以及他的其它的以间谍为题材的小说如《The Road to Gandolfo》, 《The Chancellor Manuscript》等等。Ludlam 2001年去世后,他的《Bourne Identity》被改编成电影,由Matt Damon主演,电影爆火后,后续的两本 Bourne Supremacy, Bourne Ultimatum 也被搬上了银幕。但电影跟原著除了Bourne的名字保留了,其它情节大改,跟原著基本没太多共同之处,改成了更容易被好莱坞制作的动作片。我想如果作者活着,不一定会同意这种简单粗暴的改编。</p> <p class="ql-block">时隔多年,我对他书中描述的中情局挑选间谍的条件,培训间谍的手段还是印象深刻。首先间谍的外表:长相要一副大众相,混迹于人群中不引人注目,没回头率。这跟电影电视里那些个风流倜傥的帅哥美女间谍形象大相径庭(写这句话时脑子里回闪的是Brad Pitt, Angelina Julie, Sean Conary的形象),Bridge of Spies 里Mark Rylance 的形象更贴近一个真实间谍的样子。其次,智商高,观察力强,脑子灵活机敏,遇事沉着冷静。Bourne Identity 里有个情节,Bourne进入一个餐厅,只扫一眼,立马知道餐厅坐几个人,穿着长相,出入门口在那儿,等等。那时Bourne处于失忆状态,不知道自己是谁,但这些在陌生环境中的反应像是肌肉记忆,是嵌入脑子里的训练的结果。第三,超强的记忆力。具备这些基本条件的人才能通过进一步的训练成为合格的间谍。</p> <p class="ql-block">Ludlum 和马伯庸的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人公身份低但智商高能力强,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都不按常理出牌,在只有一线生机的缝隙里能峰回路转,取得最后的成功,这中间的过程要烧多少脑细胞,只有作者自己知道。英文有个词,Spellbound,指的就是这类故事,让人看得着迷,不能自拔。</p> <p class="ql-block">好的推理,悬疑小说,作家本身一定要具备非常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理工科人的基本素质。马伯庸具备这种能力,但他的爱好是历史,所以才能写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书。</p>